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最後莫西幹人的樂器(最後的莫西幹人演奏樂器 )

董乐器 2022-02-28 09:53:35

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樂器,又被稱爲非洲傳統音樂之魂吹最後莫西幹人的樂器。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用于音樂外,有時還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即所謂“會說話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無論是制鼓的材料、形狀和演奏技巧都是獨特的。

一般說來,在非洲存在幾十種基本鼓型和數百種鼓的變形。鼓,大如水缸或小如茶杯。鼓身的形狀既有陀螺形、圓錐形、台柱形、正方形的,還有各種飛禽走獸形的,甚至還有人形的。有的鼓身上還畫上各種幾何圖形,雕刻花草、人獸,突出了黑人文化的特色。鼓皮也是多種多樣的,除常用的牛皮、羚羊皮外,還采用豹皮、斑馬皮、蜥蜴皮、鳄魚皮,甚至還有大象的耳朵。在非洲鼓上還常常增加一些裝置,以獲得某些特殊的效果,如在鼓腔內裝一些珠子或幹的植物種子,或將金屬片、貝殼,色彩斑爛的串珠裝在鼓邊上,當鼓手擊鼓時,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持鼓的方式也很多樣,把鼓置放在兩腿中間很常見,有時也把鼓夾在腋下,或挂在頸上,挎在肩上。擊鼓的手法也很多,人們在鼓的各種部位用拳頭、手掌拍打,甚至還有用腳後跟擊鼓,從而奏出不同的音響和效果。也有用鼓錘敲擊的,過去曾經用象牙、人骨做過鼓錘。還有一種用小棍子磨擦噴有某種粉末的鼓皮而發聲的磨擦鼓。在尼日利亞有一種夾在腋下演奏的小鼓,隨著手臂對鼓身皮條的壓力大小,鼓的音高可以隨時變化。

鼓的演奏方式有獨奏、重奏和合奏。獨奏和重奏鼓的節奏複雜多變,抑揚頓挫、铿锵有力。集體擊鼓或一個人同時擊多只鼓時,鼓聲氣勢磅礴,有如萬馬奔騰,雄壯激越。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離不開鼓。在東非的斯瓦希裏語中,“鼓”和“舞”是同一個字。在多哥的歌舞活動中,何時奏樂,何時起舞,以至于節奏的快慢、旋律的進行都要聽從大鼓的指揮。毛裏塔尼亞的的女鼓手則是邊舞邊擊鼓,她們時而用手指輕彈鼓皮,如行雲流水,時而猛烈敲擊,如江河奔騰。她們一面擊鼓,一面用雙手輪流拍打臂、腿,作出各種姿態,非常動人。又如在布隆迪,10名男舞蹈演員頭頂大鼓,邊敲邊上場,圍成半圓形,然後演員們各自取下大鼓,放在面前。在圓圈中再放上另一面大鼓,由演員們輪流上前擊奏。他們時而淩空跳躍,時而旋轉舞蹈,並且伴以歌唱,強烈的節奏、密集的鼓點、熱烈狂歡的場面,十分精彩。 鼓在非洲常常還作爲國家、民族的象征。如在烏幹達的國徵中就有一面鼓,它表明了一種古老的傳統。因爲烏幹達在成爲共和國前,爲四個王國,每個王國的王室都有一套大小不同的鼓,各有不同的名稱和音色。這種鼓只有王室的婚喪嫁娶、新王登基、對外宣戰時的隆重場合才能使用。對屬于不同權力等級的人來說,鼓的數字是有規定的,在原布幹達王國,巨大的儀式性的鼓,國王有93個,各級酋長依此遞減,在換鼓皮時還要用人或動物作犧牲。這種鼓是當作神物來尊崇的。

非洲鼓還常用來傳遞信息和語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擊鼓面的不同部位,能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加上急緩有別的節奏,形成各種各樣的鼓點,作爲一種信號語言,來傳送各種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較安靜的時刻,鼓聲可以傳到15公裏以外,鼓手們一個接一個地重複著鼓聲,這樣可以用驚人的速度准確地傳“話”--一百英裏以外的的地點可以在兩小時內達到。過去,當奴隸販子捕捉黑人時,非洲人就通過鼓語通知人們迅速逃離,使奴隸販子一無所獲。鼓語還常常用來號召人民參加公益勞動、抵禦敵人來犯、報告火警等。

非洲人還常用鼓勵來表達不便用語言表達的事物,如加納的阿肯人,丈夫習慣在舞會上用鼓語贊美自己的妻子,鼓語還可用來宣布一個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

在非洲的許多地方,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舉行一次評選鼓手的集會。在加納舉行的“賽鼓會”上,鼓手們分爲兩組擂鼓對陣。先用明快、熱烈的鼓聲頌揚酋長的美德、功績,然後用徐緩、清新的鼓點敘述遠古的神話、傳說,接著又用急驟的鼓點宣布族內的新聞趣事。鼓聲中複雜多變的節奏表達出人們各種不同的感情,時而使人悲憤填膺,時而引人開懷大笑,人們屏息凝神,就怕漏聽一個鼓點。“賽鼓會”的高潮是“鬥鼓”。先由一組鼓手提出問題,另一組必須用鼓點回答並提出反問,否則就算輸。觀衆們則圍在鼓手旁幫助出謀劃策,參戰助威,想方設法擊敗對方。

總之,非洲音樂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節奏,鼓正是非洲音樂節奏的基礎及表達音樂語言的一種最重要樂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

在非洲的各種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種被稱爲達姆達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于雙腿中間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帶有很強的即興性。近年來,非洲鼓也已進入了專業音樂創作領域。非洲津巴布韋的作曲家多米沙尼・馬拉裏在1990年創作的“諾茲波媽媽”就是用非洲鼓與弦樂四重奏一起演奏的新作品,由世界著名的科諾斯四重奏組演出,效果很好。

習俗: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顯然,它是在表明:“沒有武器”這個習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采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征。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國黑人對Black一詞並沒有抗拒心理。可是,一聽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販賣到美國做奴隸的黑人及其子孫),就勃然大怒。非洲人對Negro、Black二詞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認它的含意。強調膚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稱呼非洲人,最好照他們的國籍來稱呼。非洲人一般說來國家意識相當強烈,直呼其國名,他們聽來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稱呼有特定對象

稱非洲黑人爲African可犯了嚴重的錯誤。在非洲,所謂的African並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國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別人稱他們爲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厭惡。

4.莫拍落後鏡頭

任何國家都有肮髒透頂、窮人群集的地區,世界首富的美國,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髒亂地區興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當地人就會提出抗議,甚至不肯當你的向導。

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最不喜歡自尊心受損,這是身爲觀光客務必認清的事實。一見落後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這無異在找人家的渣兒,如此欠考慮的行爲,還是不做爲妙。

5.莫瞪眼看對方

古時候的埃塞俄比亞,侍者是背對主人(或客人)來服務的。埃塞俄比亞有個迷信,那就是:有人瞪你看時,被瞪看的人不是災禍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這個國家,跟當地人交談或碰面的時候,可不能目不轉睛地瞪看對方,這麽做,對方一定大感不悅。

6.用力握手是善意的表示

在非洲,握手時如果握得有氣無力,被稱爲是“禮貌不周”。握手有氣無力,表示虛與委蛇,毫無誠心,他們會生氣的。尤其在阿爾及利亞,握手是愈用力愈受尊敬。他們認爲,用力的程度跟對方好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最好握得他們手都感到麻木叫痛。

7.女性只限于逛店購物

在阿爾及利亞,女性獨行被列爲禁例,唯有逛店購物的時候,才可以私自行動。他們認爲,一個女人獨自亂走,是一種喪失“品格”的行爲,身爲淑女,絕不能幹這種事。當然,她們想獨自進入餐廳、戲院也是免談。

8.從事狩獵旅行時要嚴守規定

想要進行狩獵旅行(Safari),東非可說是最理想的地方。狩獵旅行的禁忌頗多:不能叽叽喳喳說話。因爲,動物的聽覺敏銳異常;不能任意走出車外。你以爲安全無慮,其實,旁邊就有猛獸在虎視耽耽,你卻看不出來;不能任意點火,有人曾經點了煙之後,把火柴隨意一丟,引起一場森林大火。

9.留下一點點

在尼日利亞的西部地方,有個特別的吃飯方式:不能吃得一物不剩,客人至少要留一片東西在碟子上。更怪的是,他們把那一片東西留到第二天,才將它丟入垃圾箱。他們相箱:聖靈會來吃那一片東西。在這個國家,旅客千萬不能爲了菜的美味可口,把碟子上的肉或湯,吃得一幹二淨。

10.鬥篷、白衣可以避險

在阿爾及利亞和幾內亞,常常可以看到穿古時候那種白衣和鬥篷的女性。這些白衣、鬥篷,是貞節、純潔的象征。對這一身打扮的異性,無不敬重有加,就是說,視她們爲值得尊敬的女性。女性觀光客如果以這種打扮到處走動,保證暢行無阻,又不會遭到任何危險。

11.鏡頭如槍口

非洲人普遍認爲相機對准某物,拍下鏡頭,某物的“精氣”就給吸收殆盡,此事自是非同小可。人、房屋、家畜一律不准拍攝。觀光客如想拍攝,之前最好向對方先打個招呼,獲得同意之後再行動,以免被投石、被吊或挨一頓揍。

非洲有一個食人族,在他們部落的人死後大多都會被吃掉的,特別是那些身體強壯沒有疾病的人,比如把眼睛給獵人吃,把腦子給笨孩子吃,把生殖器給性方面有病的人吃等等,他們深知吃什麽被什麽的道理.對于入侵的外人,他們也會把他抓住吃掉,不過有一點,他們只吃身體正常的,如果說是一個殘疾人,那麽他們是不會吃的,但是他們會把這個人處死.

非洲位于東半球的西部,亞歐大陸的西南面。西面和東面分別是浩瀚的大西洋和印度洋,北面隔地中海與世界重要的旅遊客源地區歐洲相望,東北以紅海和著名的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鄰。南北跨72個緯度,最長達8100公裏,東西約跨69個經度,最大寬度7500公裏。赤道橫貫大陸中部,將非洲一分爲二,赤道與最北點和最南點的距離大致相等。非洲的面積爲3020平方公裏,是世界第二大洲。人口爲5.53億。非洲在地形上有若幹重要而明顯的特征,一是非洲有廣闊的高原,相對而言山地較少,地勢起伏不很大,既不象其北面的歐洲那樣有山勢雄偉、面積巨大的阿爾卑斯山脈,也不象亞洲那樣有面積十分廣大的平原。整個大陸平均高度約750米,在各洲中居第二位。面積廣闊的高原不僅有利于交通的發展,而且和地理位置及氣候因素結合,在東非、中非北部和西非中南部等地區形成了世界上最廣闊的熱帶草原,即所謂“薩王納”群落。其繁茂的草本植物爲草食動物和以草食動物爲食的肉食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因此,在薩王納地區,生活著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動物群,包括羚羊、斑馬、非洲象、犀牛、河馬、長頸鹿等有蹄類草食動物和獅、獵豹、鬣狗、豺等大型肉食動物。其中有不少是非洲的特有種,有的已屬稀有珍貴的動物種。而這些草原和草原上的動物,及以其爲主體的衆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正是非洲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吸引人的旅遊資源。目前非洲共有各種天然動物園70多處,總面積達41萬平方公裏,是世界各洲中天然動物園面積最大的一洲。肯尼亞的察沃國家公園和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以野生動物繁多著名于世,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遊客。然而,非洲並不是完全沒有高山。在西北部,分布著比較高大的阿特拉斯山,在東南部和南部分布著德拉肯斯山脈和開普山脈。開普地區由于水平岩層遭受切割而形成的奇異的桌狀山、東非高原上位于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交界處的“赤道雪山”、“非洲之巅”乞力馬紮羅山都是遊客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後者,雖然位于赤道附近,但因地勢高聳,海拔達5950米,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這種赤道雪山景色極爲壯麗。非洲地形的另一大顯著特點是,斷裂地形發育相當廣泛。由于地質史上的斷層地質作用,西北廣泛分布著高幾十到幾百米的台階狀地形,而在東非則形成了世界聞名的東非大裂谷帶。裂谷帶規模極其宏偉,它從亞洲約旦的死海附近起,經紅海、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至坦桑尼亞,形成裂谷帶的東支;另有一支從烏幹達經阿爾伯特湖、坦喀尼噶湖、馬拉維湖,再經莫桑比克至印度洋,這是裂谷帶的西支。裂谷帶全長7000公裏左右。上述裂谷帶內形成的湖泊,岸壁陡峭,湖底深陷,並沿裂谷帶呈串珠狀分布,風景美麗而奇偉。非洲象其他一些大陸一樣也有若幹大河,最著名的是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水量極爲豐富的紮伊爾河,以及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不少河流在其流程中經過陡崖、階狀地或因軟硬岩層的差異,形成急流瀑布,不僅水力資源豐富,而且也形成許多著名的旅遊點。贊比西河上有瀑布72處,其中莫西奧圖尼亞瀑布高100余米,寬度1800米,是世界級的旅遊勝地。南部非洲土格拉河上的土洛拉瀑布,落差800余米,形勢十分壯觀。尼羅河在喀土穆以下因河床岩性差異顯著,形成了六個瀑布。埃及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和旅遊點阿斯旺高壩就位于“第一瀑布”以下。金沙薩以下的紮伊爾河下遊河段,有一系列急流和瀑布。這個世界聞名的利文斯敦瀑布群,由32個瀑布和急流段所組成。非洲的氣候也有一些顯著的特點。由于赤道橫貫中部,其最明顯的特點是“熱”,即熱帶氣候面積廣大。在拉丁語中,“阿非利加”就是陽光灼熱的意思。同時,由于沒有太多的高山地區,非洲冬季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地區只出現在西北部阿特拉斯山局部地區和其他高山的頂部。因此,可以開展滑雪等冬季運動的理想場所極少。在這方面,非洲與歐洲、北美洲等有明顯差異。在氣候上,非洲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幹”,即全洲有1/2的面積是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的半幹旱和幹旱地區。洲內有著名的北非撒哈拉大沙漠、南部非洲的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裏沙漠等。沙漠雖然不利人類和動植物的生活和生存,但是神秘莫測、荒無人煙的大沙漠能引發人們的探求心理,是勇敢和喜愛獵奇的人們旅遊探險的對象。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中連綿不斷的沙丘、沙漠中的綠洲都是冒險家的樂園。乘坐“沙漠之舟”駱駝觀賞“大漠孤煙直”的壯麗景象和風光,是撒哈拉周圍國家開展的重要旅遊項目之一。雖然非洲是“幹旱大陸”,但實際上它的氣候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剛果盆地是世界著名的多雨區,在氣候上屬熱帶雨林類型,在這個氣候類型下,形成了大片郁郁蔥蔥的原始熱帶雨林,到茂密的森林中作探險旅遊和科學考察,是不少科學工作者和旅遊者所向往的活動。北非沿岸的氣候屬于地中海類型,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幹燥。北非夏日陽光下綿延數千裏的優質海濱沙灘,是旅遊者,特別是來自歐洲的旅遊者度假和旅遊的勝地。 二、非洲的人文狀況非洲曆史悠久,在各地留下了人類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物、古迹、文化遺址等。它們是非洲重要而豐富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洲是人類起源地之一。考古學的發現證明了這一點,而考古發現的地點本身也就成爲旅遊者關注的旅遊點。尼羅河下遊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尼羅河一帶就發展了灌溉農業。人類的生産實踐活動推動了古埃及的天文學、曆法、數學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並留下了衆多的古迹,如吉薩的大金字塔中規模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繼埃及之後,北部非洲成爲迦太基、希臘、羅馬等古代文明的重要地區。突尼斯古城迦太基的遺址、古羅馬的鬥獸場現已成爲世界聞名的重要旅遊點或旅遊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也曾經曆石器、鐵器時代。在公元前8到6世紀,古代蘇丹建立了非洲內陸第一個文明古國――庫什國家。公元1~6世紀,建立了古代強國阿克蘇姆帝國,當時以及後來,還建立了其他一些古代國家。著名的津巴布韋遺址(“石頭城”)是撒哈拉以南規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石頭建築群,它們是公元8~8世紀的遺物。1987年津巴布韋政府在此建立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博物館。公元7世紀,西亞的阿拉伯人開始向非洲遷移,因而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在北非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致北非逐漸成爲阿拉伯文化的主要中心之一。北非許多城市中的清真寺等古代建築,成爲旅遊者參觀的旅遊點或旅遊者參觀的對象。在北非和東北非于中世紀進入封建社會的同時,撒哈拉以南一些地區也出現了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古代王國,如加納王國、馬裏王國、桑海王國,現今津巴布韋境內的莫諾莫帕塔王國等。中國和非洲自古以來就有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聯系。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我國和東北非、東非地區來往逐漸頻繁。宋朝以後,中國和東非沿岸的馬林迪、基爾瓦等城市有較頻繁的貿易往來。絲綢、瓷器等中國商品被運往非洲,而非洲的象牙和香料等物品被運到中國。至明初,著名的航海家鄭和曾率領船隊五次到達東非一些沿岸城市,中國和非洲的交往更加密切。現在東北非和東非一些博物館中藏有中國古代的物品。從15世紀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相繼入侵非洲,最初主要通過各種手段從非洲掠取象牙等物品。後來,西方殖民者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他們擄掠黑人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其他地區,以換回原料運回歐洲。奴隸貿易延續了400余年,使非洲喪失了1億多人口。19世紀70年代,歐洲殖民者對非洲進行瓜分,除埃塞俄比亞和利比裏亞外,非洲其他部分完全淪爲它們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大批非洲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宣布獨立,終于全部結束殖民主義在非洲的統治。但是由于長期的殖民主義統治,加上其他種種原因,除了少數國家經濟比較發達以外,絕大部分非洲國家經濟都不發達,不少國家甚至被認爲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經濟的落後,資金的缺乏,給非洲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雖然非洲旅遊資源豐富,但旅遊業並不很發達,這不能不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非洲的人口和民族構成十分複雜,有黑、白、黃叁大人種。但以黑種人占多數,它們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地區。赤道以南從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向東到埃塞俄比亞高原東緣的廣大地區,分布著膚色近乎純黑的蘇丹黑人,而該地區以南廣大地區分布著膚色淺黑的班圖黑人。非洲的白種人主要是阿拉伯人,他們主要分布北非地區。黃種人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非洲的宗教主要是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原始宗教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北非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而東西非沿海地區和中南非地區盛行基督教。不同的宗教對于旅遊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于有關的宗教建築物風格的差異。伊斯蘭教地區多清真寺,盛行基督教的地區多教堂,這些差異在文化景觀上有明顯的反映。

上一篇:鄭州賣樂器的地方(大鼓書怎麽下啊 詳細的教一下吧
下一篇:演奏樂器類型(簡述我國民族器樂的叁種分類方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