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民族樂器(認識民族樂器動畫 )

董乐器 2022-01-06 22:10:00

  20世紀中國器樂演奏藝術是沿著兩條軌道向前發展的認識民族樂器。一條是傳統民族樂器在新的時代

條件下,爲適應現代聽衆的審美需求,在繼承民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和創新,獲得

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條是從20世紀初葉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和西方音

樂的傳入,各類西方樂器及其演奏以及與之相關的諸種新的音樂表演形式相繼傳入中國,並

且逐漸發展和興盛起來。這兩條軌道是並行不悖地同步向前發展的,並且在發展過程中相互

影響和借鑒,有所交融,不斷産生出一些新的器樂表演種類和形式。

  (一)中國民族樂器的改革與演奏藝術的新發展

  現代中國民族樂器表演的新發展,首先表現在對一些傳統的民族樂器所進行的一系列改

革,這些改革擴大了樂器的音域和音量,增加了新的演奏手法,加強了樂器的表現性能。同

時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又不斷地爲這些改革後的民族樂器創作一些新的作品,從而大大改變

了傳統民族樂器演奏的面貌。

  二胡是現代中國民族樂器獲得新生與巨大發展的典型。胡琴(其中包括二胡)本來是民

間樂器,種類繁多,主要用于各種戲曲與說唱的伴奏。20世紀對胡琴的改革與發展起到推動

作用的是兩位傑出的民族音樂家:阿炳與劉天華(1985—1932)。中國建立以來,産生了許

多深受群衆歡迎的優秀二胡作品,它們的表現題材豐富,體裁與形式多樣,演奏技巧也得到

了空前的豐富和發展。例如:《江河水》(黃海懷移植)、《秦腔主題變奏曲》(魯日融編

曲)、《山村變了樣》(曾加慶曲)、《豫北敘事曲》(劉文金曲)、《叁門峽暢想曲》(

劉文金曲)、《賽馬》(黃海懷曲、沈和群改編)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一批大型

的二胡協奏曲作品,如《長城隨想》(劉文金曲)等。20世紀中國現代二胡演奏家,繼阿炳

、劉天華之後,老一輩主要有蔣風之、陸修棠、張銳等人。現今活躍于舞台的著名二胡演奏

家有王國潼、闵惠芬,青年演奏家有姜建華、姜古美、宋飛、于紅梅、嚴潔敏、王莉莉等。

此外,胡琴類的還有高胡演奏家劉天一、余其偉等,板胡演奏家劉明源、張長城等。

  琵琶是彈撥樂器中發展較快、影響較大的一種。近代琵琶藝術流派紛呈。主要有以曹安

和(1905—)爲代表的江蘇無錫派與崇明派,以林石城(1922—)爲代表的上海浦東派,以

程午嘉(1902—)、楊大鈞(1913—1987)爲代表的浙江平湖派,以李廷松(1906—1976)

、孫裕德(1904—1981)、衛仲樂(1908—)爲代表的上海汪昱庭派等,對繼承和宏揚傳統

琵琶表演藝術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國建立後,琵琶藝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琵琶的形制上

進行了一些重大改革。例如:增加了琵琶的品位,由過去的四項十品發展爲六項二十五品,

大大擴展了琵琶的音域,並且根據十二平均律的要求安排半音品位,更便于演奏調性變化豐

富的現代作品;用鋼絲弦和鋼繩尼龍弦代替過去的絲弦,使得琵琶的音色更加明亮和堅實;

用人工指甲(假指甲)代替撥子和真指甲進行彈奏,使得琵琶的演奏更加方便靈活等。與此

同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改編和創作琵琶曲。改編樂曲如《唱支山歌給黨聽》(踐耳曲,吳

俊生改編)、《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時樂蒙曲、劉德海改編),創作樂曲有《彜族舞曲

》(王惠然曲)、《狼牙山五壯士》(呂紹恩曲),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吳祖

強、王燕樵、劉德海曲)等。與此同時,琵琶作爲音樂院校表演教學的重要專業,它的教學

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琵琶表演專業人才。他們中的佼佼者首推劉德海

(1937—)。此外,還有著名琵琶演奏家王範地、夏仁根、湯良興、李光祖以及優秀的青年

琵琶演奏家吳玉霞、楊靜、劉桂蓮、張強等。

  筝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樂器之一,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近代筝主要用于說唱

伴奏與民間器樂合奏,它的發展流派紛呈,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江浙、

閩南、廣東梅縣和潮汕等地。山東筝曲主要由山東琴曲和山東琴書唱腔曲牌以及民間小調組

成,又分大板曲和小板曲兩種。主要代表人物有趙玉齋等人。河南筝曲基本是在河南豫劇與

河南大調曲子板頭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般分爲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主要代表人物有

遂平的曹正,南陽的曹東扶,許昌的任志清等。武林(杭州古稱)筝曲流行于江浙地區,主

要以絲竹曲、板頭曲、弦索套曲以及民間樂曲、民歌小調爲其主要內容。主要代表人物是王

巽之。客家筝曲是廣東客家語系地區流傳的民間器樂曲,又名漢樂筝曲,有大調、串調、小

調叁大類,是從客家音樂發展出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羅九香等人。潮州筝曲是廣東潮州語

系地區流傳的民間器樂曲,主要流傳于潮州、汕頭地區。潮汕地區的筝曲是潮州弦詩樂中重

要的組成部分,曆史悠久,手法自成一格,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主要代表人物有郭鷹等人

。新中國建立後,筝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將原有絲弦改爲鋼絲弦或尼龍纏弦。由十叁

弦、十五弦十六弦發展爲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與二十六弦。改革後的筝,音域擴大

,音量增強,便于轉調,豐富了筝的藝術表現力,不僅用于重奏、伴奏、合奏,而且還經常

用于獨奏。在筝曲的創作與改編方面,繼叁十年代婁樹華編創的《漁舟唱晚》和四十年代曹

東扶編創的《鬧元宵》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又有許多優秀作品出現。如:《慶豐收》(趙

玉齋曲)、《戰台風》(王昌元曲)、《幸福渠》(任志清曲)、《東海漁歌》(張燕曲)

等。活躍于音樂舞台的著名筝演奏家有曹東扶、曹正、趙玉齋以及中、青年演奏家範上娥、

項斯華、王昌元、張燕、李萌、焦金海、袁莎等。

  揚琴,屬擊弦樂器,在現代得到較大發展。

  古琴,原稱琴、七弦琴,因曆史悠久,唐宋以來逐漸被稱爲古琴。新中國建立以來,古

琴音樂作爲重要的音樂遺産得到保護和搶救,散落于民間的各種傳譜得到搜集、整理和出版

。老一代琴家管平湖、吳景略、查阜西、張子謙、夏一峰、姚丙炎等打譜、演奏了一批優秀

的傳統琴曲,如《流水》、《廣陵散》、《幽蘭》、《梅花叁弄》、《潇湘水雲》等,爲繼

承和發揚古琴文化做出重要貢獻。新中國培養的優秀古琴演奏家有李祥庭、龔一、吳文光等

,他們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在演奏曲目和技法上又有所創新,爲古琴在新的時代條件

下的生存與發展做出貢獻。

  除去上述,其它民族弦樂器在表演藝術上有重大突破的還有:王惠然的柳琴演奏藝術,

其代表曲目爲《春到沂河》;馮少先的月琴演奏藝術,其代表曲目爲《松花江漁歌》;王乙

的叁弦演奏藝術,其代表曲目爲《大浪淘沙》等。

  民族管樂器在現代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笛、唢呐是其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兩種。

此外,笙、管等也有較大發展。

  現代中國民族器樂的成就還突出地表現在各種形式的重奏與合奏的發展和創造方面。中

國傳統的器樂合奏形式多種多樣,極爲豐富。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民族器樂演奏家

、指揮家和作曲家們,在傳統的民族器樂合奏的基礎上,同時又廣泛學習和借鑒西方的重奏

與管弦樂合奏藝術形式,創造性地進行各種民族樂器的重奏與合奏樂隊的組合。以彭修文爲

指揮與藝術指導的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是中國現代大型民族管弦樂團建設的代表。它一方面

廣泛吸收和容納各類民族樂器,另一方面則參考西洋管弦樂隊的編成,並根據建設現代民族

管弦樂團的要求,對許多樂器進行了改革與重新組合,增加了低音樂器,使民族管弦樂隊的

聲部得到平衡,表現力得到提高。著名的民族管弦樂隊還有:秦鵬章、閻惠昌指揮的中央民

族樂團管弦樂隊,張式業、王惠然指揮的濟南部隊前衛歌舞團管弦樂隊,瞿春泉、馬聖龍指

揮的上海民族樂團管弦樂隊等。與此同時,各種類型的民族重奏藝術得到迅速發展。如中國

音樂學院與中央民族樂團的女子彈撥樂組,中央音樂學院的卿梅靜月女子室內樂重奏組,上

海音樂學院的絲弦樂五重奏組,上海樂團的江南絲竹樂隊,廣州樂團的廣東音樂樂隊等。

  (二)西洋樂器獨奏、重奏與合奏藝術在中國的興起和發展

  西洋樂器開始傳入中國,從時間上可以上溯至17世紀初的明末清初時期①,但是西洋樂

器真正應用于中國普通的音樂教育,並在民衆中發生影響,還是從20世紀初葉才開始的。最

早是隨著學堂樂歌的傳入,在一些中小學裏開始出現風琴和少量的鋼琴,以及軍樂隊和鼓樂

隊。稍後還有小提琴、手風琴等西洋樂器的傳入。至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師範音樂教育

,特別是專業音樂教育的建立與發展,聘請了一些來華的外國音樂家擔任教授,還有少量中

國音樂留學生歸國,于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小號、長笛等西洋樂器的專業開始建立

,培養出我國最早的一批西洋樂器演奏家。新中國建立以來,各種西洋樂器的專業教育體制

逐漸完備,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並且開設了一些新的專業,在西洋樂器的各個領域裏都湧現

出一些演奏家和教育家。

  鋼琴,被稱作西洋樂器之王。經過幾百年的樂器的重奏與合奏樂隊的組合。以彭修文爲

指揮與藝術指導的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是中國現代大型民族管弦樂團建設的代表。它一方面

的努力,培養出大批專業鋼琴專業人才,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在鋼琴的普及方面也取得了舉

世矚目的成就,目前已有數十萬的琴童在學習鋼琴。我國老一輩鋼琴家,如李翠貞(1910—

1966)、易開基(1912—)、範繼森(1917—1967)、吳樂懿(1919—)、李嘉祿(1919—

1982)、朱工一(1922—1986)、周廣仁(1928—)等,在發展中國的專業鋼琴教育,培養

年輕的鋼琴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新中國建立後,通過選派留學生和提高國內專業音樂教學

水平兩條途徑,我國鋼琴水平有了飛速的發展,許多鋼琴家在國際高水平的鋼琴比賽中接連

獲獎。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傑出鋼琴家可以舉出:李民強(1936—)、顧聖嬰(1937—

1967)、劉詩昆(1939—)、殷承宗(1941—)、石叔誠(1946—)等人。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國際交流的頻繁,我國鋼琴教育水平的提高,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青年鋼琴演奏家,他

們不僅爲國內廣大音樂聽衆所喜愛,而且蜚聲國際樂壇。他們中的佼佼者有:孔祥東、許忠

、李堅、朗朗、李雲迪、陳薩等。與此同時,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也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

,自20世紀30年代的《牧童短笛》(賀綠汀作曲)開始,陸續有《快樂的節日》(丁善德作

曲)、《北京萬華集》(江文也作曲)、《花鼓》(瞿維作曲)、《廟會》(蔣祖馨作曲)

、《陝北民歌四首》(王建中作曲)、《火把節之夜》(廖勝京作曲)、《夕陽箫鼓》(黎

英海改編)、《前奏曲四首》(儲望華作曲)等優秀作品問世。鋼琴協奏曲則有:《山林》

(劉敦南作曲)、《黃河》(殷承宗編曲)等。

  小提琴是西洋樂器中表現力極強,運用極廣的樂器,也是很早傳入中國,並爲中國廣大

聽衆喜愛的樂器。我國老一代小提琴家中,聲名最著的有馬思聰以及陳又新等人。新中國建

立後,我國小提琴教育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同時也有一些人出國深造,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

青年小提琴家。他們中的佼佼者有:盛中國、胡坤、呂思清、薛偉等。在小提琴教學方面取

得突出成就的則有林耀基等人。與此同時,中國小提琴作品的創作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著

名作品可以舉出:《綏遠組曲》、《西藏音詩》(馬思聰作曲)、《新疆之春》(馬耀中、

李中漢作曲)、《新春樂》(茅沅作曲)、《苗嶺的早晨》(陳鋼編曲)、《陽光照耀著塔

什庫爾幹》(陳鋼作曲)等。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何占豪、陳鋼作曲)是小

提琴創作民族化的經典之作,自20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受到中國廣大音樂聽衆的熱烈歡迎

,久演不衰,並且産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在其它西洋管弦樂器的演奏和教學方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特

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在西洋管弦樂隊的建設和發展上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在20世紀上

半葉,我國只有在1936年建立的上海管弦樂團算得上是一個較爲完整的管弦樂團,然而其成

員絕大多數爲外籍音樂家。自50年代開始,上海交響樂團、北京中央樂團以及廣播交響樂團

、電影樂團等管弦樂團相繼成立,一些大城市如廣州、沈陽、天津等地也成立起交響樂團,

我國交響樂事業得到很大發展,演奏曲目不斷擴大,特別在演奏西方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和

民族樂派的交響樂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中國作曲家在交響樂創作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其

中影響較大的有馬思聰的《森林之歌》、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朱踐耳的《第一交響曲

》、陳培勳的《第二交響曲》(“清明祭”)等。

  指揮是中國現代音樂表演藝術中取得突出成績的領域之一。自20世紀20年代初葉由蕭友

梅擔任指揮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樂隊建立以來,隨著我國管弦樂與合唱音樂的發展,指揮

藝術的重要作用逐漸爲國人所認識。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指揮藝術得到很大發展,

湧現了一大批專業的指揮人才,管弦樂、合唱和歌劇等領域的指揮藝術取得顯著的成就。老

一輩的指揮家爲開創我國的指揮藝術,培養年輕的指揮人才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中有

:楊嘉仁(1912—1966)、黎國荃(1914—1966)、馬革順(1914—)、黃贻鈞(1915—)

、李德倫(1917—2001)、黃飛立(1917—)、嚴良堃(1924—)、鄭小瑛(1929—)、楊

鴻年(1934—)、陳燮陽(1939—)等。更爲令人可喜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近些年

來我國一些青年指揮家在國際音樂舞台上嶄露頭角,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中的佼佼

者有:湯沐海、陳佐煌、胡詠言等。

上一篇:缪清之舞是用什麽樂器(缪清之舞 )
下一篇:二手樂器交易平台(賣二手樂器哪個平台好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