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族樂器有哪些(維族樂器有哪些圖片 )

董乐器 2022-05-22 03:10:32

   布依族、苗族維族樂器有哪些:姊妹箫

  姊妹箫,布依族、苗族吹口氣鳴樂器。布依語稱烏裏烏魯。苗語稱占得息、力布、咪咪。管身竹制,由兩支長短、粗細、音高均相同的六孔箫管並列綁紮而成。多使用當地出産的水竹制作,規格大小不一,管長25厘米~40厘米、上端內徑1.3厘米~1.5厘米,上下兩端管口通透。推薦: 德昂族獨特的古老樂器:水鼓

  箫管采用內塞式進氣道,即在上端管口置入一個木塞,木塞一側削出一條寬、深各0。2厘米的溝槽,與管壁形成進氣孔道。在距上端管口3厘米處,正對進氣孔道開一發音孔,孔長1厘米、寬0.3厘米。發音孔多設在管身的背面。管身正面下部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孔距相同。發音孔至第六孔的距離,與第六孔至第一孔的距離相等。

   侗、苗族等:芒筒

  芒筒,是苗、侗、水、瑤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又稱地筒、莽筒、蘆笙筒。芒筒管身竹制,由簧管和共鳴筒兩部分組成)。簧管多采用一根細竹管制作,中間竹節通透,上端管口作爲吹口,下端留節封閉,在底端開一長方形孔,鑲嵌一枚銅制簧片而成,無按音孔,可發出一個單音。也可用蘆笙管作爲簧管。

  共鳴筒用粗大毛竹筒制作,上端管口削成45°斜坡形,中間竹節打通,筒底有開管和閉管兩種形制:常見者底端留節封閉,爲閉管形制,另一種開管形制是在底端竹節以上,管身一側挖削一個半圓形或叁角形通孔。將簧管置入共鳴筒底部,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氣流振動簧片發音,並通過共鳴筒擴大音量,從而發出雄渾、深厚的音響。

   苗,瑤,侗族:蘆笙

  蘆笙,爲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

  蘆笙由笙鬥、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笙鬥又稱氣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紋理順直、質地松軟、少疤節,外觀呈紡槌形。制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爲兩半,分別挖掏出內膛,待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在笙鬥中,呈75°~90角°縱向插入兩排笙管,多爲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鬥處裝有一個呈長方形、梯形、菱形或叁角形的銅制簧片,每管近鬥處開有一個圓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在每二叁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爲共鳴管。小蘆笙的管長十幾公分,大蘆笙長四、五米不等。

   彜、苗、哈尼族:巴烏

   巴烏,簧管樂器,也叫“把烏”,流行于雲南彜、苗、哈尼等民族中。

  巴烏外形似箫,竹制,在近封閉端的管壁上,開有一個長方形吹口,管身八孔,前七後一,並與吹口成45度。管上端裝有銅簧片,橫吹上端,振動簧片而發音,音色優美。

  管身用細毛竹、青竹制,下端(或右端)開口,上端(或左端)留竹節或木塞封閉。上端管壁開長方形吹口,用蜂蠟粘一長方形竹或銅制簧片,簧舌呈叁角形,有細蔑編制的活動簧套。管身開八孔(前七後一),與吹口成四十五度角。有的在下端開二至四個尾音孔。

  巴烏的制作比較簡單,取一段長約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節處的一側嵌上一片叁角形的銅質簧片,竹管上鑽開8個按音孔,能發出6個到9個的音。雲南民族樂器制作師楊聲制成木管巴烏,用紫油木制,設銅插口。

上一篇:樂器背景圖片(王源ins日記更新,分享工作室照片,他是不是有新作品了?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