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缶的圖片(樂器缶圖片 )

董乐器 2022-02-27 02:08:54

1) 漢語拼音樂器缶的圖片:fǒu

  (2) 注音符號:ㄈㄡˇ

  (3) 鄭碼:MAEZ,U:7F36,GBK:F3BE

  (4) 筆畫數:6,部首:缶,筆順編號:311252

  右圖展示的是鎏金銅缶,現存于上海博物館。

[編輯本段]注解

  (一)作名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體。“杵”是棒子,可用來制坯。“缶”又是秦樂器,“杵”可以敲擊成曲。本義:瓦器, 圓腹小口,用以盛酒漿等)

  (2) 盛酒漿的瓦器。大腹小口,有蓋。也有銅制的 [earthen jar with big belly and small mouth]

  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說文》

  盎謂之缶。——《爾雅》

  (3)樂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點,一首氣勢恢弘的“擊缶而歌”,帶著華夏禮樂的傳承,帶著炎黃子孫百年的夢想和期盼,奏響了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序曲。那麽,演員們擊奏的樂器——缶,是一種什麽樣的古代樂器?

  先說“缶”這個字,“缶”亦作“缻”,按《說文解字》解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鼔之以節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擊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擊甕叩缶,彈筝博髀”句。其義爲,秦國飲宴時,貴族士大夫們往往在喝到半醉時,以擊瓦缶、拍大腿來打拍子而歌。所以,“夫擊甕叩缶、彈筝搏髀”爲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

  著名的“擊缶”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于是秦王不怿,爲一擊缶;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爲趙王擊缶。’”從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樂,難爲高雅正統之聲,只會擊缶爲娛。

  “缶”字還是漢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質器皿。漢字的“罄”,也是一種打擊樂器。

  再說缶這種樂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見圖)。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圓腹,有蓋,肩上有環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戰國。器身銘文稱爲“缶”的,有春秋時期的“栾書缶”和安徽壽縣、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這種酒器能夠成爲樂器是由于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一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一邊大聲吟唱,頗像現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爲土類樂器中的一種,另一種就是埙。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給樂器分類,讀過《叁字經》的人都應該知道“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合稱八音。說的是制作樂器的材質。按照這個劃分,缶、埙是土類樂器。

缶頭咻?好象是古時候的一種打擊樂器吧·

博物館成立前期該做什麽?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遊局4A級旅遊景區(點),其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籌備處位于水陸街,1956年遷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遷至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1963年1月正式更名爲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鍾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布局風格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鍾館等高台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築叁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群”的高台建築布局格式。整個建築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建築外牆爲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和諧配套和濃郁的曆史文化氛圍,給觀衆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遊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築和對外開放的    湖北省博物館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並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鍾、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曆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具有世界意義。館藏簡介   該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産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爲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基本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並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牍、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 珍惜藏品   在14萬余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钺;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一級文物   湖北省博物館中一級文物主要有: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被譽爲越王青銅劍之首。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鍾共65件,總重2500多    越王勾踐劍公斤。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磬,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戰國的青銅尊盤,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镂空附飾采用熔模鑄造工藝制成。鹿角立鶴,戰國時期青銅器,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種想象中的吉祥物。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叁號墓出土。銅鼓,商代打擊樂器,1977年崇陽白霓出土,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皮鼓形銅鼓。還有商朝的陶雞、大圓鼎,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十六節龍鳳佩、金盞,南北朝的青瓷蓮花尊,唐朝的樂俑,明朝的金鳳冠等。鎮館之寶  該館的四大鎮館之寶爲: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梅瓶。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時期爲舊石器時代。1989年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出土,顱長26厘米,顱寬19厘米,顱高12厘米,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曾侯乙編鍾:時期爲戰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重4.5噸左右。全套編鍾共六十五件,分叁層,八組懸挂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每件鍾均能奏出呈叁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奏,可以旋宮轉調。音階爲現今通用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越王勾踐劍:時期爲春秋晚期,千年不鏽,由許多小暗格組成。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厘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時期爲元代。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叁層紋樣以卷草紋    曾侯乙編鍾、錦帶紋爲界。白釉泛青,色彩清脆豔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編輯本段主要陳列  湖北省博物館目前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曆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傑》等十多個展覽,展品豐富,向觀衆介紹了湖北地區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現在的主要陳列有十叁個:    《鄖縣人》 攝影:俞焜一爲《楚文化展》。陳列于楚文化館,楚文化館作爲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于2005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爲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爲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還有複原的2002年在湖北棗陽九連墩發掘的楚國車馬坑中的部分車馬。   二爲《鄖縣人》。鄖縣人是長江中下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後在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發現了2具人類頭骨化石。遺址的年代距今約100萬年。《鄖縣人》以“鄖縣人”的發現爲主線,也展示了湖北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       《屈家嶺》叁爲《屈家嶺》。屈家嶺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嶺最先發現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這一時期的社會分層、宗教活動等現象加劇,出現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現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屈家   嶺》展示了江漢地區史前氏族社會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四爲《盤龍城》。1954年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約建于公元前15世紀,在商代晚期衰落。盤龍城的建築技術、青銅工藝、埋葬習俗、玉器風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與商代二裏岡上層文化(約1500BC)一致。《盤龍城》展示了商代“南土”盤龍城城址的考古發現。       《盤龍城》 攝影:俞焜  五爲《曾侯乙墓》。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城郊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諸侯國君的墓葬,墓主人爲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種文物萬余件,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價值之高,保存之好,轟動海內外。曾侯乙墓展覽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曾侯乙墓》 攝影:俞焜陳列分祭廳、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襟大壺、尊盤、鑒缶;迄今仍很鋒利的多戈戟和叁角劍形的殳;包容文字資料頗多、又系我國最早的竹簡;重達2156克的特大金盞;制作方式與風格迥異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見的珍品。尤其是樂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銅編鍾,更是無價之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被譽爲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迹。   六爲《九連墩紀事》。九連墩墓葬群位于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爲配合湖北省孝感市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九連墩1、2號墓及陪葬的車馬坑進行了科學發掘。    《九連墩紀事》 攝影:俞焜《九連墩紀事》展示了墓葬發掘的過程和楚國高級貴族墓的墓葬文化。   七爲《書寫曆史》。二十世紀初七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出土了一些戰國秦漢簡牍,湖北是出土戰國秦漢簡牍批次和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書寫曆史》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戰國秦漢簡牍和書寫工具實物,旨在使觀衆對古代先民的“書籍”有一個直觀地感受。   八爲《秦漢漆器藝術》。漆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秦漢時期的漆器達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有大量考古發掘出土的漆木器。    《秦漢漆器藝術》 攝影:俞焜而湖北出土秦漢漆器最具代表性。《秦漢漆器藝術》將館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漢漆器集中展示。   九爲《梁莊王墓》。明梁莊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子朱瞻垍與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于2001年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300件。在展出的梁莊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來自“西洋”的金錠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見證。   十爲《古代瓷器專題展》。展覽分爲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爲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爲重點,展示元代以後瓷器的發展面貌。其中多數文物是第一次系統地向公衆展示。   十一爲《荊楚百年英傑》。近代以來,荊山楚水英傑輩出。其中,有指點江山的國家元首,有救國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領兵殺敵的軍旅名將,還有建功立業的科技精英、學術大師、藝術泰鬥……    《荊楚百年英傑》 攝影:俞焜《荊楚百年英傑》展示了董必武等100余位代表人物。以200余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圖片,通過祖國腹地湖北這一側面,展示了中華衆多仁人志士,從鴉片戰爭至新中國建立百余年間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我的答案你滿意嗎?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遊局4A級旅遊景區(點),其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籌備處位于水陸街,1956年遷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遷至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1963年1月正式更名爲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鍾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布局風格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鍾館等高台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築叁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群”的高台建築布局格式。整個建築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建築外牆爲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和諧配套和濃郁的曆史文化氛圍,給觀衆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遊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築和對外開放的    湖北省博物館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並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鍾、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曆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具有世界意義。館藏簡介   該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産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爲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基本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並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牍、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 珍惜藏品   在14萬余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钺;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一級文物   湖北省博物館中一級文物主要有: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被譽爲越王青銅劍之首。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鍾共65件,總重2500多    越王勾踐劍公斤。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磬,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戰國的青銅尊盤,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镂空附飾采用熔模鑄造工藝制成。鹿角立鶴,戰國時期青銅器,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種想象中的吉祥物。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叁號墓出土。銅鼓,商代打擊樂器,1977年崇陽白霓出土,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皮鼓形銅鼓。還有商朝的陶雞、大圓鼎,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十六節龍鳳佩、金盞,南北朝的青瓷蓮花尊,唐朝的樂俑,明朝的金鳳冠等。鎮館之寶  該館的四大鎮館之寶爲: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梅瓶。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時期爲舊石器時代。1989年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出土,顱長26厘米,顱寬19厘米,顱高12厘米,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曾侯乙編鍾:時期爲戰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重4.5噸左右。全套編鍾共六十五件,分叁層,八組懸挂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每件鍾均能奏出呈叁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奏,可以旋宮轉調。音階爲現今通用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越王勾踐劍:時期爲春秋晚期,千年不鏽,由許多小暗格組成。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厘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時期爲元代。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叁層紋樣以卷草紋    曾侯乙編鍾、錦帶紋爲界。白釉泛青,色彩清脆豔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編輯本段主要陳列  湖北省博物館目前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曆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傑》等十多個展覽,展品豐富,向觀衆介紹了湖北地區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現在的主要陳列有十叁個:    《鄖縣人》 攝影:俞焜一爲《楚文化展》。陳列于楚文化館,楚文化館作爲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于2005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爲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爲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還有複原的2002年在湖北棗陽九連墩發掘的楚國車馬坑中的部分車馬。   二爲《鄖縣人》。鄖縣人是長江中下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後在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發現了2具人類頭骨化石。遺址的年代距今約100萬年。《鄖縣人》以“鄖縣人”的發現爲主線,也展示了湖北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       《屈家嶺》叁爲《屈家嶺》。屈家嶺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嶺最先發現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這一時期的社會分層、宗教活動等現象加劇,出現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現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屈家   嶺》展示了江漢地區史前氏族社會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四爲《盤龍城》。1954年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約建于公元前15世紀,在商代晚期衰落。盤龍城的建築技術、青銅工藝、埋葬習俗、玉器風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與商代二裏岡上層文化(約1500BC)一致。《盤龍城》展示了商代“南土”盤龍城城址的考古發現。       《盤龍城》 攝影:俞焜  五爲《曾侯乙墓》。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城郊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諸侯國君的墓葬,墓主人爲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種文物萬余件,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價值之高,保存之好,轟動海內外。曾侯乙墓展覽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曾侯乙墓》 攝影:俞焜陳列分祭廳、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襟大壺、尊盤、鑒缶;迄今仍很鋒利的多戈戟和叁角劍形的殳;包容文字資料頗多、又系我國最早的竹簡;重達2156克的特大金盞;制作方式與風格迥異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見的珍品。尤其是樂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銅編鍾,更是無價之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被譽爲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迹。   六爲《九連墩紀事》。九連墩墓葬群位于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爲配合湖北省孝感市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九連墩1、2號墓及陪葬的車馬坑進行了科學發掘。    《九連墩紀事》 攝影:俞焜《九連墩紀事》展示了墓葬發掘的過程和楚國高級貴族墓的墓葬文化。   七爲《書寫曆史》。二十世紀初七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出土了一些戰國秦漢簡牍,湖北是出土戰國秦漢簡牍批次和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書寫曆史》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戰國秦漢簡牍和書寫工具實物,旨在使觀衆對古代先民的“書籍”有一個直觀地感受。   八爲《秦漢漆器藝術》。漆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秦漢時期的漆器達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有大量考古發掘出土的漆木器。    《秦漢漆器藝術》 攝影:俞焜而湖北出土秦漢漆器最具代表性。《秦漢漆器藝術》將館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漢漆器集中展示。   九爲《梁莊王墓》。明梁莊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子朱瞻垍與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于2001年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300件。在展出的梁莊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來自“西洋”的金錠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見證。   十爲《古代瓷器專題展》。展覽分爲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爲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爲重點,展示元代以後瓷器的發展面貌。其中多數文物是第一次系統地向公衆展示。   十一爲《荊楚百年英傑》。近代以來,荊山楚水英傑輩出。其中,有指點江山的國家元首,有救國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領兵殺敵的軍旅名將,還有建功立業的科技精英、學術大師、藝術泰鬥……    《荊楚百年英傑》 攝影:俞焜《荊楚百年英傑》展示了董必武等100余位代表人物。以200余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圖片,通過祖國腹地湖北這一側面,展示了中華衆多仁人志士,從鴉片戰爭至新中國建立百余年間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我的答案你滿意嗎?

上一篇:陝西樂器隕(求動畫片<聖少女>每集題目
下一篇:圓圓的樂器是什麽(明末清初的陳圓圓誰了解她的事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