戰爭樂器(中國古代戰爭樂器)

小乐 2021-10-18 18:12:31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00:30

  △劉錚,沈陽音樂學院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沈陽音樂學院前身是1938年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倡導成立的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藝術學院。抗日戰爭勝利后,學院由延安遷至東北,1958年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

  完整音頻可戳這里↓↓↓

  音頻內容09:24來自央視新聞

  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我是革命文物講述人、沈陽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劉錚。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是一把小提琴,它由我們學校的前身,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自制。這把小提琴現收藏于延安文藝紀念館內,也是如今留存的唯一一件延安魯藝人自制的樂器。

  

  △圖為收藏于延安文藝紀念館內的魯藝自制小提琴

  小提琴琴體總長60厘米,寬21厘米,琴弓長80厘米。仔細觀察,會發現它的琴頸部位有修補和拼接的痕跡,但經過了70多年的歲月洗禮,這把琴看起來依然閃亮精致。

  《魯藝傳奇》:

  “ 我手里拿的就是這份《創立緣起》的影印件,里面指出:用藝術作為組織廣大群眾最有力的武器支援抗戰,直至取得最后的勝利。 ”

  

  △圖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橋兒溝舊址

  紀錄片中所說的這份文件,是1938年2月發布的《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由毛澤東領銜,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等人共同發起。

  延安文藝紀念館館長劉妮介紹說,《創立緣起》的發布,標志著魯迅藝術學院宣告成立,也是這把小提琴誕生的基礎。

  劉妮:魯藝誕生在1938年,也是抗戰最艱難的時期。所以它的藝術教育的核心,圍繞著為抗戰服務。所以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創立緣起,集中表達了藝術的重要性,它是組織宣傳的最重要的有力武器。

  

  △圖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員在露天學習

  當年魯藝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校舍,師生們就自己動手挖窯洞。沒有教室,戲劇系的學員們自己動手搭建席棚,在席棚下排練戲劇;美術系學員則在露天寫生,音樂系學員在窯洞外練習唱歌。即便如此,延安魯藝仍是一個燃燒著革命激情的圣地,吸引了來自中國各地的藝術精英。

  《延安與中國青年》作者:柯仲平

  “

  青年!中國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飯,延安穿的麻草鞋。

  為什么你要愛延安?

  我們不怕走爛腳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不能到前方抗戰。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經典,不能變成最革命的青年。

  ”

  

  △圖為魯藝音樂系教員(左起)張貞黻、寄明、向隅 1941年秋在音樂會上演奏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

  1940年冬,時任重慶中華交響樂隊首席大提琴的大提琴家張貞黻經周恩來介紹來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由于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在延安十分稀缺,張貞黼專門給黨中央寫信,提出了自制樂器的建議。毛澤東主席特地請他吃飯,非常贊同他的想法。劉妮介紹,就這樣延安樂器廠就誕生在了延安橋兒溝的窯洞里。張貞黻任廠長,成員大多為魯藝學員。

  劉妮:初期辦學,魯藝僅有三四把小提琴,對于抗戰藝術的發展無疑有一定的影響。我國第一代大提琴家張貞黼在來延安時,他就帶了一套完整的小提琴的制作設備,所以樂器工廠開啟了樂器制造的歷史,同時培養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樂器制造廠的早期人才。

  在延安想要尋找到適合制作小提琴的材料太不容易了。張貞黻就嘗試用本地核桃木做背板,用紅松木做面板,1941年的冬天,終于制作出了延安的第一把小提琴。此后的幾年內,第二把、第三把小提琴陸續誕生。

  

  △圖為魯藝學員自制樂器

  1944年,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員王卓到延安魯藝音樂系學習小提琴,老師就是張貞黻。苦于沒有樂器,他向戲音部主任呂驥求助。于是呂驥給在美軍觀察組工作的版畫家古元寫信,請他在美軍駐地的食品、物品包裝箱里找適合做提琴的松木板和硬木板。這些材料經過張貞黻的細細打磨,終于成了一把精美的小提琴。

  劉妮:整個材料因陋就簡,就地取材。三根弦是用羊腸擰成的。一弦根是當時魯藝用的破舊的電話線里的絲兒抽出來的,琴弓用的是魯藝的一匹馬的馬尾,把它薅下來的。但是呢,整體打造成之后,它完全呈現的是一種現代工藝的那種精美。

  古元看到這把自制的小提琴后贊嘆不已,在琴把上刻下了“魯藝自制”四個字。從此,這把小提琴就由王卓學習使用。

  

  △圖為小提琴使用者——魯藝學員王卓

  重慶談判后,為貫徹國共雙方關于停止國內軍事沖突的協定,由美國特使馬歇爾、國民黨代表張治中、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組成的“軍事調停三人小組”作為和平使者抵達延安。在黨中央舉辦的歡迎晚會上,王卓就用這把小提琴演奏了《白毛女》片段“扎紅頭繩”。

  解放戰爭爆發后,王卓帶著這把小提琴跟隨“魯藝赴東北文藝工作團”到達了東北。1946年,在東北解放戰爭前線演出時,小提琴的琴把被壓斷,刻上去的“魯藝自制”四個字也沒能保存下來。劉妮介紹,1952年,王卓又帶著小提琴奔赴朝鮮戰場,為坑道里的志愿軍戰士演奏。

  劉妮:現在這把提琴的琴頭是(王卓)老人后來配置的,這把小提琴又參加了抗美援朝,跟他跟隨了70多年。按照周恩來的話說,這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音樂家。

  

  △圖為2012年7月28日原魯藝音樂系學員王卓捐贈珍藏的1944年魯藝自制小提琴

  2012年7月28日,84歲的王卓老人特地回到延安,捐出了這把陪伴他大半生的小提琴。如今,小提琴就這樣靜靜陳列在延安文藝紀念館里,它見證了胸懷革命理想的文藝青年是如何經受革命洗禮、百煉成鋼;更見證了延安魯藝那段自力更生、昂揚奮進的崢嶸歲月。

  劉妮:這把提琴它穿越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后又參加了抗美援朝,一把提琴穿越了幾十年的歷史。這把珍貴的提琴在新時代所升華的是一種精神,是魯藝精神實實在在的活標本。

  張文婷:我是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的講解員張文婷,出生于1991年。每次給觀眾講述歷經80多年,經過戰火洗禮的這把小提琴,對我的內心都是一次洗滌。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希望讓大家在魯藝的這段歷史當中,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在未來的工作當中,我將繼續傳承好紅色基因,講好魯藝故事。

  翻開厚重的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從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到邁向民族的偉大復興,一件件飽經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紅色故事、一個個繼往開來的歷史瞬間,是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砥礪奮進最好的見證。

  建黨百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在中國之聲和總臺央視新聞、云聽、央廣網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100位講述人,用“最美聲音”刻錄百年記憶。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系列>>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復刻,講述紅色電臺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集>>點擊查看

  被毛澤東譽為“最革命、最進步”的學校如何成為將帥搖籃?曲敬國講述丨紅色印記第集>>點擊查看

  《團結就是力量》因它傳頌!狼牙山五壯士因它聞名!它是誰?丨紅色印記第集>>點擊查看

  將戰爭的真相告訴你!剛強講述戰地記者的赤子丹心|紅色印記第集>>點擊查看

  總監制丨劉曉龍 顧玉才

  監制丨高巖

  總策劃丨樊新征 崔欣

  策劃丨丁飛 孫魯晉

  協調丨馮爍 朱敏 李昊 劉夢雅 趙初楠 韓雪瑩

  記者丨溫超

  編輯丨李欣

  講述人丨劉錚

  制作丨劉逸飛

  新媒體丨杜希萌 王遠 江曉晨

  顧問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徐鵬堂

  鳴謝丨延安文藝紀念館

  舉報/反饋

上一篇:培訓打擊樂器(培訓打擊樂)
下一篇:好先生最后的樂器(好先生最后的樂器音樂視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