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樂器(56個民族的特點,簡單說說

董乐器 2021-12-29 18:39:25

56個民族的特點怒族的樂器:

怒族的樂器(56個民族的特點,簡單說說

怒族的樂器(56個民族的特點,簡單說說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曆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譽爲“草原驕子”。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叁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曆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曆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爲“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爲“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爲“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爲“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甯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

10、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爲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于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爲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禅”、“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爲阿昌族。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爲“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爲鄂倫春族。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繁衍生息。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爲赫哲,意爲居住在“東方”及江“下遊”的人們。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爲居住在門隅的人。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爲“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爲白族。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爲“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産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尤爲藏族人民所喜愛。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爲“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爲本民族的名稱。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爲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爲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叁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爲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

24、侗族

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爲“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爲“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爲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于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爲“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彜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爲哈尼族。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于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爲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叁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叁個小島上。京族,曆史上自稱爲“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爲京族。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爲“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爲自治州。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裏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爲虎,“祜”爲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曆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爲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爲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爲單一民族。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叁省,以遼甯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曆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爲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爲“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爲今稱。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爲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甯蒗彜族自治縣。

40、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爲“本地人”。早在叁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産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爲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産,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42、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爲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甯、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甯畲族自治縣。

43、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爲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爲“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爲水族。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甯、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鞑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爲“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

46、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爲現稱。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爲“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爲“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爲瑤族。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余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于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

55、彜族

彜族分布于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彜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彜”作爲統一的民族名稱。

56、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爲“漢人”,始于漢朝。漢族是一個曆史從未中斷過的、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擴展資料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甯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甯、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中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推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

據《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載,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

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草原面積占全國的75%,中國著名的5大天然牧區,都在少數民族地區;森林面積占全國的43.9%;林木蓄積量占全國的55.9%;水力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65.9%。此外,還有大量的礦藏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旅遊資源。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2.9533億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占91.59%;少數民族10643萬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爲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爲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56個民族

56個民族的特點: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曆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譽爲“草原驕子”。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叁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曆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曆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爲“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爲“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爲“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爲“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甯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

10、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爲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于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爲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禅”、“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爲阿昌族。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爲“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爲鄂倫春族。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繁衍生息。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爲赫哲,意爲居住在“東方”及江“下遊”的人們。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爲居住在門隅的人。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爲“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爲白族。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爲“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産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尤爲藏族人民所喜愛。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爲“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爲本民族的名稱。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爲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爲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叁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爲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

24、侗族

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爲“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爲“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爲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于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爲“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彜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爲哈尼族。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于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爲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叁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叁個小島上。京族,曆史上自稱爲“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爲京族。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爲“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爲自治州。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裏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爲虎,“祜”爲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曆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爲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爲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爲單一民族。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叁省,以遼甯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曆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爲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爲“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爲今稱。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爲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甯蒗彜族自治縣。

40、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爲“本地人”。早在叁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産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爲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産,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42、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爲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甯、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甯畲族自治縣。

43、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爲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爲“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爲水族。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甯、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鞑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爲“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

46、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爲現稱。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爲“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爲“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爲瑤族。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余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于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

55、彜族

彜族分布于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彜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彜”作爲統一的民族名稱。

56、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爲“漢人”,始于漢朝。漢族是一個曆史從未中斷過的、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擴展資料: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爲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爲少數民族。未識別民族人口爲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參考資料:56個民族-百度百科

上一篇:叁大古典樂器(古典吉他和民謠吉他哪個好學?
下一篇:歐洲古老樂器(印度古老樂器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