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樂器(蒙古族的樂器簡筆畫)

小乐 2021-10-26 10:12:35

  相傳在察哈爾的草原上有一個小牧童叫蘇荷,有一天他的小白馬死去了,蘇荷非常的思念他,整日茶飯不思,小白馬的靈魂不忍心看見主人這樣頹廢下去,又托夢給蘇荷,讓他用小白馬的身體制作一把琴。蘇和醒來之后,按照小白馬的指點,以腿骨圍住頭骨為桶,為毛為弓弦,制成一把琴,然后按照白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了琴柄的頂部,從此,每當蘇荷響起的時候,草原上便會響起粗獷而又激昂的琴聲。后來這種琴慢慢被草原上的人們所熟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拉奏這種樂器,這種二弦琴就成為蒙古族最重要的樂器之一,被稱為馬頭琴。

  

  根據史書記載,山里狩獵文化時期,蒙古族人使用的樂器不是馬頭琴,而是火必思等彈撥樂器!且都用于娛樂性接罰已購物和舞曲伴奏。從成吉思汗時期到忽必烈時期,蒙古族的軍人和牧民都很擅長彈奏火必思。隨著音樂集體能熊體唱歌,但到了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草原游牧音樂日猛發展起來之后,馬頭琴這件拉弦樂器才脫穎而出!得到廣泛普及,并且成為蒙古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樂器。馬頭琴琴弓音箱三部分構成。最纖件初的馬頭琴,他的音箱和情感是用木材制作的,音箱正面和背面蒙著羊皮或馬皮,琴弦是用兩束馬尾制作的,粗顯為楊顯,由150根馬尾組成,細弦為陰險,有120根馬尾組成,而秦弓上的弦則有90根馬尾組成,全部加起來剛好360分。如今,馬頭琴的兩個弦所用的材質不再是馬尾,而是換成了因此更好的尼龍絲。

  

  馬頭琴音琴首雕是馬頭而得名,但并不是所有的馬頭琴的琴手都是用碼頭來裝飾的。最初馬頭琴的琴手是龍頭骷髏頭喉頭或馬特爾頭的形狀。馬特爾有點像龍臉,有點像猴,是一種震邪的神獸。據考證,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馬頭琴的琴手才由龍頭或馬特爾頭改為馬頭,馬頭琴的制作是一個非常繁瑣的過程,從木材的挑選打磨到最后的噴漆組裝,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制琴師認真細致的把關。這其中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就是雕刻琴頭和情感,這個環節是需要純手工操作的。為了保證馬頭琴音色純正渾厚,在制作情感時,一般選用質地較硬的色目,色目這種木材用刨子推很容易毀掉,所以全部的雕刻過程都要手工制作。織錦時拿著銼刀,在桌上一點點刻畫出碼頭的模樣,直到最后成型。

  

  情感雕刻完畢,噴完漆晾干后,制琴師便會對馬頭琴的各個部件進行組裝,然后進行調音。這樣一把外形精致音色優美的馬頭琴便制作完成了。草原上的牧民不但牧馬放羊,還要放牧駱駝!剛剛出生的小駱駝,如果他的媽媽突然間死去,就要馬上找一頭剛剛失去孩子的母駱駝來喂奶,不然孤獨的小駱駝就會被餓死。但是母駱駝如果發現小駱駝不是自己親生的,就不會認養。在這種情況下,牧民就會把小駱駝領到母駱駝跟前,用馬頭琴拉上一曲催人淚下的勸奶曲。母駱駝受到感動,就會讓小駱駝吃奶。所以牧人常說,馬頭琴不但是一件被人喜愛的樂器,還是一個有情感的朋友。馬頭琴的音域寬闊,音色干凈渾厚,具有極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它可以獨奏,也可以齊奏或伴奏。它既可以表現萬馬奔騰的宏大場面,也可以表現藍天白云,牛羊城。群的悠遠意境!作為草原音樂標志的蒙古長調,就是由馬頭琴來伴奏表演的!馬頭琴的琴聲婉轉悠遠,它融匯著牧人的喜怒哀樂,融匯著牧人的希望和期冀,從路人的心底飄出來,彌漫到整個草原。你琴聲流瀉到人們的心底,使人感到無限的慰藉,他表達的正是牧人與棗園融為一體的和諧氣氛。

  

  美妙的前生是人們仿佛置身于遼闊的草原上,感受著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好意境。本世紀初,馬頭琴的演奏形式有了一些新的變化,經過改良之后更加豐富多樣,從以前相對簡單的演奏變成了視聽結合的藝術,甚至有許多馬頭琴演奏者改為站立演奏,使得舞臺效果更加具有沖擊力!就像人們所說的,對于草原的描述,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這話說得十分貼切,當一首悠揚的馬頭琴曲在人們耳邊奏響的時候,您只要閉上眼睛便立刻來到了草原。

  

  各位網友你們又長知識了吧?要是有別的觀點和看法請留言告訴小編一起討論!您的留言和評論都是對小編莫大的鼓勵。非常謝謝您!此號所有文章全屬原創,未經允許,嚴禁搬運!

  舉報/反饋

上一篇:b和弦按法(b和弦按法電子琴)
下一篇:樂器空靈(空靈鼓演奏視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