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別(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別與聯系都是什么)

小乐 2021-10-27 11:12:16

  說起藝術節,許多人都會想到愛丁堡。如果說愛丁堡是場一年一度、為期一個月的戲劇狂歡,那么倫敦西區則是不論何時都能為人們奉上精彩演出的“全年無休戲劇節”。

  高密度的劇院群、高水準的演出、高性價比的票價……倫敦西區獨特的魅力不僅吸引著英國國內的戲劇愛好者,還讓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劇愛好者們“打飛的”來看戲。

  在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正火熱進行的當下,人們也越發關注上海演藝大世界未來的發展。倫敦西區劇場繁榮的奧秘或將給上海帶來一定的啟發。

  【經典劇目駐場幾十年】

  在羅馬帝國統治時代和漫長的中世紀,倫敦城的面積十分有限,倫敦西區(West End of London)曾經只是城市的西部郊區。當時的人們不曾想到,這個區域在今天竟成為寸土寸金、聞名世界的休閑文化娛樂區。

  倫敦西區的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英國戲劇史。過去,戲班子和藝人只能在街頭或是酒吧中流動演出,直到16世紀末,英國才出現了第一家露天劇院。當時正值英國戲劇的黃金時期,莎士比亞作品深入人心,戲劇逐漸從流動表演演變為在固定場所演出。此后,劇院不斷增加,并逐漸形成規模。

  所謂“倫敦西區”其實并沒有非常明確的范圍,通常是指查令十字街以西、牛津街以東的地帶。而在這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竟分布著49家劇院,形成了一個戲劇產業集聚區。這49家劇院主要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且受政府資金贊助和扶持的國家級劇院,如皇家歌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皇家宮廷劇院;另一種則是商業劇院,不受政府資助,主要通過商業化運作得以發展。

  在倫敦西區,音樂劇是絕對的重頭戲。而和其他國家看到的巡演音樂劇不同,西區音樂劇以“駐演”形式而聞名。也就是說,一家劇院常年只演一部戲。比如由英國音樂劇作家安德魯·韋伯改編自法國愛情驚悚小說《歌劇魅影》的同名音樂劇《歌劇魅影》,自1986年于女王陛下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首演以來,一直在該劇院上演,并成為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

  不過,若是要推選西區的必看劇目,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會是《悲慘世界》。1985年由倫敦西區出品的英語版音樂劇《悲慘世界》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語言,它曾被BBC選為“Number One Essential Musicals”(觀眾心中最不可或缺的音樂劇)。截至2010年,這部音樂劇在倫敦累計連演場次已經超過1萬場。同年3月,《悲慘世界》以倫敦的三個制作版本慶祝上演25周年:皇后劇院的原版;在1985年的首演場地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25周年巡回版;在O2體育場的25周年紀念演唱會。如今,這部席卷各類音樂劇獎項的劇目仍在火熱上演。

  

  西區劇院墻上《悲慘世界》的巨幅廣告? 新華社 圖

  也許有人會疑惑:一部音樂劇演了30多年,為何還有那么多觀眾搶著去看?

  一位旅居英國的鐵桿粉絲這樣說道:一方面,制作團隊用極強的藝術功底把豐富的歷史畫卷和人物情感恰到好處地濃縮在2個小時內;另一方面,全劇的音樂、歌詞都為情節量身定做,唱段朗朗上口,幾乎聽完一遍就能植入觀眾的腦海中,讓人不由地跟著哼唱。因此,這部富有史詩氣質的作品,不論是內容還是舞臺表現都讓人看不夠。

  對于音樂劇愛好者來說,這些經典劇目的演出是一種特別的存在。除了收集各種CD、紀念冊,學唱每一首歌之外,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要去現場重溫這讓人震撼又感動的視聽盛宴。

  【相信真人表演的魅力】

  有數據顯示,倫敦戲劇的觀眾約有三分之一是本市居民、三分之一為倫敦以外的英國人、三分之一來自海外。這足以證明倫敦西區的國際影響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外觀眾來到西區,老觀眾可能是專程“打飛的”來看,而更多的新觀眾也許只是為了實現“看一場西區的音樂劇”的心愿。

  上海市民蘭小姐就是這樣一位新觀眾。她說,自己去年和朋友一起到英國旅行,想要體驗當地的文化活動,于是安排倫敦的行程時特地加入了看音樂劇這一項內容,購買了一場《歌劇魅影》。演出當晚,一行人還特地換下了休閑服裝,打扮正式。蘭小姐說:“一到西區就能看到街道上各種各樣的戲劇廣告,地鐵里的音樂劇海報也隨處可見,一下子就感覺進入了那個氛圍。”

  不過,由于演出中有大段的英文對白,即使是看過電影版的《歌劇魅影》,蘭小姐和朋友們對其中一部分內容還是沒有看懂。但他們一致認為,“外行人”也可以“看看熱鬧”,這并不影響整體的觀演體驗。

  

  《劇院魅影》劇照? 資料圖片

  此外,蘭小姐提出,西區的許多劇院都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本身也有豐富的故事,如果在觀演之外可以了解更多劇院的歷史和演出舞臺背后的狀態,也許會為非專業觀眾的行程增添更多色彩。

  隨著移動通信越來越發達,如何讓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的人們走出家門、放下手機、走進劇院,成為很多劇場運營方和藝術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在倫敦西區,增強共享經驗、加強沉浸式體驗成為破局的關鍵。據媒體報道,許多在西區上演的音樂劇都會根據劇情需要,和觀眾進行互動。比如向邁克爾·杰克遜致敬的音樂劇《顫栗現場》,當最后主題音樂響起時,舞臺四處黑暗的角落里會突然冒出很多演員打扮成“僵尸”,故意張牙舞爪嚇唬觀眾,使得臺下的尖叫聲和歡笑聲不絕于耳。又如《獅子王》中,邪惡的土狼出場時也做了精心的設計,做到出其不意,讓土狼們從觀眾席中霸氣走上舞臺。

  得到最多好評的則是改編自好萊塢經典歌舞片的音樂劇《雨中曲》。表演舞臺經過設計后,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一個大水池,完美還原電影中男主角興奮地邊唱邊跳踢水花的場景。更重要的是,坐在前三排的觀眾可以真實感受到男主角從臺上踢來的水花。這種獨特的設定反倒讓一些觀眾專門要搶前三排的票,哪怕自備雨衣進場,也要體驗一番。

  對于真人表演的魅力,倫敦西區劇場的運營方都頗有信心。統計數據也證明了他們的判斷。倫敦劇院協會(SOLT,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倫敦劇院總收入超過7億英鎊,上座總數超過1500萬人次,比上一年度有所增加。2018年全英國的劇院總計上演了6萬多場演出,吸引觀眾3400萬人次,票房收入高達12.8億英鎊。這其中,倫敦西區貢獻了“半壁江山”———觀眾超過1550萬人次、票房收入7.6億英鎊。

  【讓未來的觀眾走進來】

  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倫敦西區,每天有那么多劇目在不同劇院上演,如何保證良好的秩序、避免惡性競爭,同時促進整個區域的發展?

  事實上,西區繁榮的氛圍離不開倫敦劇院協會的管理和調度。倫敦劇院協會成立于1908年。成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使劇院制作人、所有者、管理方團結起來,與導演、演員、設計師等從業者組成的工會談判,確保雙方的集體利益。到了1922年,倫敦劇院協會就增加了面向市場公開宣傳的職能,發布了史上第一期《倫敦劇場指南》(London Theatre Guide),刊登上演的劇目列表,將倫敦劇場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宣傳。1998年,協會與時俱進地推出倫敦劇場官方網站,即倫敦劇場的在線指南,二十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地完善、發展。

  如今,協會的使命是向成員提供業界和法律建議,同時幫助提升劇院形象,并支持這個行業在倫敦乃至全英各地的推廣。他們所擅長的工作還包括開拓新的觀眾群以及游說政府對劇院繼續投資———英國劇場行業的模式獨一無二,是政府補貼劇院和商業劇院的結合,而政府補貼在開拓新劇目和新工作方式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多年來,倫敦劇院協會從單純的行業協會發展為一個愈加多元化的組織,主辦業界重量級的奧利弗獎(Olivier Awards)頒獎活動、英國戲劇獎(UK Theatre Awards)之外,還組織一些慈善性質的活動。比如,協會每年8月會舉辦讓兒童免費看戲的Kids Week項目。

  

  英國戲劇演員參加奧利弗獎(Olivier Awards)頒獎活動? ?新華社 圖

  他們認為,把兒童帶到劇院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兒童是未來的觀眾和演員。而這些面向兒童的項目也不只是讓孩子們看幾場好看的戲,更關鍵的是把對藝術的興趣帶入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了解藝術領域有哪些工作機會,并喚醒他們所在的學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視。

上一篇:乐器水鼓(水鼓是什么乐器)
下一篇:高考特長生(高考特長生舞蹈種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