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樂器店(麗江古城銀器店 )

董乐器 2022-04-09 22:54:59

當你對葫蘆絲産生了極大的興趣,當新葫蘆絲拿到手裏時,最急的就是想要把它吹出聲來,正因爲如此,由于你的用氣方法不當,甚至是不會用氣,使得葫蘆絲發出一種怪怪的“喔”音,嚴重影響了你的情緒!這是因爲你在氣息的運用上沒有掌握好,由于氣息力度不夠,未能使簧片與竹管産生耦合振動,所以發不出葫蘆絲應有的音來麗江古城樂器店。另一方面在增強力度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呼氣方法,且不能呼氣過猛,要均勻逐漸的加力,一旦發出正確的聲音就要及時把握好這一瞬間的感覺,然後反複練習。應該注意“呼氣過猛會使簧片變形,嚴重時會發不出音來,只有掌握好正確的呼吸方法後,才可以進行吹奏。

***** 記住,在吹氣開始瞬間要有足夠大的氣壓,但不要太猛。

希望你有所進展。

以C調爲例 低音3 氣流最緩 低音5 氣流加急 低音6 氣流較急 低音7 氣流較急 中音1 氣流適中 中音2 氣流適中 中音3 氣流適中 中音4 氣流適中 中音5 氣流較緩 中音6 氣流較緩 葫蘆絲是靠氣流的強弱和音孔的 開 閉 來演奏音符的 我很快就學會了,我是從雲南的旅行中買的. 我的葫蘆絲是從麗江古城關門口旁的樂器店買的,從一百八搞到一百.葫蘆絲什麽檔次的都有,10多圓的都有,主要自己搞樂器,所以就買了個差不多.

麗江春節旅遊大概初七初八之後客棧需預定嗎

玉龍雪山余脈下背風向陽的村落―――“束河”,被納西語稱爲“紹塢”,意爲“高峰之下的村寨”。在村民的眼中,村後的聚寶山形如堆壘的高峰,因此以之爲名。

這裏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在遙遠的年代,當氐羌先民離開曾經策馬縱橫的河源草地,沿著縱列的山河南下,成爲分散在青藏高原東緣的衆多部落時,他們中的一支,順無量河,經過木裏進入了今天的滇西北。在“白天白地,白山白海”的神聖白水台,這支氐羌後裔,孕育了最初的東巴文化。

從冬渡口(金沙江)到盤又打鼓(大具),他們終于來到了一馬平川的麗江壩子。在這肥沃的土地間,他們“前面趕著成百上千的牛羊,後面跟著黃色黑色的獵狗”,將祖先遊牧的生活又延續了千年。直到粗砺的性情逐漸被溫潤的雪水所浸洗,風霜雨雪的遊徙也逐漸轉向安定具體的農耕,在這個過程中,連忽必烈的南征也沒有將放馬牧歌的生活重新複原。元代以後的麗江壩子,“得雪山麗水之奇勝,土地肥饒,人資富強”,已經是一派農耕之景。得益于玉龍雪山冰清玉潔的融水,麗江壩子的水利網在明代正式形成,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勢條件,納西先民引束河、白沙、清溪、黑龍潭等幾處水流滋潤農田。特別是束河所在的青龍河兩岸,溝渠縱橫,更是穩産的農田,徐霞客也記載了當時的麗江壩子“本年種禾,次年即種豆菜之類”輪耕的農業生産方式。

農耕水利網的健全更表現在對自然災害的防禦措施上,在洪水隱患的季節,麗江壩子的百姓輪流派遣人員巡視溝渠,一旦發現洪水來臨的征兆,立即吹響牛角號,村民則迅速聚集,開展清理河道的工作。

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俱全的條件下,束河與臨近的白沙不僅成爲納西先民定居麗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使是當納西先民在南宋末年,進入今天的英古地―――大研鎮之後,仍然保持著獨特的文化地位和繁榮景象,成爲麗江納西民族心靈的故鄉,後來更成爲赫赫有名的麗江木氏土司發祥之地。徐霞客經臨此地時,在他的日記中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爲十和院”。書中的“十和”即今日的束河。

束河的馬幫往事

那輛紅頂的馬車跑過筆直的道路,一轉過彎,停在了束河古鎮的入口處,趕馬人跳下馬背,抖了抖缰繩,加入到了招呼遊客的隊伍當中。

陽光爽剌,趕馬人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剛才的一陣禦馬,使他的額頭滲出了點點汗珠,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攬客的熱情。趕馬人看到遠處幾個遊客正結伴向束河走來,便隨即迎了上去,我聽不清楚他們之間的交談,只見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遊客卻搖搖頭、擺擺手示意。

趕馬人回到馬車身邊,坐進車裏繼續等待。這期間,他那並不高大的馬兒一直在旁邊靜靜地伫立著,偶爾甩甩耳朵,咬著馬爵子,發出打嗝般的聲音。

幾十輛紅頂的馬車和經過裝扮的馬匹擠在進入束河的道路上,一字排開,等待著遊客的挑選,他們著裝整齊,銅鈴紅辔,楊柳春風,勾連起人們對昔日馬幫雲集的追憶。

依山傍水的束河位居麗江壩子的祥瑞之址,曾被堪輿家稱爲“丹鳳含書之地”,以此來預言它的文化昌盛與興旺發達。而曆史上的束河確實繁榮喧鬧一時,納西先民在這裏展現著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整個過程。

這一切,緣于那穿行在西南的崇山峻嶺之間,充滿傳奇的茶馬古道。

開通于唐代的茶馬古道,如同蛛網將西南橫斷山脈的民族、文化、經濟與政治相串聯。在其中一條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的道路上,無數的馬幫來往穿梭,做著世間最艱苦危險,卻最具文化意義的貿易。馬蹄敲擊著幽寂的山路,在月夜星光中日夜兼程,趕馬人無不希望早日到達漫長旅途的終點,然後返家團圓。但是他們往往行進到束河,就不由自主地停下奔波的腳步,在這個兼具美麗風光與富饒繁榮古道重鎮駐足歇息,采辦或中轉貨物,然後乘翌日的朝陽,各自重新出發。據統計,在最興盛的年代,每天停留在束河的馬匹達到3000匹之多。

沒想到人流往來,對各種商品的需求大增,催發了束河獨具特色的手工産品。明朝年間,木氏土司爲了保證茶馬貿易中各種工具用品的需求,專門從江南延聘了一批工匠。這些工匠定居束河,開始生産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古道上的日用品,從此,該地也成爲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在最繁榮的年代,束河的居民中有300多戶在從事與皮革相關的手工業,他們生産的各種皮貨曾經遠銷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束河工匠們也走遍了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在甯蒗、中甸、德欽,形成了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而有的商人更是將生意做到了印度、尼泊爾等國。于是便有了“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的民諺。在1942年,束河皮匠村甚至與國際工合組織合作,通過貸款、集股合資開辦過“皮革合作社”。

與皮革加工手工業同樣聞名于世的,是束河曾經發達的文化教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束河就開設了由政府公助的義學館,與村落中的叁所私塾並存,到了近現代,束河開始創辦小學、中學,成爲了麗江壩子著名的人才之鄉。

從唐宋開始,曆經元、明、清,束河古鎮延續千余年的發展,爲沿線居民帶來無數回味至今的歲月。

時尚酒吧與田裏青菜

曾經穿行在險山惡水之間,跋涉千裏,牽動邊疆生活命脈的馬幫生活,不再是束河現在的氣象。今日守候在束河村口的新馬幫,經營與規劃的,是與祖先們完全不同的生活。

趕馬人終于攬到了一車的遊客,他高興地一揚鞭,得得地馬蹄踏著光滑石板路,遊人們開始隨著馬車微微的顛簸,徜徉在今日的束河。

身邊是川流不息的人群,眼前是琳琅滿目的招牌。光滑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到與麗江古城形制相仿的四方街,潺潺的青龍河,從麗江最大的青龍石橋下流淌而過,街頭還殘留著高突的上馬石,巷中還隱藏著馬鍋頭的曾經的豪宅,店鋪裏擺放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無一不做成了古舊滄桑的模樣,讓人撫今追昔,感歎歲月中的馬幫背影。

曾經屬于手工業與馬幫文明的束河街頭,在琳琅擁擠的店招和川流的人群中,正逐漸走向商業與休閑文明的束河。

農耕生活與後工業文明在今天束河奇怪地交織著,在束河的陽光中,你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穿著時尚的遊客慵懶地坐在椅子上喝咖啡,窗外隔著不到五米的街道,少女正在叁眼井旁專心地浣衣洗菜,旁邊的田地裏,少婦在埋頭打理著蔬菜,而一個光著腳板扛著鋤頭歸家的男人正走過這家挂著“看書、發呆、睡覺、烤太陽”等休閑話語的酒吧。

這已經成爲束河旅遊的一塊招牌和看點:時尚的酒吧和田裏的青菜,很大程度上滿足著許多人追求惬意與享受田園的雙重願望。

望月閣主人胡叔來自北京,傳說曾是商界大佬,厭倦都市繁華,現在是束河是最有名的望月閣客棧的老板。在聚寶山腳下,他租下了幾棟民房,並投入了幾百萬的資金進行裝修,將其改成了具備接待條件的客棧。前面臨街的房間是他的藏寶樓,後面的兩層小木樓是各種規格的客房,巨大的院落,擺放著幾個小桌和躺椅。在午後的輕風中,而幾位來自廣東、北京、湖南或台灣的客人正依在躺椅上看著國外的名著,閑聊起台灣的選舉。如同麗江大研曾經發生的一切,外來的人員與本地居民正在束河進行著越來越多的置換。

76歲的楊大爺在一個偏僻的樹陰下擺著一個水果攤,盡管生意冷清,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聊天的心情。他正准備在明年年初將束河的老房子出租,一年至少5萬的租金收入將讓他們一家生活平添很多充裕的資金,他們自己則已經在束河鎮外修建了新居,很快就會搬到那裏生活,“誰讓城裏人喜歡這裏呢。”他說道。 楊大爺說話的時候,幾位當地的少女正騎著載客的馬,從身邊走過。

如果說麗江古城已變成越來越熱鬧的城市的話,束河古鎮就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甯靜的世外山村,可以這樣說,束河古鎮才是中國真正最美的山村。

去麗江前,知道新開發的一個景點叫束河,網上風光無限。到了麗江的第二天就急忙安排去了束河。在麗江的客棧用完早餐,與同來的同事便急匆匆來到街上打了出租車直奔束河。不曾想沒走多遠,我們便一頭撞進了束河古城的懷中。

束河與麗江古城比起來,更加古樸幽靜,石板反射著夕陽的光彩,木板樓由于抵禦嚴寒的需要經常年的煙熏火燎而黑得發亮。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彙成小溪,束河古鎮整個依水而建,家家門前都有清亮的溪水流過,山民們用這個水做飯洗衣,悠然而自得。由于旅遊開發,很多農家小院被租了出去,改裝成客棧、酒吧、書屋、茶館一體的所在,而且往往有一個很雅致的名字,吸引遊客到那裏小憩。我和同事的興趣在拍攝古鎮風光上:房屋的結構、山民的皮質背衣、石板小路、小溪裏天然“冰鎮”的啤酒和西瓜是我們眼光追逐的目標,反倒沒有時間停留在某個所在喝喝茶、看看書了。

步入束河,濕漉漉的街面仿佛淨水潑地。一群納西族婦人牽著小孩正在跳著當地的舞蹈,古樸的樂器聲融于其中。我們在一戶虛掩著的門前停下,正巧碰上院子的主人,他熱情地敞開兩扇朱漆大門歡迎我們入戶參觀。一位大嫂在粉刷閣樓的二層,與她攀談後得知,她把一家叁口都帶來了,已經在這兒住了一個多月,她笑著對我們說:這旮地忒好了,到這兒就不想走嘞。我們聽後,禁不住爲她這份灑脫而贊歎。

繼續沿小巷走,小巷四通八達,並且有明渠一直伴隨我們(明渠是南方古城的特色之一)。依小巷的地勢蜿蜒而下,一會兒,我們來到有叁個水池的明渠邊。叁個水池一個比一個低,此時,一幅在都市中看不到的畫面出現在眼前:幾個婦人蹲在水池邊幹著家務,上面的在擔水,中間的在洗菜,下邊的則在洗衣服、涮墩布。她們井然有序,就像是在表演。這就是麗江古城最著名的一景“叁眼井”。這裏民風淳樸,人們自覺遵守著自古沿襲下來的用水習慣。

在束河也有著類似麗江古城四方街”一樣的旅遊商品集散地,但是這裏的商業氣息還不及那邊,估計跟剛開發不久有關吧!這裏的商品價格也比較便宜,遊人不多,可以盡興挑選、砍價(經過充分實驗,估計砍個2/3都能拿下,不過一般當地自己做的手工品價格都還很合適),在這裏買些納西族特有的蠟染類紀念品帶回去,如納西族手繪錦、東巴壁畫、神態各異的吉象。

束河的魅力讓人不知不覺忘記了時間,我們尋著遠處飄來的納西古樂聲惬意行走。看看表,已近傍晚,我們繼續逛著,延著小溪找到了傳說中的望月閣客棧空中茶苑坐下,果然如入仙鏡,擡頭望望天,啊!一下子讓人身心空靈。天空是如此深邃,銀河就懸在頭上,深深吸一口束河的清新空氣,實在是爽!望著外面的景色深陷進去。思想也隨著情景到處閑逛。入夜的束河在一家家小酒吧的燈光中缥缈不定,猛然間我們發現,我們迷路了,迷在了古城,迷在了束河,迷在了望月閣花園。房檐上滴答而下的水滴,它們落在青澀的石板路上、落在小渠的溪流裏、落在窗前的花叢中、落在我的記憶裏。

那麽多人回答麽 偶也來熱鬧一下 哈哈

上一篇:彜族樂器月琴(彜族喜歡過的火把節,這個節日的曆史由來是怎樣的?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