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排肅(什麽樂器排第一 )

董乐器 2022-02-28 08:49:19

祭天典禮經過了一個演變過程,從明時到清初,演變爲圜丘祭天、孟春祈谷,皇帝均從天壇西外壇門進入,至清乾隆十六年,又新開了一處外壇門樂器排肅。從此,這兩門有了分工,即皇帝祈谷仍走原來北邊的門,而冬至祭天則要走新開的南門。

祭天時,在天壇圜丘上層北面設圓形藍緞幄帳,只供皇天上帝神位。兩側設長方形幄帳,供皇帝列祖列宗配位,其余日、月、星辰、雷、雨、雲各從位設帳于中層兩側供奉。每年冬至那天的日出前,皇帝都來此致祭。

皇帝到圜丘祀天,需先在壇東南的幕次內更換祭服,還要脫去鞋子,然後才能登壇行禮。其他如導駕、贊禮、讀祝、陪祀、分獻等官員,也都一律脫鞋後,方可登壇供事。

至于壇下的協律郎、樂舞生們,雖不能登壇,但也都是要脫鞋後就位執事。祭祀終了,再重新把鞋穿好。這一制度,從洪武八年起實行至嘉靖十七年,即明代重又恢複“天地分祀”之後,才取消。

明代皇帝到圜丘祭天,要手執一種上尖下方的稱爲“圭”的玉質禮器,。

天子在祭祀前兩天,要去查看祭祀所用的犧牲和器皿。祭祀前一天,有關部門把祭祀用的一切物品都要陳設停當。

神位正中爲皇天上帝,兩側配亨祖先以及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諸神,神位前擺放登、笾、豆、簋、尊、爵等禮器,分別盛有各種祭食。

祭天儀式從冬至日拂曉開始,因爲從冬至這天夜裏陽氣開始逐漸增強,而陽氣促使萬物滋生繁衍。由于儀式在拂曉舉行,所以天壇圜丘壇內牆外面西南方向有燈杆,上面懸挂大燈籠,叫做天燈,照得壇內通明。

皇帝從齋宮坐車來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內更換衮冕,然後就位。整個儀式在贊禮官的指揮下進行。祭天大典分爲迎神、奠玉帛、進俎、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撒豆、送神、望燎九項程序,直至祭品焚完才算結束。

祭祀過程中,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不斷跪拜行禮。贊禮官高聲唱和,人們隨之做相應的動作。在贊禮官的唱和下,《中和之曲》奏響,然後郊社令把燎壇上的柴草點燃,焚燒犧牲,隨著煙霧飄飄而起,祭品也就意味著送到了上天那裏。

皇帝行完拜禮後,走到盥洗位把手裏的圭插在腰間,先淨手,拿出圭,走上祭壇。《肅和之曲》隨之奏響,皇帝跪在皇天上帝的神位前,再搢圭,叁上香,奠太帛,出圭,行再拜禮,回到原位。開始奏《凝和之曲》,皇帝到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回到原位。

接著行初獻禮,皇帝走到爵先位,搢圭,洗爵,擦爵,交給執事者,出圭。又走到酒奠所,搢圭,執爵承酒,交給執事者,出圭。

當《壽和之典》響起,隨之跳武功之舞,皇帝在神位前下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讀祝官讀完祝文後,皇帝俯身下拜,起身,再拜,然後回到原位。

亞獻禮在《豫和之曲》與文德之舞中進行,行終獻禮時奏《熙和之曲》。亞獻禮和終獻禮與初獻禮儀式相同,但不讀祝文。

在贊禮官“飲福受胙”的唱和聲中,皇帝再次走上祭壇,在飲福位行再拜禮,下跪,搢圭,接過爵,祭酒,飲福酒,把爵放在坫上。然後從奉胙官手中接過胙,交給執事者,出圭,下拜,起身,再拜,回到原位。

隨之《雍和之曲》響起,掌祭官把豆撤下,在《安和之曲》中送神,皇帝行再拜禮走到望燎位,在《時和之曲》聲中看著焚燎祝版絲帛。

至此禮畢,皇帝回到大帷幕中,脫去衮冕,全部祭天儀式才宣告結束。

天壇祭天的音樂主要是中和韶樂,它是一種集禮、樂、歌、舞爲一體的皇家祭祀音樂。中和來自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儒家認爲,人的修養能達到中和境界,就會産生“萬物位焉,萬物育焉”的神秘效果。

韶樂即美好的音樂。相傳舜制的音樂爲韶。中和韶樂即最美好的音樂,用于祭祀和大朝會﹑大宴飨。

順治元年議定,祭天地、太廟、社稷,都要用中和韶樂,亦稱宮廷雅樂,它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和宴會樂。朝會樂、宴會樂只有奏樂而無演唱和舞蹈。祭祀樂就包括了演奏、演唱和舞蹈。

根據《欽定大清通禮》和《欽定大清會典》記載,《中和韶樂》包括祭祀樂曲七段:《肇平之章》、《興平之章》、《崇平之章》、《恬平之章》、《淳平之章》、《臣平之章》和《和佑之章》。

天壇祭祀時用的中和韶樂,還包括文德舞和武功舞。用文德舞時,舞生執雉羽和古管樂器龠,動作文質彬彬,雍容有儀,卻又活潑矯健,富有激情。

舞武功舞時,舞生手執幹、戚。傳說炎帝時,刑天爲表現兩軍厮殺時激烈的場景,高揚本部將士浴血奮戰的鬥志,做幹戚舞。後人們把刑天舞幹戚看作是一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的象征。

文舞和武舞相互陪襯、相互制約,進而取得武而不野、文而不弱的中和效果。在天壇祭天時,初獻用武舞,亞獻、終獻用文舞,以體現祭祀禮儀的莊重。

在曆史上,天壇的祭天樂舞的也曾經發生了不少次變化。在明朝時,當時的嘉靖等多位皇帝普遍崇信道教,祭天樂舞生也由道士擔任。

到了清朝,由道士擔任舞生的習慣開始發生了變化。乾隆七年,皇帝明確下诏嚴禁神樂觀樂官習道教,不願從業的人削籍爲民。诏書下達後,神樂觀中的道士盡遭驅逐。

從此,神樂觀沒有了道士,旋即被更名爲神樂所,相應的職官即由知觀改爲知所,祭祀樂舞生也改而選用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由朝廷派協律郎對祭天樂舞生進行培訓。

乾隆十九年,神樂所又改神樂署。鼎盛時期,署內有樂舞生3000多人。

祭天大典非常神聖,非常隆重,可謂朝野關注,這就要求祭祀過程不能出一點差錯。因此,祭祀活動的每一個細節都有明確的規定。

每當祭日來臨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准備工作,不管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常規的准備包括對天壇內各種建築及其設施,進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從紫禁城至天壇皇帝祭天經過的各條街道等。

大典的前5日,要派親王專門到犧牲所,察看爲祭天時屠宰而准備的牲畜。大典前3日,皇帝開始齋戒。前兩日,書寫好祝版上的祝文。

大典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庫祭器;皇帝閱祝版,到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壇看神位,去神庫視邊豆,到神廚視牲,然後回到齋宮齋戒。

大典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樂部就緒樂隊陳設,最後由禮部侍郎進行全面檢查。

天壇的圜丘壇專門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對空而祭,稱爲露祭。祭天陳設講究,祭品豐富,規矩嚴明。

在圜丘壇共設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緞子搭成臨時的神幄。上層圓心石北側正面設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邊圓錐形。

圜丘壇第二層壇面的東西兩側爲從位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牌位,神幄爲長方形;神位前擺列著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豬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單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種禮器,就達700多件。

上層圓心石南側設祝案,皇帝的拜位設于上、中兩層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壇正南台階下東西兩側,陳設著編磬、編鍾、镈鍾等16種,60多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排列整齊,肅穆壯觀。

時辰一到,齋宮鳴太和鍾,皇帝起駕至圜丘壇,鍾聲止,鼓樂聲起,大典正式開始。

此時,圜丘壇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缥缈,燭影搖紅,給人以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現“君權神授”思想,顯示“天子”神聖權威所玩弄的一種把戲。爲了達到其宣揚神權以維護皇權的目的,舉行大典時要求所有從事人員不得有任何差錯,否則要予嚴懲。

在《大清律》中就曾明文規定:每逢祭祀,于陳祭器之後,即令禦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涕唾、咳嗽、談笑、喧嘩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因此,凡隨祭人員無一不是誠惶誠恐,膽戰心驚的。

天壇祭祀牌位

上一篇:廣州泰源樂器(廣州市泰源樂器有限公司怎麽樣?
下一篇:壯族最著名的樂器(中國古代樂器八音是怎麽分類的?分別包括哪些樂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