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董乐器 2021-10-16 12:37:31

应"悟空小秘书"邀答新疆乐器都塔尔!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请问当初第一个人怎么知道乐器能演奏成曲的新疆乐器都塔尔?跟谁学的?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你这个提问很好答,因为没人跟我对质,说我答错了,只能根据日常知识结合传承规律加以判断,象法官一样推理判断,符合罗辑思维就成立新疆乐器都塔尔。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鲁班他上山时,手揪草叶被割开了口子,他细看发现叶子边缘有齿,他就发明了锯子。

你见到的火箭是模仿的焰火,飞机模仿的鸟,潜艇模仿的鱼.。

竹筒,木桶,盆的底部敲击时声音放大发明了鼓,双手套住嘴喊话音传得远,知道了声音可放大。

一片树叶含口中一吹就发音,可做成了笛,唢呐,竹杆的顶端可吹响,逐步发展成了箫,管,笛。筒底有绳产生振动就产生共鸣,发展了拉弦乐。就是二胡也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史.开始用竹片摩擦,以后逐步发展用竹筒,蒙皮,用马尾,用丝弦,如今才把二胡做到了顶级,这里都是前辈们一个个的发明创造,不断革新而来的,比如现在电子发达就出现了电子琴,电二胡,电小提琴,电吉他,电钢琴等。

知识是代代传承积累的,比如我们这些人写文章,就是总结积累的经验,为后人学习随时可查、你问历史上谁发明的乐器,怎么能奏成曲的,古人发现了竹杆好吹声音,又发现了不同部位洞眼有不同的音,弦的长短可产生不同的音高,就找到了十二平均律,不同的盆罐有不同的声音,就发明了编钟。

乐器发出的音就是人哼的调,人一高兴会手舞足蹈,口中哼哼呀呀,发现乐器的不同音与歌唱谐和,你说是谁先发明的乐器可以奏成曲?并没有记载是谁发明的,你只要知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谢谢你的阅读?!

-

中国八千年前的贾湖古笛是怎样发现的?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答:嗬,这件事我比较清楚。

我写有《文字记录和事件真相的距离》(分上下两册)一书,其中的第一篇《两根骨管令考古人员困惑不已,真相揭穿,中华文明提前到九千年前》就是专门介绍贾湖古笛的。

当初,为了系统地介绍贾湖古笛,我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所以,对贾湖古笛发现的来龙去脉知道得一清二楚。

《文字记录和事件真相的距离》一书我在今日头条《覃仕勇说史》专栏里有连载发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然后进去找出来阅读。

当然,在这里我也会简单解答一下,注意,是简单的解答,长话短说的那种。

贾湖村在河南省舞阳县县北舞渡西南1.5公里处。

这个村落的外表很普通,和其他寻常村落没什么两样。

但是,1961年,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劳动时,他发现了这个村落与众不同,认为其历史沉淀极其深厚。

他在村东的沟底有许多来历不明陶片,还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发现许多人骨和红烧土,以及红烧土上的稻壳印痕。

这些迹象表明:这里可能有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迹。

而贾湖村民也反映,他们在开垦湖周边土地时,经常会发现累累的白骨。

但是,你懂的,尽管朱帜当时发现了贾湖历史遗址,但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并未能展开考古发掘研究。

时间到了1975年。

该年8月,秋风秋雨下了一个多月,舞阳县境内沙河、泥河、灰河、澧河等河流全部决堤,贾湖村和周围许多村庄都置身于汪洋大水之中。

等大水终于退去,贾湖村民重建家园,并在村庄的周围筑长堤防水。

这次筑堤,人们又挖出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被抛弃得随处可见。

贾湖小学的体育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左看右看,觉得这些散落在地的破碎陶片很古老,可能是文物,就选择了一些送交到县博物馆。

好巧不巧,任县博物馆馆长的,就是已经官复原职的朱帜。

朱帜本来已经遗忘了贾湖了,看到这些陶片,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发现,马上组织人员到贾湖做保护工作,同时向省博物馆作考察、发掘报告。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到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

198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到舞阳贾湖考察,再进一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

这样,从1983开始,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正式对贾湖遗址进行科学发掘,截止到2001年,一共进行了7次科学发掘。

贾湖古笛的发现,发生在1986年5月初的那次发掘。

那是第4次发掘,主要负责人是河南考古所第一史前研究室副主任张居中。张居中在2018年1月10日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播出的第三期节目回忆:当时,他和技工贾分良、杨振威一同观看刚刚清理出的78号墓。该墓主人头部和部分上身被其他墓葬打破,唯腰部以下保存尚好,股骨外侧有两段骨管,这两段骨管应该属于兽骨或禽骨,却作为陪葬品,说明它们意义非凡。

不过,他们当时都不敢想象它们是笛。要知道,前面三次发掘出来包括石制、骨制、陶制和贝壳制的文物,用碳14检测,都是在地下埋了近万年的,这两段兽骨或禽骨的年份应该也相差不大。

上万年前的原始人,连文字都没有,又怎么谈得上音乐?又怎么谈得上乐理知识?更又怎么谈得上制作乐器演奏呢?

不过,这两段兽骨或禽骨上面的七个孔,又分明在提醒人们,它们就是笛子。

好巧不巧,该年8月,中国音乐学会在河南郑州举办“纪念朱载堉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 云集了音乐界吕骥、黄翔鹏、赵沨、李纯一等大腕儿。

张居中和研究所的同事就携带着这两根骨管,找这些音乐家鉴别。

可惜,其中一位音乐家下了结论草率了,说:这不可能是乐器,顶多是打猎时的哨子。

贾湖骨笛的面纱刚要被揭开,又给盖回去了。

幸好,在随后的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了多件此类“穿孔骨管”。

好巧不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裴明相到工地检查工作,刚好发掘出了一根骨管。

裴老第一眼瞧见这支骨管,就认定它是笛,而他本人也会吹笛,也不顾骨器上有泥土,用衣袖抹了抹,就吹了起来。

可惜,裴老的吹笛技术很水,并未吹得出声。

但裴老的表现,让张居中坚定了这些骨管就是乐器的信心。

改日,他和裴老,还有郝本性所长,以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宋予秦,一同携带两根精选出来的骨器前往北京找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先生鉴定。

萧兴华慧眼识珠,一见骨器,马上断言说:“这件骨器的构造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斯布斯额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差别不大,必须是一件乐器!”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萧兴华领张居中一行赶往中央民族乐团找到刘文金团长。

好巧不巧,中央民族乐团管乐声部正在排练。

刘团长听了萧兴华的简单介绍,马上叫来管乐声部的好几个演奏家前来来试奏。

笛子演奏家宁保生率先上阵,他用骨管一端作为吹口,使之与嘴唇形成45度的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乐管的边棱发音,很快就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阶。

至此,贾湖“穿孔骨管”的乐器属性已经确定!

但为了慎重起见,1987年11月,萧兴华约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等国内顶级的音乐界专家来到郑州,用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对6支比较完整的骨笛进行了音序的测试。

测试完毕,萧兴华还和徐桃英分别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

贾湖骨笛的制作材料是丹顶鹤尺骨,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音乐文明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把中国的文明史提前到了九千年前!

上一篇:樂器小鈸(樂器鈸怎么讀)
下一篇:東北樂器廠(東北樂器廠歷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