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的乐器(礼乐制度的代表乐器)

董乐器 2021-12-05 04:01:24

要说游牧民族的乐器,必须先了解当时存在的游牧民族礼乐的乐器。

礼乐的乐器(礼乐制度的代表乐器)

春秋战国时期,盘踞在周围的游牧民族有很多,其中主要可以统称为:南蛮、西戎、北狄,东夷。

礼乐的乐器(礼乐制度的代表乐器)

这一时期游牧民族的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

礼乐的乐器(礼乐制度的代表乐器)

其乐器有: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鼓为出土于云南楚雄万家坝23号墓的158号铜鼓。

箜篌:是由西方东传的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的箜篌仅有出土于新疆且末扎滚鲁克的箜篌。

扁钟:是一种少数民族所使用的青铜乐器,与中原地区的青铜钟在形体大小和纹饰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

陶鼓、陶埙:最早见于中原仰韶文化中,可是在东夷居住的范围内也发现了陶埙。

笳、角:之类乐器存在于同时期的北狄歌舞中。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融合和战争掠夺的进行,乐器也同时进行了民族大融合。

齐国的《韶乐》其本源来自于东夷。流传数百年的雅乐,秉着以礼法为主要内容,排除俗乐,存在于上层社会的狭窄空间,不仅脱离群众生活更日渐僵化,民间则流行使用比较小型轻便又多样化的乐器,例如 : 筑、琴、筝 ( 五弦筑身构造仍属雏型阶段),古琴独奏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数位著名琴家如师旷、师文、师襄、伯牙等;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之后,许多诸侯国相继称王,于是越权使用天子之乐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这一行为使得演奏礼乐的乐器数量在春秋战国时期急剧增多,达到历史上的巅峰时期。与此同时,各种俗乐相继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种类之多,样式之繁盛,达到了历史的新高。

按照当时乐器的制作材料,又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鲍、土、革、木八类

金:以青铜为材料制成的乐器,如钟、饶、编钟等。

石:以石头为材料制成的乐器,如馨、编磐。

丝:以蚕丝为弦制成乐器,如琴、瑟、筝、筑等。

竹: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的乐器,如笛、萧、簧、旎等。

鲍:以干老的鲍瓜(葫芦状)为材料,上插簧管制成乐器,如笙等等。

土:包括埙等

革:包括鼓等

木:包括柷、敔等

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竹之乐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礼乐传统为何在“古今之争”中败北?

中华礼乐包括礼仪和音乐,即各种传统礼节规范、仪式音乐、舞蹈等。

礼乐的乐器(礼乐制度的代表乐器)

礼乐在中华九州发展源远流长,始有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制瑟研曲,再有火神祝融之子太子长琴创作乐曲,再有大禹治水功成奏仙乐于歌乐山。夏朝时已有礼乐记载,最著名的便是夏启上天庭把乐曲《九歌》带到人间,在天穆野歌唱《九韶》,周代时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倡导传承及儒家兴盛,使礼乐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

礼乐的乐器(礼乐制度的代表乐器)

首先,礼乐的传承需要每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承载,需要乐器、乐谱、演奏者及受众来保存、编演、欣赏和发扬。而受制于礼乐中一些乐器的形制大而重,使得这类乐器不易传承,如编钟等;另外,中国古代乐曲很多没有乐谱,或没有相关的言传身教,都使得礼乐乐谱章节遗失在历史长河中,如《霓裳羽衣曲》和《广陵散》等。

其次,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兴衰荣枯所伴随的战争、乱局都使得礼乐的传承苦难重重,战国的伐戮、始皇焚书、匈奴蒙古满族等外族的入侵都是发源于华夏中原的礼乐很难完整保存下来。

再次,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入侵中华,火烧圆明园、建立租借、瓜分中国使得华夏传统礼乐的传承几无可能,更别说十四年抗战,日本帝国主义屠城灭种之兽行,使中华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国已不国,何谈礼乐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伴随列强的入侵,西方管弦音乐强势入侵我华夏,一批改良派开始提倡兼容学习西方文化,更有一些极端分子和走狗叫嚣全盘西化和抛弃华夏传统文化,这也使得传统礼乐遗存的火种更难发展。

最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积极发展,中华民族已逐渐变得越加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近来,习主席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传统礼乐也获得发扬和壮大。近年来,“国风音乐会”每年举办且观众人数和受关注度不断提高;汉服喜爱群体越来越多;中国歌舞剧院民族舞曲《采薇》舞剧《孔子》都在网络上引起极大轰动;央视《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传统古琴、编钟、笙等礼乐之器再次被奏响。可以说,中华传统礼乐正在新时代被华夏儿女发扬光大!

上一篇:很短的乐器(很短的乐器像萧)
下一篇:很短的乐器(短的吹奏乐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