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小號樂器(德彪西阿拉伯風格曲怎麽演奏

董乐器 2022-02-26 04:07:30

呵呵 知道德彪西這個人是看了《關于莉莉周的一切》裏面有他的曲子 月光曲 芭蕾舞姿以及阿拉伯風格

克勞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莫奈小號樂器,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又譯克勞狄・德布西)

法國作曲家。生于商人家庭。十一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大獎”,後赴意大利學習兩年。藝術上反對舊傳統,並受東方音樂及唯美主義思潮的影響,逐漸形成對現代歐美音樂具有深遠影響的印象樂派。而其實質更接近于象征派。德彪西私生活上也相當反傳統,甚至爲圈內朋友所看不慣。

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余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衆的學生,並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後與以馬拉美爲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爲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並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後》,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爲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生動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在叁十余年的創作生涯裏,他形成了一種被稱爲“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産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一、德彪西的“夢幻世界”德彪西這位現代音樂的創始者,開發了任何音樂家都沒有發現過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1862年。他的前輩中並沒有音樂家,他的父親是一個店主,窮得不能給他的兒子任何種類的教育,因此他計劃使他的孩子成爲一個水手。但是一位曾經做過肖邦學生的好心腸的夫人,對這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很感興趣,于是免費給他上課。德彪西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他努力學習,十一歲的時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樂學院。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爲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的一個叁重奏中的鋼琴家,並且有機會到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後在那個貴夫人的俄羅斯莊園裏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裏,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爲他們的祖國創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一年以後,德彪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並像許多別的法國音樂家們一樣,贏得了羅馬獎而完成了他的音樂學院課程。但是他寫的音樂與別的音樂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傳統古典音樂中所用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有時,他會回到早期教堂音樂的那些有點古怪的古老調式上去,他還經常使用一種全音音階。我們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是由七個音組成的,五個全音和兩個半音,而大調與小調音階之間的區別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裏。在大調音階裏,半音總是處于第叁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間。在小調音階裏,其中的一個半音總是在第二音和第叁音之間,但是也有幾種不同的小調間音階,在那裏,第二個半音處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歡的音階有六個全音而完全沒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聽起來同任何過去的音樂都不一樣,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運用了他所偏愛的全音音階,構築起他與衆不同的“夢幻世界”。

二、泛音德彪西對傳統音樂作了許多大膽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這樣做,也許是因爲任何一個音樂家都不曾有過他這樣的一雙敏銳的耳朵:德彪西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種顔色往往是由一些別的顔色組成的那樣(紫=藍 紅,橙=紅 黃,等等),一個音往往也是由許多音組合而成的。各種音是由空氣中的各種振動引起的,而正如我們從希臘的單弦琴上看到的那樣,一個音是高還是低,要看振動有多快。但是,一個音除了第一個或主要的振動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共鳴式的振動,正象一塊扔到水裏的石頭引起的不是一個波,而是一圈圈不斷擴展開的波紋。泛音中的第一個和最強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個音,這是德彪西不用助聽器也能聽得見的音。假如我們有一架調音調得很准的鋼琴,不出聲地按下一個琴鍵,然後很響地敲擊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個音,我們就往往能聽見它作爲另一個音的泛音,發出德彪西曾經用耳朵聽得見的效果。第二個泛音是原來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個音,第叁個泛音還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類推。造成不同樂器音色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樣的樂器,其中的較低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平滑而圓潤的音質;而一把象小號那樣的樂器,其中較高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較爲洪亮的音質。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用的就是這些在空氣中聽不見其振動的音。他爲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聽見了的聲音。由于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裏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並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德彪西所創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後人稱爲“印象主義”的音樂。

■主要作品

按體裁時間分列:

管弦樂曲:《春》(1886);《牧神午後前奏曲》(1894);《夜曲》(1899);《大海》(1905);《聖塞巴斯蒂安之殉難》(1911);《意象》(1912)

室內樂:《弦樂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鳴曲》(1915);《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1915);《小提琴奏曲》(1916-1917).

鋼琴曲:《貝加莫組曲》(1905);《鋼琴曲》(1901);《版畫》(1903);《意象》(1905和1907);《兒童園地》(1908);《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練習曲》(1915);《白與黑》,爲雙鋼琴而作的(1915).

合唱作品:《浪子》(1884);《中選的小姐》(1888);

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1902).

歌曲:五十余首

  作爲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來說就如印象派畫家莫奈,用簡練的筆墨描寫現實的事物。此曲也一樣,德彪西評價保羅.丟卡作品說:“是一種建築物圓潤的線條美,這種線條美與太空融爲一體,達到和諧。”這就如本曲的真實寫照。  此曲表面並不難,但將它作爲9級曲目,也有道理。要彈出意境美很難,彈奏時要注意處理好旋律與線條,要注意隱伏在線條中的上下行模進根音,要處理力度與速度變化,加入主觀感受,了解作曲背景,便可以彈好。  克勞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又譯克勞狄・德布西)法國作曲家。生于商人家庭。十一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大獎”,後赴意大利學習兩年。藝術上反對舊傳統,並受東方音樂及唯美主義思潮的影響,逐漸形成對現代歐美音樂具有深遠影響的印象樂派。而其實質更接近于象征派。德彪西私生活上也相當反傳統,甚至爲圈內朋友所看不慣。

上一篇:伴奏樂器特點(昆曲伴奏樂器特點 )
下一篇:四川樂器廠(成都市柏利樂器有限公司怎麽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