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弦的樂器(音樂有哪些樂器)

小乐 2021-10-20 13:13:11

  

  在停更了1個星期了,“世界各地的樂器”再次更新!

  這次繼續跟隨世界音樂菌的介紹,以簡要的文字、圖片、音樂,來了解一下他們,假如有疏漏的地方,也請大家指出和補充~(部分樂器實在找不到音源,大家自行腦補吧...)

  101:老撾笙(Khaen),流行于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有14管,長度在一米到兩米之間,常作為“南旺舞”(泰國東北部的笙舞,源自老撾)的伴奏樂器使用。

  

  102:科布薩琴(Kobsa),烏克蘭傳統樂器。最早彈奏這種樂器的是盲人歌手,演唱基督教的詩篇與單曲。

  

  103:箜篌(Konghou),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又稱撥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音樂使用外,在民間也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104:科拉琴(Kora),是一種流傳于西非的21弦琴,形似豎琴,聲音很像豎琴、吉他與古箏的結合體,由它演奏的曲子,旋律平緩安靜。

  

  105:日本箏(Koto), 撥奏弦鳴樂器。8世紀初,中國唐代十三弦箏傳入日本,先后演變為樂箏、筑箏、俗箏等日本傳統樂器。

  三者構造基本相同:桐木制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13根,每根弦用 1柱支撐。弦名從遠至近分別稱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為、巾。

  

  106:拉里鼓(Lali), 斐濟傳統打擊樂器,一種木質狹縫鼓,常被用作于宣布出生、死亡和戰爭的消息。

  

  107:拉德琴(Laud), 12弦西班牙魯特琴。

  

  108:魯特琴(Lute),也稱琉特琴,是一種曲頸撥弦樂器。一般這個詞主要指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在歐洲使用的一類古樂器的總稱,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最風靡的家庭獨奏樂器。

  

  109:里拉琴(Lyre),又譯為萊雅琴,亦稱詩琴,這個樂器的名字最早出現在線性文字B里,與詩歌“Lyric”同源,它是西方最早的撥弦樂器,也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音樂的象征。

  彈奏里拉琴是古希臘時期學生學習音樂和詩歌的重要方式。里拉琴是西方最早的撥弦樂器,七弦豎琴同時也是抒情詩女神厄拉托的象征。其端莊優美的形象,里拉琴也作為樂徽使用。

  

  110:老撾邦戈鼓(Laos Bongo Drum),以椰子味主體制作的皮鼓。

  

  111:摩洛哥陶罐鼓(Marocco Tbilat),傳統的摩洛哥手工打擊樂器,由一對綁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陶罐鼓,山羊皮鼓頭和筋膜包裹而成。

  它通常也稱為“ Tamtam”或簡稱為“陶罐鼓”。Tbilat通常具有類似邦戈鼓的緊實,清脆的聲音,但具有更強的刺耳感,更圓滑的音調和更深的音調。

  

  112:馬來西亞甘美玲(Malaysian Gamelan),東南亞最悠久的一種民族音樂,源自印度尼西亞,以巴厘島及爪哇島的甘美蘭合奏最為著名。主要的樂器有鋼片琴類、木琴類、鼓、鑼、竹笛、撥弦及拉弦樂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

  甘美蘭是整隊組合的名稱,“甘美”在印尼語解作敲擊,而字尾“玲”用來標示名詞,合起來即敲擊樂的意思。

  

  113:曼陀羅(Mandolin),意大利撥奏弦鳴樂器,音色明亮且纖細,它與琉特琴類似并與其有密切關系的弦樂器。

  曼陀林(Mandolin)是一種小型的弦樂器,形狀與魯特琴相似,演奏時一般采用塑料撥片撥動琴弦發聲。梨形的琴身上有龜甲狀的花紋,弧形的背板則由若干音梁支撐。一般它有四根或四組弦,調弦與小提琴一致。曼陀林一般作為獨奏樂器出現。流行于意大利南部和歐美、亞洲各國。

  

  114:馬林巴(Marimba),現代鍵盤敲擊樂的一種。將木制琴鍵置于共鳴管之上,以琴槌敲打以產生旋律。琴鍵排列方式相同于鋼琴鍵盤,音域廣,音色圓潤。目前已知的鍵數有49鍵、52鍵、56鍵、61鍵、66鍵、69鍵。

  

  115:大號鈴鼓(Mazhar),來自埃及的一種帶有大鈸、非常重的框架鼓,常在婚禮中使用。

  

  116:英式鍵鈕手風琴(Melodeon),有功能鍵的英式手風琴,愛爾蘭/蘇格蘭版本的則有更多的功能鍵。

  

  117:Mojeos部落竹笛(Moxe/Mose),存在于安第斯地區的笛子,有一個全音階,長度在65厘米到1.5米之間,完全用竹子制作。

  

  118:羅馬尼亞排簫(Nai),17世紀出現在羅馬尼亞的全音階排簫,常見于lutari樂隊(羅馬尼亞吉普賽樂隊)。

  

  119:諾森伯蘭小風笛(Northumbrian smallpipes),來自英格蘭東北部的風箱吹制風笛,在200多年來,一直是當地音樂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120:挪威木笛(Norwegian Sjflyte),18世紀到19世紀,由德國傳入挪威。

  

  121:尼古赫帕琴(Nyckelharpa),瑞典傳統弦鳴樂器。它的琴鍵與切線相連,當按下琴鍵時,切線可作為琴弦來改變弦的音高。

  

  122:印加秘魯陶笛(Ocarina),印第安傳統樂器,呈扁形,有指孔及吹孔囗。

  

  123:烏德琴(Oud),是北非、西亞和中亞等地區使用的一種傳統撥弦樂器,有“中東樂器之王”之稱。

  烏德琴被認為是中國琵琶、歐洲魯特琴的前身。由于現代吉它延自魯特琴之一種類,是以烏德琴也被視為吉它之祖。

  

  124:帕胡鼓(Pahu),分布于夏威夷等地,通常被認為被認為是神圣的儀器,被保存在寺廟之中。它由一根木頭雕刻而成,上面覆蓋著拉伸的鯊魚皮。

  

  125:巴西圓型玲鼓(Pandeiru),比歐洲玲鼓略大,音色類似。

  

  126:雨聲器(Palo de Lluvia),一種簡單的敲擊樂器,屬于體鳴樂器,多用于智利民間音樂中,間中亦會于正統音樂中出現,由挖空的仙人掌與小石子制成。

  

  127:巴拉圭豎琴(Paraguayn harp),巴拉圭的國家樂器,在南美其他地方,特別是委內瑞拉也使用了類似的樂器。

  它是一根32、36、38或40、42或46弦的自然音階豎琴,由熱帶木材,松樹和雪松制成,并帶有圓拱形的琴頸和指甲。它伴隨著瓜拉尼語的傳統歌曲。它高4.5-5英尺,重8-10磅。

  

  128:薩摩亞人裂隙鼓(Pate),薩摩亞人的傳統打擊樂器,以薩摩亞人的“節拍”或“拍手”一詞命名,屬于裂隙鼓家族,由鏤空的米羅木制成的,發出獨特而響亮的聲音。

  

  129:錫笛(Penny Whistle),亦名哨笛,是一種流傳于英格蘭、愛爾蘭地區簡單六孔木管樂器,和美洲原住民笛子同屬一類,唱用來演奏凱爾特音樂。

  

  130:意大利“嗩吶”(Piffero),雙簧管家族的成員,帶有圓錐孔。它用于按照意大利Quattro省的傳統演奏音樂(Quattro省是意大利西北亞平寧山脈的一個山區和山谷區域,其中包括亞歷山德里亞,熱那亞,皮亞琴察和帕維亞四個省的部分地區),其指法風格因當地傳統而異。

  

  131:琵琶(Pipa), 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132:平克魯笛(Pinquillo), 一種印第安長笛,遍布安第斯山脈,主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厄瓜多爾和秘魯使用。

  

  133:拉弦齊特琴(Psaltery),常見梯形或三角琴體,再以馬鬃制作的弓演奏。

  

  134:竹排琴(Ranat Ek),泰國打擊樂器,由21根木棒懸掛在船形的槽形共鳴器上,由槌子敲擊。

  竹排琴棒通常由紫檀木制成,堅硬的可產生清晰明亮的聲音,而柔軟的可營造出圓潤柔和的音調。

  

  135:雷貝克琴(Rebec),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的弓弦樂器。它最常見的形式是一個狹窄的船形主體和1-5根弦。在手臂上或下巴下演奏時,技巧和音調可能影響了小提琴的發展。

  

  136:Rebolo鼓,巴西手鼓,常出現在沙灘、酒吧、與舞臺之上,傳統的鼓面由山羊皮制成。

  

  137:Requinto吉他,古典吉他的較小版本,音階長度在52-54厘米之間。它的音調比標準古典吉他高四分之一,為A2-D3-G3-C4-E4-A4。他們通常(但不總是)有一個缺口以達到較高的音質。

  

  138:俄羅斯7弦吉他(Russian Seven string guitar),20世紀初問市的俄羅斯特有7弦吉他,音色同正常吉他無異。

  

  139:沙特阿拉伯皮鼓(Saudi Arabia Drum),除裝飾有所差異外,與達夫鼓類似。

  

  140:加泰羅尼亞風笛(Sac de Gemecs),氣鳴樂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風笛。

  

  141:桑圖爾(Santoor),波斯的梯形擊弦樂器,傳統的形制有七十二條弦。

  

  142:薩朗吉(Sarangi),來自印度次大陸的一種弓弦樂器,整片木挖成,共嗚器上覆上山羊皮,用于印度古典音樂中。據說它與人聲的聲音最相似。

  

  143:薩茲琴(Saz),“薩茲”可單指一種樂器,亦指奧斯曼古典音樂,土耳其民間音樂,阿塞拜疆音樂,庫爾德音樂,亞述音樂,亞美尼亞音樂中出現的一系列長頸彈撥樂器。

  

  144:斯威士蘭鼓(Swaziland),由木頭手工雕刻而成,并飾以傳統的非洲圖案。鼓面為牛皮或山羊皮。

  

  145:艾捷克(Gijak), 因流行于新疆的麥蓋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車和庫車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新疆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樂器,主要用于演奏民間音樂和古典音樂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曲調,是新疆特色民族器樂之一。

  

  146:嗩吶(Suona),公元3世紀從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由哨、氣牌、侵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

  在木制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147:藏式銅號角(Tibet Horn),為藏密法會時用的樂器,藏語稱為“然銅”,分成三、四節,可延長到三米以上,平時供置在平頂的大殿頂上,吹奏起來可聲傳數里。

  在一些特殊法會上,一般是作為伴奏用的,聲音低沉而有力。

  

  148:鳳凰琴(Taisho Koto), 又稱“大正琴”。是日本自行發明的樂器。相傳1912年(大正元年),由日本名古屋大須森田屋旅館主人的長子森田吾郎創制。由于其構造簡單、容易彈奏、音色清脆而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20世紀20年代,大正琴傳入中國。因流行地區的不同,又有“鳳凰琴”、“大眾琴”、“和平琴”、“中山琴”之稱。

  鳳凰琴構造簡單,容易演奏,音色清脆、明亮,可用于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尤其適于一般民間娛樂和彈唱使用。

  

  149:塔布拉鼓(Tabla),擊奏膜鳴樂器。流行于印度和南亞一些地區的較有代表性的打擊樂器,用于器樂合奏和為舞蹈伴奏,也可獨奏。

  這是由名為塔布拉和巴亞組成的一對鼓。塔布拉的鼓身呈碗形,木制,高約57厘米。鼓面直徑約17厘米,單面蒙以羊皮,用皮條繃緊,鼓身與皮條之間塞有木塊,用于調節鼓膜的松緊。

  

  150:瑞巴那鼓(Rebana),馬來手鼓,用于東南亞(尤其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和新加坡)的伊斯蘭音樂中。

  

上一篇:麥麥樂器(樂器錄音用什么麥)
下一篇:乐器培训老师(乐器培训老师有什么要求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