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用的樂器(傳統文化與舞獅相關的歌有什麽?

董乐器 2022-02-25 17:26:16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很多地方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用的樂器。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爲有名。獅子是用彩布做成的,每頭獅子都有兩個人來表演,一人獅頭,一人獅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

舞獅是在佛山起源的。據說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如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作文:///獸于除夕晚出現,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因爲它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所以人們把它稱呼爲“年獸”。鄉民們決定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計,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樣子,再集齊勇士數十人,手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埋伏在一橋下,該處爲年獸必經之地。等年獸出現時,擊打樂器發出“咚咚”“蹡蹡”等聲音,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很驚駭,立刻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迹。

舞獅大約起源于哪個朝代?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叁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爲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的起源

漢代起源說: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叁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爲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爲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爲舞獅子是爲國爭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爲表演藝術,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制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制,務實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于唐明皇遊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遊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遊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只五彩缤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于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衆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于是人們稱之爲"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顔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叁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于一圓砧旁准備敲打。他們埋伏于一橋下,該處爲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衆勇士一湧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锵锵"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迹,不複出現。爲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紮獸頭的功勞,村民便于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爲舞獅:因爲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稱爲舞聖頭。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爲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于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甯、五谷豐收。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爲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爲"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爲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爲雄獅,有綠結者爲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爲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爲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爲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钹、京鑼、京鼓爲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爲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豔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爲南獅較爲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只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叁種獅頭,不單顔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叁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爲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複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挂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爲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钹。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

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上一篇:金是樂器嗎(金是什麽樂器 )
下一篇:樂器沙沙咔(樂器沙沙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