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樂器價格(秦腔樂器大全集圖片)

小乐 2021-10-22 09:13:07

  原標題:秦腔板胡手作技藝 緣何“春天”難覓?

  秦腔樂器價格(秦腔樂器大全集圖片)

  王親民對板胡制作的每一個步驟都精益求精。 (記者 雷偉東攝)

  “追尋那些驚艷歲月的老手藝”之二十一

  西周時,秦腔在吼聲中起源。相比誕生之初的原生態,今天的秦腔舞臺離不開板胡的伴奏。300多年歷史的板胡可獨奏,更是西北諸多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椰殼做琴筒(共鳴箱)、小葉紫檀的琴桿、桐木木板……看似結構簡單,制作起來卻門道頗多。配合不同戲曲音色,板胡又細分出秦腔板胡等十余個種類。如今,秦腔板胡手工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戲曲的春天也降臨了……

  手工技藝傳承就像一條奔騰的河流,時光進程中時而水量充沛,時而寸步難“流”。63歲的王親民出生在一個樂器制作世家,清末時祖父以“西京全儀合”為號開店。1936年改名“永盛齋樂器行”,于右任題字新匾。1956年公私聯營,父親和幾個樂器匠人在東大街合辦了西安民族樂器廠。從小聞著木材香的王親民,5歲開始給父親打下手,12歲做出第一把秦腔板胡。樂器和戲曲相伴相生,家族隨戲曲百年起伏。如今戲曲又迎來春天,可講究匠人匠心的板胡手作技藝為何難以突圍?

  人生沉浮 家傳手藝相伴相隨

  63歲的王親民,住在東門附近,家中一塊牌匾刻著“勤慎謙清”四個字。“這是家訓,提醒做后人的要勤快、謹慎、謙虛、清白”,他告訴記者,家傳的板胡等樂器制作,要從祖父王芝春說起。

  懸掛在客廳墻壁上的一把把板胡,有種溫潤的氣質。“清末時,西安叫西京,爺爺開了前店后作坊的樂器行,取名西京全儀合。”清末到民國,正是戲曲興盛的大時代,從普通百姓、文人墨客,到達官貴人,西北五省的人都愛秦腔,好手藝的樂器匠人也備受尊重。店面逐漸開成了頗有名氣的“老字號”。1936年,王芝春想把店名改得一目了然些。“于右任也愛秦腔,和祖父有交情,他一回到西安就會找祖父喝茶。他給我家改店名,并題了新牌匾"永盛齋樂器行"。王親民惋惜的是,十年浩劫風聲鶴唳,父親王彥芳忍痛燒了牌匾。到了父親這一輩,1956年公私合營,西安民族樂器廠應運而生,他在那里一直干到1976年退休。

  5歲給父親打下手,12歲做出第一把秦腔板胡就讓父親很滿意。王親民的命運似乎一目了然。成年后沒有丟下板胡等樂器制作,卻選擇進工廠工作,覺得人應該再多個技藝更好。說來也巧,他在西安木材加工廠負責檢驗木材,可偏偏樂器制作離不開木材。這也練就了他如今的火眼金睛,木材的種類、產地、好壞一看便知。

  戲曲在解放后迎來了復興,可到了上世紀90年代,電視的普及讓戲曲不再是人們主流的娛樂方式,不少戲曲院團面臨困境。就在此時,王親民也離開了當時已開不下去的木材廠。在人生低谷的1998年,44歲的他卻決定重新拾起樂器制作,重新出發。

  “那一年父親80多歲了,還得幫襯我。”王親民知道戲曲和伴奏樂器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是,當時全西安手工做板胡的人寥寥無幾,“好像只有父親的徒弟王建堂在做,我覺得還是有空間的,戲曲也不會一直消沉下去。”2005年,51歲的王親民等到了這一天,戲曲慢慢復蘇,他做的板胡、二胡持續帶來好口碑,他在圈內有了影響。

  匠心獨運 先“大海撈針”選椰殼

  板胡有一種簡約美。穿過橢圓形琴筒的琴桿上端,橫出兩根弦軸,再配上琴弦、琴弓和底座。“結構簡單,不算備料時間,一把板胡要做十幾天,200多個小步驟才能完成。”王親民說,各個部位分別做然后組裝。決定音色的琴筒最關鍵,琴筒的原材料是椰殼,找一個適合的椰殼則是萬里挑一的比例。

  做琴桿用酸枝或小葉紫檀最好,王親民家中還有父親留的老料。而椰殼的共鳴適合做板胡琴筒,也要提前備好。他為此保持著千里迢迢去產地尋找的習慣。“去年在海南待了28天,在椰殼堆里不停地撿起來扔掉,再撿再扔。”他從近20萬個椰殼里挑出300個符合條件的,可精品卻只有35個。

  做琴筒的標準直徑范圍,絕大部分椰殼都達不到。除了直徑,外形越圓越好。王親民說秦腔板胡的椰殼最難挑,不同板胡標準不一樣,普遍都在十幾厘米,但具體戲種的椰殼標準到底是多少?那是他的秘笈。

  選好的椰殼,經過22道工序做成碗形的琴筒。畫線、鋸后口(小口)、打磨平整、鋸前口(大口),刮外壁毛邊、補椰殼上天然的槽、打磨三遍……一個上下開口的碗形呈現,上下口的長度比例也是一個靠經驗積累的秘笈,影響到音色發聲的部位和出聲的時間。隨后用桐木板和膠封住“碗口”,開始定音。“磨薄桐木層,敲擊聽響,聲音不對繼續磨。”王親民多年經驗,讓腦海里有個定音器,清脆聲就對了,定音完成。

  板胡琴桿和二胡琴桿的做法比較像。先切割成方形截面的長條,然后經過刨平、分段處理、雕刻、打磨等環節,上端側面留出位置安木材制成的旋轉型的琴軸。再將琴筒上下各打一眼,琴桿穿進,底部上好木質底座。再配上箭竹做的琴弓、馬尾的琴弦,板胡就可以發聲了。

  動力不足 板胡手作傳承艱難“板胡有高、中、低音板胡,還有秦腔板胡、豫劇板胡、晉劇板胡……”,王親民說每把板胡的音色要契合并烘托出對應戲種的特點,比如秦腔的高亢、碗碗腔的細膩、豫劇的脆亮。各類板胡相貌基本一致,琴筒大小、琴桿粗細長短有不同。雖然現在有徒弟,但是匠人匠心制作的秦腔板胡,業內非常認可,但難以迎合市場。

  “一把好的板胡可以用幾十年,專業院團的需求量是有限的。”王親民提到去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在陜西舉辦,他的板胡銷量還不錯。在西大街的樂器商店,他的板胡也是有口皆碑的好琴。可一個不爭的現實是,戲曲的春天來了,但秦腔板胡最大的需求者是普通票友,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更青睞于“物美價廉”機器生產的板胡。

  品質與價格相輔相成,但老手藝卻受到機械化的沖擊。他的手作板胡根據材料價格在近千元到2萬元不等,但機器生產的板胡兩三百元就買得到。王親民說:“一把好的板胡,是有自己的味道的,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力。”他只能堅持真材實料精雕細作。幸運的是他的兒子雖然不靠此為生,但學了這門手藝。他還有過3個徒弟,其中一個在全國獲過大獎。他的技藝獲得了業內的肯定,回頭客來自全國各地。隨著戲曲的不斷復蘇,他希望秦腔板胡手作技藝能夠等來普遍認可。

  作者:雷偉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上一篇:考博和考研(考博和考研的區別)
下一篇:臨汾樂器行(秦皇島樂器最多的樂器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