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用的樂器(選擇其中你知道的一項民間藝術向同學們介紹一下

董乐器 2022-02-26 02:05:51

1\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舞獅用的樂器。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爲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曆史編輯 初期 《舞獅》 陳玉先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爲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及各國唐人街都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衆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爲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爲舞獅。 較爲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叁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叁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爲“五方獅子舞”出于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舞獅有著悠久的曆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産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産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後期 舞獅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爲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征,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曆來以農爲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爲了所求生活平安詳甯,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于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于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爲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爲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衆說紛纭。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 皮影: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是我國出現的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戲中“影人”是根據劇中角色和襯景的設計,用驢皮或牛皮、羊皮經刮制、描樣、雕镂、著色、燙平、上油、訂綴而成。人物臉譜和服飾造型生動形象,或純樸粗犷,或細膩浪漫,或誇張幽默。再加上流暢的雕镂,豔麗的著色,達到了通體透剔、四肢靈活的藝術效果。“影人” 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著樂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爲“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

富拉爾基的春節有什麽習俗

少數民族的春節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裏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叁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竈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叁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裏紮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挂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叁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爲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富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叁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叁十至正月初二,共叁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叁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炖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 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的獨龍族,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爲歲首,因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爲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蕩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雲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曆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爲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爭結束後,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人就把這一天定爲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衆多以臘月初六爲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叁響,並吹海螺。然後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勒墨人(白族的稱謂)――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碧江縣,他們有自己的推算節令的方法,春節日期也有差異。如桃花發苞時稱叁月,漆樹發葉到五寸左右稱五月,這樣的推算結果,一年是十叁個月,叁月稱叁月節,相當于漢族的春節。 基諾族――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群衆把公曆六月稱作過年月,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嘗酒肴,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仡佬族――每年農曆的叁月初叁,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叁月草木才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谷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叁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爲仡佬年,也就是春節。 瑤族――每年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 少數民族春節食俗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裏,象征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叁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叁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征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裏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炖、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爲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借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幹等做成的“普羅”,用面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紮”(圓盤馓子)、“亞依瑪紮”(花邊馓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

。。。。。。

上一篇:民族樂器難度排行榜(中國民族樂器難度排行榜 )
下一篇:梁祝幾種樂器(我今年30歲了 准備學小提琴 能行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