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管樂器廠(北京管樂器廠地址)

小乐 2021-10-25 16:13:25

  走進河北衡水市武強縣周窩村,人們多會忽略這個鄉土味濃厚的名字,因為眼前滿是“文藝范兒”:干凈整潔的村道筆直通暢,路旁樹木宛如綠廊,樹蔭下點綴著吉他、小提琴等樂器造型雕塑;街邊的垃圾桶上、花圃的圍欄上描著琴鍵,農家小院外墻上畫著音符;街道轉角還能看到音樂主題鮮明的咖啡館、文創小店。

  這個冀中平原上人口不足千人的普通小村,為啥擁有這樣的文藝氣質?60歲的周窩村村民賈俊肖見證了小村的變化。

  “1982年,我嫁到周窩村時,大部分人都在種地。”看起來就是個普通農婦的賈俊肖,近幾年有個雅好——吹薩克斯,還跟著村里的農民樂隊一起演出。說起這事,她靦腆地一笑:“做了一輩子樂器,到老了自己也玩起來了。”

  賈俊肖與音樂結緣,還得從1989年村里辦起樂器配件廠說起。那年,在天津管樂廠制作零配件的武強人陳學孔回到家鄉,想自己開個樂器配件廠。也是那時,周窩村水暖管配件廠負責人周國芳因市場競爭激烈,正在謀劃轉型發展新項目。

  一個有技術、有想法,一個有廠房、有設備,陳學孔與周國芳談到了一起。1989年夏天,武強縣通達樂器廠掛牌成立。短短兩三年時間,這個鄉村小廠從做配件發展到生產第一支單簧管,手握鋤頭的農民也能做出西洋樂器,這成為當地一件新鮮事。

  賈俊肖、范玉泉夫婦跟村里很多人一樣,成為樂器廠工人。“以前從沒見過樂器,第一次看到配件時,都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在工廠技術師傅手把手傳授下,范玉泉逐漸成為樂器制作技術能手,退休后還被返聘。現在,老兩口每年的退休金和工資加起來有八九萬元,日子過得很幸福。

  經過幾十年發展,從制作配件到生產成品,從給大廠代工到自創品牌,當年的通達樂器廠已更名為金音樂器集團,可以生產木管、銅管、提琴、吉他等多系列100多種規格的樂器產品,產能達到年產各類西洋管樂器100多萬支,其中85%以上的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金音樂器集團帶動下,武強縣目前有樂器生產及加工配套企業近百家,文化創意小微企業百余家,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促進了當地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帶動了周邊貧困村貧困戶脫貧。

  面對這樣的成績,周窩人并沒有止步,開始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2012年,武強縣依托樂器產業優勢,引進北京璐德文化公司,改造周窩村水、電、路、暖等基礎設施,并按照“一門一景、一戶一品、體現靈性、各具特色”原則,包裝改造具有創意特色的民宿、咖啡屋、樂器體驗館等院落近百套,并新建了周窩音樂體驗中心、世界樂器博物館等場館及24套高端民宿,將周窩村全力打造為集吃、住、行、游、購、娛功能于一體的特色音樂小鎮。

  “一個普通小村莊里,坐落著全國最大的西洋管樂器生產企業,如果能實現從樂器制作到樂器產業的轉型提升,這里將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音樂小鎮。”周窩音樂小鎮創始人董玉戈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根據周窩的優勢,她梳理出與樂器生產相關聯的產業發展鏈條,定位在3個關鍵詞上:音樂文化、教育產業、文旅文創。

  為此,周窩村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由單一從事樂器生產,轉向從事音樂教育培訓、音樂體驗創作、音樂節目制作、音樂紀念品開發、音樂演藝活動、音樂休閑養生等多種業態。幾年時間,周窩村吸引游客6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過億元,昔日的樂器工廠延展成為獨特的音樂小鎮。

  2018年,周窩音樂小鎮引進北大青鳥文化產業集團,合力打造青鳥璐德國際音樂教育產業園。小鎮每年投資1000余萬元,扶持音樂人創作、大學生創業、演奏家研學交流,打造了小提琴體驗工坊、DIY吉他制作等多個創客孵化器,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藝術家、青年人低成本進入周窩音樂小鎮創新創業。

  “音樂不僅增加了大家的收入,還開拓了村民的視野。旺季時,村里每天都有幾千名游客。”周窩村黨支部書記周其海告訴記者,如今的周窩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人人參與音樂產業,人人愛好音樂藝術,人人享受音樂紅利。

  在小鎮的一面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因為音樂,任何冷僻之地,都可以繁花似錦。”周窩村,這個傳統的小村莊,已然成為音樂繁華之地。

  作者:本報記者 陳發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經濟日報

上一篇:左撇子樂器(有沒有適合左撇子的樂器)
下一篇:高考走藝術的利與弊(高考走藝術的利與弊知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