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樂坊樂器(女子十二樂坊樂器)

小乐 2021-10-18 16:13:44

  

  白石彩繪散樂浮雕展示的“女子十二樂坊”。

  古箏、琵琶、竹笛、現代流行音樂,當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是不是既民族風又很時尚?而它的演出者也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女子十二樂坊。一件件民族樂器經過十二位靚麗女子的演繹,爆發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曾被國際上多位知名音樂人點贊。不過他們肯定也想不到,就在同一片土地上,一千多年以前,那時就已經出現了以女子為主的樂隊。展露千年前女子樂隊神秘風采的不是文人墨客的名作,也不是歷史學家的記錄,而是一塊很特別的文物——白石彩繪散樂浮雕。白石彩繪散樂浮雕充分展示了五代時期曲陽石雕的藝術風采。

  時光流轉,靜止無聲的樂器,也似乎發聲,訴說著中國民族音樂不老的傳說……

  千年前的 “女子十二樂坊”

  上世紀90年代,考古學家在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發現了一處墓葬,墓葬的主人王處直是五代時期的節度使,生前在河北做官。他的墓葬規制和壁畫內容都沿襲了唐代晚期都城長安葬制。這個墓穴一經發現,兩幅漢白玉石浮雕就吸引了考古學者和美術史研究者的目光。

  嵌于墓室西壁南部下方的白石彩繪散樂浮雕,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表現的是五代時期樂器表演的場面。在長不到一米半、高不到一米的畫面里,真實再現了唐末五代時期的樂舞場面,上承大唐之余韻,國內僅見。圖中有人物15人,散樂圖采用浮雕形式,以漢白玉石精雕細刻而成,唯美華彩。前后排成兩隊,如癡如醉地演奏著,充滿動感。

  只見右邊第一人為女性著男裝,手中拿著一個棒,棒上還有雙環絲帶,看起來很像是樂隊指揮。12名演奏者均為女子,竟似古代的女子十二樂坊,12名女子分為前后兩排,頭梳高髻、簪珠花,身穿窄袖襦衫、抹胸,肩挎披帛,長裙曳地,手持笙、箜篌、方響、箏、琵琶、篳篥、橫笛、拍板、座鼓等樂器,前列居中彈奏琵琶的女子發髻梳法較繁雜,似為全隊核心人物。箜篌、箏分別置于或高或低的長方形幾凳上。

  在河北博物院曲陽石雕館里,彩繪散樂浮雕里的這十幾名樂伎的體態、服飾、發式、妝容,皆有“晚唐遺風”。河北博物院社教部葛思博指著浮雕說,所有女性形象,無一不是臉龐圓潤,表情生動,氣度雍容,姿態優美,帶有鮮明的大唐風韻,千年妙音呼之欲出。在以胖為美的唐五代時期,這12位美女絕對屬于微胖界的代表。面容圓潤,體態豐膄,腰肢輕斜,衣帶飄飄,那專注又嫵媚的神情,動人的神態,被雕刻藝人刻畫得出神入化。

  千年古墓 的歷史傳奇

  彩繪散樂浮雕,五代,曲陽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看著展品介紹,賞罷如此精美傳神的墓葬壁畫,人們不禁要問:王處直何許人也?

  其實,王處直其人在《舊唐書》《舊五代史》均有傳,生前官拜義武軍節度使,節制易、定、祁三州,為河北地區的重要藩鎮將領。后養子王都發動兵變,王處直被軟禁,憂憤而死。王都奪權后,為了臉面和名聲,他請來了最好的工匠為其養父修建陵墓,進行厚葬。

  王處直的墓葬保存了大唐遺風。墓室修建在一塊三面環山的風水寶地之中,為前后兩室的雙室墓,以青石砌筑,整個墓室繪滿了奉侍、山水、花鳥、云鶴、星象等內容的精美壁畫。尤其用18塊曲陽漢白玉雕出了武士門神、生肖、散樂、奉侍等幾組浮雕,裝飾于墓室各壁。

  然而,王處直墓早在金代就被盜過,當時盜冢者打洞進入王處直墓的后室,盜走了后室的隨葬品,因建墓之初為防止盜掘,建陵者在前后兩室之間用石磚進行過封堵且進行了偽裝,此次盜陵時盜賊并未進入前室,前室文物免遭一劫。1994年春,陜西省西安、咸陽來的一批犯罪分子攜帶炸藥來到西燕川,運用爆破手段和挖豎井的方法盜開王處直墓,在進入前室后,洗劫了前室及左右耳室的隨葬品,同時將鑲嵌在甬道和前室四壁的十塊浮雕盜走,而后將這批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販賣到香港。

  葛思博說,199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對王墓進行了清理發掘,僅發掘出所剩的六塊生肖和兩塊奉侍、散樂浮雕及少量小件文物。這個墓穴一經發現,兩幅漢白玉石浮雕就吸引了考古學者和美術史研究者的目光。

  散樂浮雕里的大唐之音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夜晚,潯陽江畔,秋風瑟瑟。謫居江州的司馬白居易正在為即將踏上歸途的大哥白幼文送行。醉不成歡,月浸江中。夜色中忽然從水上傳來琵琶聲,錚錚然竟似京韻。移船相問,原來是一位師出名門的長安歌女。琵琶聲一起,白居易瞬間恍然。他從這琵琶女的彈撥聲中聽出了幽愁暗恨,聽出了塵世悲歡,聽出了人生況味和無限江山。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曲終人欲散,司馬青衫濕。白司馬命人快拿紙筆,填詞一首,歌以相和,命曰《琵琶行》。

  其實,琵琶正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樂器,箜篌、篳篥、羯鼓、羌笛等緊隨其后,風靡一時。白石彩繪散樂浮雕展現的正是五代時期樂器表演的場面。散樂也是隋唐時期重要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唐朝的開放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域外文化,在音樂領域,西涼樂和龜茲樂影響最大。《彩繪散樂浮雕》這一名稱中,所謂“散樂”,其實是指西域百戲,簡單說就是樂隊加各種表演。

  據史書記載,在南北朝以后,散樂也叫百戲,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歌舞戲、參軍戲等形式在內的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它在較大程度上概括了民間表演藝術的所有形式。散樂受唐和五代后晉影響極深,在此基礎上與契丹族民間藝術相融合,建立起一種類似宮廷音樂的形式。

  這種散樂圖常見于遼墓壁畫中,在貴族出行、狩獵、行軍中更顯得突出。根據《遼史》記載,用于散樂的演奏樂器有:觱篥(bìlì)、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箏、方響、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拍板等將近十五種之多。散樂由12人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隊伍。

  討論音樂常有西洋音樂和中國民樂之分,然而所謂民樂,很久以前并非真的是華夏之音。西漢張騫通西域之后,絲綢之路打通,大量西域樂器傳入中原,引領新的風尚,經南北朝至唐,胡戎之樂漸漸與漢樂融合,成為華夏正聲。彩繪散樂浮雕上的樂器,箜篌、橫笛、答臘鼓、曲項琵琶等都出自西域龜茲、疏勒、波斯等地。可以想見,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的打通,其意義不只是我們的文化輸出,它反過來對于華夏文明的影響深入骨髓,也絕不僅僅是幾件樂器的問題。各種文明在這條路上交流碰撞,形成新的文化現象。

  綿延千年 的石雕技藝

  葛思博說,這件白石彩繪散樂浮雕長136厘米、高82厘米,尺寸雖然不大,但雕刻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開啟了宋遼墓葬壁畫散樂圖像之先聲。如此精致的浮雕作品,正出自保定曲陽工匠之手。

  曲陽是北方著名的雕刻之鄉,曲陽城附近有一座黃山,這個山上的石頭是很好的漢白玉石頭,就像玉一樣,是很好的雕刻用材,所以當地的曲陽工匠很早以前就開始使用這種石材進行雕塑創造。

  如今,曲陽雕刻工藝歷經千年的沉淀,雕刻技法日趨成熟,其作品也在生活中隨處可以看到:大到人民英雄紀念碑下部展現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畫卷的八幅浮雕、小到公園里擺放的各種動物題材的石雕,甚至用于家庭裝飾的游魚花卉石雕都是曲陽工匠的杰作,曲陽縣城長十公里的雕刻走廊更是讓人贊嘆不已。現在,“石雕之鄉”已經成為曲陽的一張名片,譽滿海內外。

  葛思博說,白石彩繪散樂浮雕充分展示了五代時期曲陽石雕的藝術風采,雕刻藝人不但能雕,而且能繪,這塊彩繪散樂浮雕彌足珍貴,美侖美奐,堪稱國寶。

  時光流轉,時隔千年,人們依然能從浮雕女子的一顰一笑中看到古代匠人的用心。靜止無聲的樂器,也似乎在發聲,訴說著中國民族音樂不老的傳說……(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呼延世聰)

  舉報/反饋

上一篇:安琪樂器(江陰金杯安琪樂器)
下一篇:各种音乐器材(各种音乐器材图片大全,吉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