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打擊樂器(有效性變奏體是什麽意思?

董乐器 2022-02-23 13:12:11

民樂就是指民族音樂南音打擊樂器。

中國民族音樂 指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

中國民族器樂的曆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湧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漢時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近代的各種體裁和形式,都是傳統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民族器樂有各種樂器的獨奏、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重奏與合奏。不同樂器的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器樂樂種。各種樂器的獨奏樂是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琴曲《廣陵散》、《梅花叁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陽箫鼓》;筝曲《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唢呐曲《百鳥朝鳳》、《小開門》;笛曲《五梆子》、《鹧鸪飛》;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優秀的獨奏曲目。

純粹用鑼鼓等打擊樂器合奏的清鑼鼓樂,音色豐富,節奏性強,擅長表現熱烈紅火、活潑輕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東鑼鼓)、《十八六四二》(蘇南吹打)、《鹞子翻身》(陝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種弦樂器合奏的弦索樂,以優美、抒情、質樸、文雅見長,適宜于室內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叁套)、《高山》、《流水》(河南板頭曲)等。

用吹管樂器與弦樂器合奏的絲竹樂,演奏風格細致,多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如《叁六》、《行街》(江南絲竹),《雨打芭蕉》、《走馬》(廣東音樂),《八駿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吹打樂,演奏風格粗犷,適宜于室外演奏,擅長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如《將軍令》(蘇南吹打)、《大轅門》(浙東鑼鼓)、《普天樂》(山東鼓吹)、《雙咬鵝》(潮州鑼鼓)。有不少吹打樂種,在樂隊中兼用弦樂器,因而音樂兼具絲竹樂的特點,如《滿庭芳》(蘇南吹打)、《五鳳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說來,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打”,鑼鼓在吹打樂中起重要作用。

傳統民族器樂演奏多與民間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風俗生活,以及宮廷典禮、宗教儀式等結合在一起,較少采取純器樂表演的形式。民族器樂的實用性使不少器樂曲牌因用于不同場合而産生變化。

傳統民族器樂曲都有標題,分標名和標意兩類。標名性標題只給樂曲取名以示甲與乙之區別,它和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系,如《工尺上》、《四段錦》、《九連環》、《十景鑼鼓》等。標意性標題以曲名、分段標目和解題等提示樂曲的內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賽龍奪錦》等。

民族器樂曲按傳統習慣分爲“單曲”與“套曲”兩類。單曲多爲單一獨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個曲牌或獨立的段落聯綴而成。如南北派十叁套琵琶大曲,晉北的八大套等。如按樂曲的曲式結構類型分,主要有變奏體、循環體、聯綴體、綜合體等,其中以變奏體、聯綴體最爲多見。

創作中各種變奏技法被廣泛運用。民間藝人在一首曲牌反複演奏時,善于用各種演奏技巧對旋律作加花裝飾而形成變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禮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種常用的變奏手法,它將“母曲”的結構成倍擴充,同時作加花裝飾。如《歡樂歌》(江南絲竹)、《南繡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詩)等樂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種變奏手法是采取變化主題的結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題在其後的五次變奏時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擴充和緊縮。而琵琶曲《陽春白雪》中之《鐵策板聲》則采取結構次序的倒裝。這種結構次序的變更在鑼鼓段中更爲常見。

20世紀20年代以來,劉天華、聶耳等對民族器樂的繼承和發展做過一些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繼續對各種優良傳統曲目進行整理、加工、改編,使樂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同時還湧現出大量的新作品。樂器改革方面,在統一音律、改良音質、擴大音量、方便轉調、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並産生了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合奏等新品種,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

按照《揚州畫舫錄》,一副昆曲的場面,一般有多少人

一、鼓師

樂隊演奏員。指昆鼓的演奏人員,又稱司鼓,俗稱打鼓佬、乾老;爲昆曲場面之首,指揮整個樂隊的演奏。指揮唱腔時(不需用到铙钹、大鑼)以左手執檀板,右手持鼓簽;指揮武場(需要用到铙钹、大鑼)時,以雙手各執一鼓簽。管弦樂和打擊樂的起收、快慢、強弱等均以鼓師所發點子以及各式動作和姿勢爲准則。鼓師並對全劇節奏的掌握、氣氛的制造,以及襯托演員的表演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其執板擊鼓,所以亦有以『鼓板』一詞稱呼鼓師。

二、笛師

樂隊演奏員。指昆曲主奏樂器曲笛的演奏人員,又稱司笛。笛師的指法、口風、氣口、托腔等演奏技巧的高低,直接影響演員演唱水准的發揮。近代著名的笛師有趙子敬、吳秀松、趙桐壽、高步雲、許百遒、徐炎之等。笛師既爲昆曲文場樂隊之首,視昆班樂隊編制情形也有兼吹唢呐的情形,因笛與唢呐都是文場中首要的吹管樂器,所以亦有以『正吹』一詞稱呼笛師。

叁、場面

戲曲術語。所指有二: (一)昆曲樂隊人員的統稱,也稱『後場』,如《揚州畫舫錄》記載:『後場一曰場面,以鼓爲首』。場面,原指『台面上』者,因舊時演出時,樂隊自始至終都在舞台上,因此習稱樂隊人員爲『場面上的』 ,或是『搞場面的』。(二)昆曲樂隊所用各種演奏樂器的總稱。分『文場』、『武場』兩類。

1、文場

昆曲場面之一部分,同武場相對,指伴奏樂隊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器以及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其主要功能是完成伴奏旋律。《揚州畫舫錄》所記載的昆曲文場樂器有笛子、笙、唢呐、弦子等,與『不在場面之數』的號筒、啞叭。後世增益的樂器還有長尖、提琴、胡琴、箫、琵琶、阮、月琴等。

2、武場

昆曲場面之一部分,同文場相對,指伴奏樂隊中的各種打擊樂器以及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武場的主要功能是掌握演出節奏,烘托舞台氣氛。《揚州畫舫錄》所記載的昆曲武場樂器有板、單皮鼓、勃荠鼓、雲鑼、大铙、小钹、小鑼、大鑼等,與『不在場面之數』的木魚、湯鑼。後世增益的樂器還有單皮堂鼓、馬鑼、興旺、開道鑼、七冒、齊钹、小

铙、柴鑼、星子等。

叁、文場樂器

竹制吹管樂器,傳統笛有八孔:吹孔一,膜孔一,按音孔六。演奏時以兩手橫持按孔,靠嘴、唇、舌控制氣息而發聲。笛吹奏技巧豐富,表現能力極強。主要可分兩類:以伴奏昆曲而得名的曲笛和以伴奏梆子戲而得名的梆笛。前者笛身較粗大,音色柔和委婉;後者形制較短小,音色剛健明亮。

曲笛

文場樂器,笛之一種。案清李鬥《揚州畫舫錄) :『笛子之人在下鬼門,例用雌雄二笛。故古者笛二枕,笛托二柱。』雌笛爲小工調,吹生旦曲用;雄笛稍粗,低半音,用於吹奏淨末家門所唱曲。傳統曲笛六孔等距,既領袖文場,又爲律管校定諸樂器音高,故在場面中與鼓板並稱『青龍白虎』。案《畫舫錄》,曲笛吹奏之『技有二絕,一曰熟,一曰軟。熟則諸家唱法無一不合,軟則細致缜密無處不入』。並可藉口風和指法的變化轉吹七調,稱爲工尺七調輪轉。

唢呐

文場樂器,亦稱『喇叭』。原爲軍樂,案明王圻《叁才圖會》:『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爲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其結構由侵子、木管、碗子叁部分組合而成。侵子銅制,形似葫蘆,吹奏時上插一蘆哨以發音。木管多以柏木或紅木制成,形似竹節,上細下粗,開有八個音孔,前七後一。碗子爲銅制擴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動。傳統唢呐按形制尺寸可分爲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其中小唢呐又名海笛,在昆曲場面中較爲常用。

海笛

文場樂器,又稱小唢呐,爲唢呐之一種。其形制尺寸在六寸以下。發音尖利響亮,舞台上常用於烘托渲染發兵、對陣、飲宴、慶典等場景的熱鬧氣氛,有時還用於武戲之伴唱。在吹打鑼鼓曲牌中則常常用作主奏樂器。

長尖

文場樂器,又稱『招軍』、『先鋒』、『喇叭』。原用于軍中號令。案明王圻《叁才圖會》:『其制以銅爲之,一竅直吹,身細,尾口殊敞,似銅角。不知始於何時,今軍中及司晨昏者多用之。』舞台上亦多用於軍旅或法場等場景。吹奏時顫音悚飒,悲壯氣氛頓生。

號筒

文場樂器,或稱『招軍』、『喇叭』、『挑子』。銅制,由兩節長喇叭筒組成,上細下粗,發聲極爲宏亮。原爲軍樂,軍中用以傳達召集、開拔等命令。舞台上常用於戰爭、刑場等場景,參與吹打鑼鼓曲牌的演奏,以渲染悲壯、淒慘的氣氛。

文場樂器,由簧片、笙管、笙鬥叁部分組合而成。簧片舊時用竹或葦制,後改用響銅制,施於笙管下端。笙管爲長短各異的竹管,十叁至十九根不等,近上端處開音窗,近下端處開按孔,並插入鍋形的笙鬥內。笙鬥最早用匏制,唐代改爲木制,現大多爲銅制,連有吹口。演奏時手指按閉音孔,口吹吸振動簧片而發聲。其聲顫而柔和,音色明亮,並能同時吹奏幾個音,從而奏出各種和音,以襯托笛聲,使伴奏更加豐滿。案李鬥《揚州畫舫錄》:『笙之座後於笛,笙之職亦兼哨呐。』是爲昆曲場面的重要組成成員之一。

文場樂器,或稱『洞箫』。竹制,上端封口的竹節邊緣開吹孔。管身開有六個音孔,前五後一。下方另有兩對出音孔。底端爲開管。其音色柔和娴雅,音量較小,適用於室內清唱的伴奏,舞台上較少使用。

文場樂器,古稱『箪篥』、『篥』,一名『啞吧』。木制,演奏時管口插一葦哨,哨子有大有小,可更換哨子以調節音高。管身開有八個音孔,前七後一。根據管身粗細長短之不同,可分爲小管、中管與大管。小管長約五寸有余,音色高亢尖銳;中管長約七寸有余,比小管低一個八度,音色圓潤明亮;大管長約尺許,比中管又低一個八度,音色低

沈渾厚。管的演奏技法主要有滑音、顫音、打音、花舌音、涮音和齒音等,尤以滑音細膩而富感情色彩,能逼真地模仿人聲演唱及其他多種聲響,在場面中是表現力較強的特色樂器。

提琴

文場樂器,或稱『提胡』。案清毛奇齡《西河詞話》謂系明代雲間馮行人得自周王府, 『當時攜歸,不知所用。其制用花梨爲幹,飾以象齒,而龍其首,有兩弦從龍口中出。腹綴以蛇皮,如叁弦然而較小。其外則別有鬃弦曲木,有似張弓』。太倉樂師楊仲修『按之少音,於是易木以竹,易蛇以匏,而音生焉』。魏良輔見而『賞之甚,遂攜之入洞庭,奏一月不辍』。於是采入昆曲場面,與笛、笙、弦子四器組合而相得益彰,構成昆曲特有的清淡疏雅、柔曼婉揚的伴奏風格。

叁弦

彈撥樂器,或稱『弦子』。其構造分鼓頭、琴杆、琴頭及轸子等部分。鼓頭爲一橢圓形木框,兩面蒙以蟒皮,皮面上架一竹制琴馬。琴杆長而無品柱,琴頭裝有叁個轸子,各張一弦。演奏時右手以彈、挑、搓和雙彈、雙挑等技法爲主,左手拇指拖琴杆,其他四指按音,並運用吟、揉、擻、帶起、滑指、走音等技巧潤飾曲調。音色堅實響亮,轉調也非常方便。按形制大小,有大叁弦、小叁弦之分,前者多用於北方各種大鼓的伴奏,後者則用於彈詞伴唱及昆曲場面。

曲弦

文場樂器,叁弦之一種,亦可迳稱『弦子』。案清葉夢珠《閱世篇?卷十?紀聞>,明代北曲名家張野塘既得魏良輔之女, 『並習南曲,更定弦索音,使與南音相近,並改叁弦之式,身稍細而其鼓圓,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經張野塘改良過的曲弦形制稍大於通行用于評彈伴奏的書弦,發聲也較爲柔和,在伴奏中兼有豐富音色和控制節拍的作用,成爲昆曲場面的掌綱樂器,而與笛、鼓合稱『叁件頭』。

琵琶

文場樂器。自秦漢以來,經曆代改進,逐步固定爲現今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面平背圓,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頸與面板上設相和品,張四弦,按四、五度關系定弦。演奏時豎抱琵琶,右手五指彈奏,有彈、挑、滾、搖、分、抹、勾、剔、扣、掃、拂、劃、輪等技法。左手各指按弦,有揉、吟、帶、擻、打、撞、泛、煞、滑、擦等技法,技巧豐富,音域寬闊,轉調方便,表現力強而範圍廣。

雙清

文場樂器。源於古代樂器『阮鹹』。現今形制,音箱爲扁平的正圓形或八角形,通常以紅木、梨花木或紫檀木做邊框,以梧桐木做面板和底板。琴頸較短,面板上均設有竹制的品,有七品、九品、十品或十二品等多種。張有四根琴弦,分爲兩組,每組兩弦同音,兩組相距五度音程。演奏時右手持撥子,有彈、挑、撮、滾、掃等技法;左手按弦,有

推、拉、進、退、打、帶、吟、揉等技法,可以演奏雙音。音色清脆明亮,宜於表現明快熱烈的情緒,也能表現柔和細膩的感情。

文場樂器,源於漢代琵琶,古稱『阮鹹』。現今形制由琴頭、琴杆及音箱叁部分組成。琴頭呈如意狀,兩側設四個弦軸。琴杆修直,背部呈扁圓形,正面平整,設有指板,黏有山口及品位。音箱正圓形,面板其背板略呈拱形,面板上方開左右音孔,下方中央有撥扶手,下設縛弦的固定弦根。演奏時右手撥弦,有彈、挑、勾、抹、扣、劃、輪、拂、摭、分、搖、掃、剔、滾、摘、伏等技法。左手按弦,有泛、打、帶、滑、推、拉、吟、絞、綽法等技法。阮以形制大小分爲中阮、大阮兩種,中阮音色恬靜醇厚,大阮音色圓潤雄渾,在場面中能起到豐富層次、增強氣氛的作用。 <叁醉> ,<罵曹>、<雲陽>、<剌虎>、<俠試>、<斬娥>、<折柳陽關>、<樓會>等。譜中尚有部分稀見曲譜,如元無名氏《尋親記》中<出罪>、<府場>等出僅見於本書和聽濤主人的鈔本《異同集》。

上一篇:八音樂器之(八音樂器之理 )
下一篇:音樂器材網(音樂器材網站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