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的故事(樂器的故事名稱)

小乐 2021-10-18 14:13:16

  新華社蘭州2月17日電題:反彈琵琶樂古今——馬成虎的敦煌壁畫樂器復原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房號是敦煌、羅馬、拜占庭,陳列室里有笙、阮、箜篌,墻上掛著敦煌壁畫臨摹品。走進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創意工場,就像開啟了一場通往絲路古道的穿越旅行。

  35歲的馬成虎是文創工場的總經理。他曾留學英國,在那里感受到文創產業的魅力。2018年甫一上任,他就接到了一個“穿越”任務——復原敦煌壁畫中的樂器。

  自公元366年開始營建的敦煌莫高窟,被稱為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據專家統計,敦煌壁畫中的樂器數量有6000余件。反彈琵琶伎樂天是很多人心中的“敦煌模樣”。

  “要讓壁畫中的樂器‘活’起來,既需要潛心研究的專家,也要找到能把樂器做出來的好匠人。我們要做轉化成果的‘橋’。”馬成虎說。

  馬成虎團隊與專注敦煌樂舞研究的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鄭汝中深入溝通。從20世紀80年代起,鄭汝中就不斷嘗試樂器復原。

  “如今,鄭老師年事已高,我們復原樂器既是繼承鄭老師的學術夢想,也是一種搶救性保護。”馬成虎說。

  復原壁畫中的古樂器何其難也!江蘇揚州、河南蘭考、河北饒陽……全國聞名的樂器生產基地,都留下了這些年輕人的腳步。缺乏先例、無法量產、難以音形兼具,制琴師傅們一次次回絕。

  最難復原的樂器是花邊阮。莫高窟第220窟記錄下的這種失傳樂器,共鳴箱的邊緣呈7瓣弧形,就像盛開的花朵。

  幾經打聽,他們找到遠在揚州的琴箏研制技于專家能心集田步高。令他們沒想到的是,田步高拿出了幾封泛黃的信箋。原來30多年前,鄭汝中就與他通信,希望他將壁畫中的樂器做成實物。由于經費維求航短缺等原因,當時復原出的樂器雖然形似,卻無法演奏。

  30多年過去,看到一代代人為復原敦煌壁畫中的樂器而不斷努力,田步高很是感動,便毫不猶豫地攬下了別人都不接的“瓷器活”。他幾乎停下了廠里的正常工作,調集最有經驗的制琴師傅、尋找最適宜的木料,反復試制。

  “制作花邊阮十分勞神費力。弧形共鳴箱不能用機器車,只能一點點手工刨。”馬成虎說。

  2018年8月的一個大雨天,載著復原樂器的大車,來到敦煌藝術館。箱子一個個打開,一件又一件壁畫中的樂器出現在眼前,其中就包括最難復原的樂器——花邊阮。

  “太震撼了!彈撥、吹奏、打擊、拉弦4大類97種245件樂器,共2套。幾乎和壁畫里一模一樣,聲音也好聽極了。”馬成虎說。

  腿腳不靈便的鄭汝中從早看到晚,一件件試音,不停地說著“感謝”。敦煌研究院的美術工作者又在樂器上繪出壁畫圖像,讓樂器更添“敦煌韻味”。

  2018年9月,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一經亮相便驚艷全場。琴、箏、瑟、琵琶、箜篌、篳篥……當這些詩書、壁畫中出現的樂器重現眼前時,觀眾驚嘆連連。

  2019年1月,這批樂器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奏響。絲綢之路的盛大與優美,以音樂的形式展現給外國友人。

  回顧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經歷,馬成虎說,團隊所做的工作更像是“翻譯”——把古老的敦煌講給今人聽、把厚重的敦煌講給大眾聽。

  “我們通過市場化手段,將研究者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在講好敦煌故事的同時,也推動了展覽、演藝及其他商業活動。”他說。

  如今,復原敦煌壁畫中的“神獸”等項目,正在文創工場孵化。

  馬成虎說,歸國留學青年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優勢獨具。

  “我們自小浸潤在中華文化中,又在國外拓展了視野、增長了本領。在創造性轉化過程中,運用多元視角,學會從市場角度‘反彈琵琶’,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燦爛的東方文化。”他說。(完)

  舉報/反饋

上一篇:美洲樂器(美洲樂器圖鑒)
下一篇:打擊樂器鈴鼓(打擊樂器鈴鼓是什么樂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