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号:「我和我的祖国」军号嘹亮

董乐器 2021-07-25 14:21:09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沈静文 郭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七十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和平,赢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我的军号。在战场上,他们不畏强敌,迎难而上,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走下战场,他们依然以舍生忘死的精神投入共和国的建设中。

  七十年,战争的硝烟远去,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的精神长存,中国人民保卫和平的决心永在我的军号。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14日起,中国之声推出特别报道《我和我的祖国》,本期推出《军号嘹亮》。

  今天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把军号,它长33厘米,宽10厘米,金色号身上可见绿色铜锈我的军号。1951年1月,正是用这把外形普通的军号,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了“一把小号退敌兵”的奇功。“‘滴滴答滴滴滴,滴滴答滴滴滴’,冲锋号;前进号呢,‘答滴滴答滴滴滴答滴滴滴答滴滴滴答’,前进了;休息号呢,‘答答滴答,答滴答答’……”郑起说。

  这是88岁的郑起老先生平常的一天。他说,相比1951年1月3日,他人生中其他的日子都是逊色的。那一天的战场,郑起不知道回忆了多少次,又复述了多少次。地点,场景,每一处都铭刻于心。他说:“釜谷里,‘釜山’的‘釜’,‘山谷’的‘谷’,‘里’是‘一里、二里’那个‘里’。釜谷里战斗。”

  1950年12月31日,“三八线”附近大雪纷飞。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西起临津江口,东至麟蹄的20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发起了第三次战役。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场主动进攻战役,目标只有一个:打过“三八线”。三天后的1951年1月3日凌晨,正是在釜谷里,受命控制小高地的志愿军39军347团7连的83名官兵遭遇了敌人的阻击。郑起是7连的司号员,他回忆说:“我们的侦查排把敌人的一个哨兵抓住了。一问,说,‘我们是英军,有一个连队都在这休息。’当时咱们的翻译理解‘一个连队’就是‘连长’这个‘连’,这就100多个人了。那算啥?团里首长说,一个连队问题不大,叫1连和3连他们上去,把他们活捉。”

  釜谷里位于汉城以北40公里,是通往汉城的重要关卡。扼住釜谷里,就相当于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但这场本以为“问题不大”的战斗,很快让1连和3连伤亡过半。郑起回忆说:“后来说,敌人是一个团。他这个‘联队’是‘联合国’的‘联’,一个联队就是一个团,没弄清楚。”

  是“连队”的“连”,还是“联合国”的“联”,于战局差别巨大,对7连来说,任务却是一样的。“要求我们7连一定要守到天黑,把山头守住,把敌人的后路切断。”郑起说。

  郑起和战友们后来知道,被困在釜谷里急于突围的,是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对方在二战中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以擅打阵地战闻名,我方则装备落后,兵力匮乏,对比之下,强弱悬殊。冰天雪地中,7连的战士们无法修筑工事和掩体,只能趴在雪中抗击着英军的一次次进攻。猛烈炮火下,到上午9点多,指导员牺牲了,3个排长全部阵亡,连长李凤堂也在第三次反击中胸部中弹,重伤倒下。“山上能够参加战斗没负伤的、没流血的,就剩我们7个同志。”郑起说。

  中午时分的釜谷里突然陷入了一片寂静。曾扬言“战斗力可以顶得上中国的一个师或一个军”的英军王牌部队,6次进攻竟没有打下这块并不大的高地。火线两侧的人都明白,寂静之后,将是致命的一击。也是在这片寂静里,7连仅存的7人召开了一次党小组会。“不是党员的也参加,我们将来回到部队一定介绍你们入党。我们要人在阵地在,我们大家举起手来,誓与阵地共存亡!”郑起说。

  下午5点多,敌人又一轮进攻前的炮轰开始了。半小时内,英军将5000发炮弹雨点般地倾泻到了7连阵地上。暮色渐浓,敌军一个营的兵力,在6辆坦克的掩护下,向7连阵地发起了最后的冲锋。英军清楚,只有在天黑前攻下这个高地,他们才能跳出志愿军的包围,才有生的希望。郑起说:“我一看,这情况是严重的,敌人的坦克、炮‘邦’‘邦’打,连续打了两三分钟炮,敌人就开始发起总攻了。”

  50米,40米,30米,等到英国人的钢盔近在眼前,郑起才下令开火。阵地上仅剩的7名中国战士几乎同时站起来开枪。稀疏的枪声极大地助长了敌人的士气,这个时候,整个阵地上,只剩下一根爆破筒和一颗手榴弹。“史洪祥就喊,‘能不能扔爆破筒?’我说,‘现在什么都可以扔了!’一个爆破桶,那多大响。”郑起说。

  紧接着,郑起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所有的武器用尽,后面的敌人依然在往上冲。此时,除了郑起之外的6名战士都端起了刺刀,目光如炬。他们准备迎接最后的时刻。而郑起,摸到了手边的军号。“啥也没了,我吹号,就这么想起来的。要不就是抓活的了。”郑起说。

  此时此刻,该吹什么号?在司号员郑起的记忆里,像这样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只吹过冲锋号。郑起说:“冲锋号,滴滴答滴滴滴,滴滴答滴滴滴……它是一个声音,由低到高,由低到高……”

  几声号响后,郑起转身跃出战壕,高高站在阵地的前沿。郑起说:“军号我最喜欢的是站起来吹,站着吹它有劲,底气比较足。你趴着吹就没有站着吹有劲,能使上劲,这样传得更远。”

  在战场上,司号员每次吹号都是在指挥员的命令下完成的。郑起说:“不能随便吹的,没有团长、营长、连长的命令,号兵不能随便吹号。因为那天战斗是特殊情况,我是指挥员了,我是连长的位置。”

  郑起的冲锋号吹响,对面的敌军愣住了。他们的枪口距郑起只有十几米远,却没有人开枪。郑起说:“也没想着死活。我站那吹号,敌人还没向我开枪。和敌人作战时候,美军和英军他就怕你喇叭,这么长的小喇叭‘嘎嘎’一响,他就害怕。”

  联军总司令李奇微曾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在战场上,只要这个铜制的乐器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会被打得潮水般溃退。”郑起说:“敌人就惊慌了,爆破筒一响、手榴弹一打,可是他不知道我是不是冲锋,他也不知道我出不出去。”

  嘹亮的冲锋号声在釜谷里上空回荡,仿佛有千军万马汹涌而下。眼看就要到达山顶的敌人,突然停止了射击,急忙掉转过头没命似的往山下跑。郑起说:“敌人回头就跑,他这一回头跑,也没向我打(枪),我连续吹了三遍。”

  一个英军士兵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听到这号声时,感觉到这是一个中国式的葬礼。就在敌人撤到山脚下,惊魂未定的时候,志愿军大部队的冲锋号也吹响了。郑起说:“也巧,大部队反攻了!敌人又开始往山下跑。”

  志愿军39军347团7连从83人打到最后的7人,从凌晨到黄昏,在阵地上牢牢坚守到最后,为进军汉城途中的第一个重要胜利立下赫赫战功,美军也从“三八线”附近被逼退至37°线附近。

  记者:您后来有没有想过,如果当时您没有吹冲锋号,咱们战场上的形势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郑起:人生就这样。

  生死间,硝烟里,冲锋的号角响起前的一刻,郑起经历了怎样的思索?在他此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包括离休后为各地所做的几百场报告中,这段叙述历经时间洗礼,被一再简化。但他始终记得釜谷里战斗结束一年以后,自己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诸多细节。

  那一天,在中南海怀仁堂,19岁的郑起郑重向毛泽东敬酒,毛泽东问清他的身份后,放下酒杯,紧紧地拉起了他的手。郑起回到朝鲜的战壕后,对战友们说,毛主席的手热热的,又厚又软。

  “釜谷里战斗,全连剩下这么几个人,我最后吹响冲锋号就完成战斗任务了。打仗的时候不要害怕,也不要怕死,怕死也没有用。成千成万的先烈在朝鲜战场上,我亲眼看到他们牺牲流血了。真正伟大的人民是中国人。”郑起说。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出品的系列广播专题节目《胜利的回响》(9集)10月14日起在央广军事新媒体上线,并于10月15日起在中国之声《国防时空》等广播平台陆续推出,欢迎广大听众网友收听收看。

上一篇:竖笛指法图:天空之城八孔竖笛的指法?
下一篇:扩音:谁为开国大典解决扩音问题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