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樂器廠(關于玉笛的詩詞、傳說、介紹啊

董乐器 2021-12-28 13:29:16

《春夜洛城聞笛》洛陽樂器廠:“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開元二十叁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羁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爲主體。“暗”字爲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迹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爲一種理解。因爲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爲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裏“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爲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爲“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爲什麽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叁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爲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爲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麽,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爲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叁,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爲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春夜洛城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第一種: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怎能不勾起我的思鄉之情嗎?

第二種: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陽城。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注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5.故園:指故鄉,家鄉。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叁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于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爲'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創作背景

開元二十叁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的曲調。此時此地聽到這首曲子,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或親人呢? 《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創作的地點在洛城,也就是洛陽,它是唐代的東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籁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麽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在廣大中原地區非常流行了。詩人在這裏著意刻畫的就是題目中的“聞”字。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麽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淒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本來李白只是在被動地欣賞著一曲從不知什麽地方傳來的悠揚的笛聲而已,但當他一旦聽清了曲子之後,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于衷,那是因爲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從折柳,回憶起離別時的情景;從春風,想起家人的親情。“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心態的句式,口氣反而更加強烈,也就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一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的遊子們,經常挂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

賞析

(一)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羁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爲主體。“暗”字爲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迹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爲一種理解。因爲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爲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裏“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爲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爲“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爲什麽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叁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爲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爲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麽,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爲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叁,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爲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倒頗能顯現李太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二)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爲東都。一個春風骀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淒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于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並不准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衆,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誇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並不至于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麽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叁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像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作爲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楊柳枝詞

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 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裏, 盡日無人屬阿誰?

關于這首詩,當時河南尹盧貞有一首和詩,並寫了題序說:“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白尚書曾賦詩,傳入樂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兩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顧增十倍之價,非虛言也。”永豐坊爲唐代東都洛陽坊裏名。白居易于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後寓居洛陽,直至會昌六年卒;盧貞會昌四年七月爲河南尹(治所在洛陽)。白詩寫成到傳至京都,須一段時間,然後有诏旨下達洛陽,盧貞始作和詩。據此推知,白氏此詩約作于會昌叁年至五年之間。移植永豐柳诏下達後,他還寫了一首《诏取永豐柳植禁苑感賦》的詩。

此詩前兩句寫柳的風姿可愛,後兩句發抒感慨,是一首詠物言志的七絕。

詩中寫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現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條,此詩亦即于此著筆。首句寫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春風千萬枝”,是說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一樹而千萬枝,可見柳之繁茂。次句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春風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金色”、“絲”,比譬形象,寫盡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此句上承春風,寫的仍是風中情景,風中之柳,才更能顯出枝條之軟。句中疊用兩個“于”字,接連比況,更加突出了“軟”和 “嫩”,而且使節奏輕快流動,與詩中欣喜贊美之情非常協調。這兩句把垂柳之生機橫溢,秀色照人,輕盈袅娜,寫得極生動。《唐宋詩醇》稱此詩“風致翩翩”,確是中肯之論。

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贊賞,爲人珍愛;但詩人筆鋒一轉,寫的卻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詩于第叁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爲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爲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爲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贊,爲人愛惜。詩人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裏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歎的強烈。

這首詠物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時期,由于朋黨鬥爭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擠。詩人自己,也爲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此詩所寫,亦當含有詩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內。

此詩將詠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著一絲痕迹。全詩明白曉暢,有如民歌,加以描寫生動傳神,當時就“遍流京都”。後來蘇轼寫《洞仙歌》詞詠柳,有“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之句,隱括此詩,讀來仍然令人有無限低回之感,足見其藝術力量感人至深了。

與史中郎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釋】:

《千家詩》中詩題又作:題北榭碑

武漢別名“江城”即來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注釋](1)郎中:官名。黃鶴樓:近在湖北武昌的長江邊上。(2)遷客:流遷或被貶到外地的官員。(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梅花:指“梅花落”。爲笛曲曲牌名。

[譯文]一旦成爲被貶的官員,在去長沙的途中,西望長安,那裏在也沒有家了,此時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對飲,忽然聽到一陣陣笛聲,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熱季節,可一聽到淒涼的笛聲,頓感有一股寒意襲來,就象置身與梅花飄落的冬季一般。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遊黃鶴樓所作。本詩寫遊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谪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爲同調。“一爲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懑,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並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裏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裏迢迢,對遷谪之人是多麽遙遠,多麽隔膜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怅。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淒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雲:“《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曆史傳說。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羁情笛裏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爲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谒金門

風乍①起,吹绉一池春水。閑引②鴛鴦香徑裏,手挼③紅杏蕊。 鬥鴨④闌幹獨倚,碧玉搔頭⑤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作者簡介】

馮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多才藝,工詩詞。仕南唐,李璟時爲宰相。他的詞雖也寫婦女、相思之類的題材,但不象花間派那樣雕章琢句。他能用清新的語言,著力刻畫人物內心的活動和哀愁,他運用“托兒女之辭,寫君臣之事”的傳統手法,隱約流露出對南唐王朝國勢的關心與憂傷,對溫庭筠以來的婉約詞風有所發展。

【注釋】

①乍:忽然。

②閑引:無聊地逗引著玩。

③挼:揉搓。

④鬥鴨:以鴨相鬥爲歡樂。鬥鴨闌和鬥雞台,都是官僚顯貴取樂的場所。

⑤碧玉搔頭:即碧玉簪。

【評解】

馮延巳擅長以景托情,因物起興的手法,蘊藏個人的哀怨。寫得清麗、細密、委婉、含蓄。這首脍炙人口的懷春小詞,在當時就很爲人稱道。尤其“風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詞的上片,以寫景爲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爲主,並點明所以煩愁的原因。

【集評】

四印齋刻《陽春集序》:馮詞類多勞人、思婦之作,“憂生念亂,意內而言外。”

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一載,當時中主李璟曾戲問馮延巳:“吹绉一池春水,幹卿何事?”馮答道:“夫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中主悅。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風乍起”二句破空而來,在有意無意間,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後主盛加稱賞。此在南唐全盛時作。“喜聞鵲報”句,殆有束帶彈冠之慶及效忠盡瘁之思也。

《蓼園詞選》引沈際飛雲:聞鵲報喜,須知喜中還有疑在,無非望幸希寵之心,而語自清隽。

賀裳《皺水軒詞筌》:南唐主(李璟)語馮延巳曰:“‘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何與卿事?”馮曰:“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不可使聞于鄰國。然細看詞意,含蓄尚多。又雲:“無憑諧鵲語,猶覺暫心寬”,韓偓語也。馮延巳去偓不多時,用其語曰:“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雖竊其意,而語加蘊藉。

衆所周知,從古至今竹笛一直是笛子家族的主流,而竹子也是做笛子的首選材料,但是不知大家想過沒有,難道竹子真的是做笛子的最好材料嗎?別的材料做出來的笛子就真的不如竹子做出來的好嗎? 就我個人意見,人們開始時之所以選用竹子來做笛子,是受當時生産力水平的制約,因爲當時生産力水平低下,生産工具也相對簡單,人們在爲笛子選材時當然也要受到這種制約,所以就會選一些制作起來簡單,而又在各個方面效果比較好的材料,最終選到了竹子。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偏愛玉,特別是在古時,人們對玉看得很重,黃金有價玉無價,君子必佩玉,就說明了人們對玉的重視,喜好程度,玉不僅是一種收藏品,裝飾品,更是一種人格,身份的體現!另外大家也知道,經常佩玉對人體也是有大大的益處。 我不知道大家對玉笛怎麽看,而在曆史上玉笛也曾頻繁出現在詩詞文章上,“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玉笛淩秋韻遠汀,誰家少女倚樓聽”“玄宗貴妃嬉玉笛,合奏仙樂紫雲回。”“敦煌女伎持玉笛,淩空駕雲飛天去。”等等,這裏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這這些典故裏,玉笛只是對笛子的一種形容還是真有玉笛存在?也許還沒有人去研究這個問題!但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條信息:爲什麽不能用玉做笛子?!也許古人就曾想過用玉來做笛子,但由于當時生産工具的限制而無法完成,或者可以做出來,但由于太費事,太難而無法推廣開來, 而今天靈玉飛音—中華玉笛橫空出世,由民間藝人黃林楓先生積幾十年研究與經驗讓只在古詩詞中出現的玉笛真正來到人們身邊,(黃林楓先生簡曆:民族樂器制作藝人,曾是河南省文化廳下屬河南省樂器研究所主要成員,一生致力于樂器研究與制作,制作樂器笛子,箫,笙,唢呐,二胡,埙等十幾種樂器,最近幾十年更是致力于玉制樂器的研究和制作,其中玉笛玉箫曾獲河南省文化部頒發的技術創新獎,也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的認可) 也許還有很多人有疑問,玉笛在音質,音准,音色上能和竹笛相比嗎?是否能達到專業水平?大家都知道笛子是主要通過笛膜的振動和笛身的共振發音的,竹子與玉的共振頻率,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音准上嘛絕對沒問題,每一支笛子做成之後都經過專業校音器再次校音,絕對達到專業水平! 靈玉飛音—中華玉笛不僅是專業的實用樂器,又是玉所制,而且玉笛外形采用竹節造型,象征著君子,氣節(梅蘭竹菊四君子),更是你收藏的佳品,玉笛重現 滄浪之水滄浪之水,清且大兮;吾愛之人,淑且雅兮。攜子之手,與子同遊;悅哉悅哉,永和樂兮。——琴郎滄浪水邊,兩個人影綽綽約約。德馨凝視水中的旋渦,看著它由小變大,然後消失,不由怅然。“護兒,你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情景嗎?”德馨說。奧則不知該怎麽回答,心想,我又不記得你和我大哥是怎麽見面的,但又覺得應該敷衍才是。于是他假惺惺地說:“怎麽會不記得呢?”德馨的目光沒轉移,臉上的一絲微笑參雜著冬日裏的清風,冷峻如峭岩。“玉笛一直都是我的隨身之物,可是現在它已經不存在了,”她轉向奧則,有些腼腆地說,“你的承諾會兌現吧。”永遠不再濫殺無辜——那個承諾是護華做出的,可是奧則怎麽知道呢?還是岔開話題好了。——德馨說。奧則想起,茗樂坊的笛子,便從懷中取出,遞給德馨:“既然你的笛子不見了,我送給你一個吧。”冰冷的面容陡然泛起春日微陽,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你真的送我嗎?”“那當然。”看到德馨笑了,奧則也覺得暢快。德馨一眼看出那笛子來自茗樂坊,那麽老板的死也一定是護兒幹的。忽然,德馨的臉又一次陰沉起來。“護兒,你剛才還說記得對我的承諾,怎麽現在就反悔了?”德馨冷毅的目光直刺奧則的眼瞳,一股強大的力量讓他頓時慌了手腳——到底是什麽承諾啊,我該如何應付啊?德馨見他沒有半點反應,一怒之下,把那笛子投入滾滾江水中,只見,一個蒼郁的弧線之後,任何東西,連同塵埃,都卷入那個無底洞中——當然,也包括奧則。一個驚奇,憤怒,傷心,近乎絕望,而難以名狀的眼神之後,奧則縱身躍入層層巨浪中……這一切,真的太突然,讓德馨無法理解,又無法想象.“護兒,你在哪,在那裏啊?”德馨忽然發覺自己做了一件很傻的事,竟分不清所愛之人和那虛無缥票的承諾,究竟孰輕孰重!她忽然想起在雲夢澤,遇到危險時,護華常常安慰她的話,“馨兒,你要堅強些,無論發生任何事,我都在你身邊,一切都會過去的……”“我該冷靜,冷靜……”她一遍遍對自己說,盡管那聲音小的只有自己聽得到。德馨覺得,如果父皇,亞父,或者清夜寒,霜路冷在,一定有辦法,于是她也試著喊出聲。“父皇,亞父,清夜寒,霜路冷,你們在哪裏啊?馨兒遇到麻煩了……”無助,仿佛這世間只有一人——自己;——無助的感覺真痛苦。恨不得縱身一躍,隨護兒去,可如果跳下,身體就會忽冷忽熱,必死無疑,自己曾經的諾言豈爲兒戲?奧則離去時的背影,和那抑郁,憤慨,迷茫的眼神——深深紮根在她脆弱的心靈。她已無力支撐,纖窕的身子如流水一般從柔石上滑落,雙膝跪地,雙手平直前伸,貼地,臉——埋得很低很低,貼近土壤,從地上冒出的寒氣,直逼她陰柔的眼神。德馨從未感覺到,一個人如此的孤立無援是多麽的痛苦。“我該怎麽辦,怎麽辦,怎麽辦......”德馨輕聲吟道,不知是問自己,還是問蒼天.“馨兒,……”一個微弱的聲音在耳際若有若無。“既然我沒辦法見到他,爲何又讓我隱約聽見他的聲音呢?”德馨知道那一定是幻覺,是幻覺!“馨兒,……”聲音更弱了,像風在耳邊拂過,漸漸消散。“那不是真的,不是——”也許是父皇,亞父,也許神紀大師,預見我有災難,也許......——德馨擡起了頭。“天啊!護兒——”他竟活生生在我面前.——德馨激動得似乎失去言語表達能力。江水浸透了發髻和衣衫,在上面凝結成薄薄的霜,在月光下泛出玻璃的脆弱感——寒冷算什麽?“這是我送給你的第一份禮物,你不可以將它抛棄;你把它丟在哪裏,我就到哪裏把它揀起......”似乎有神的目光可以將睫毛上的冰雪融化。德馨自覺無顔面對奧則,慚愧的低下頭。此刻,再寒冷,也沒有一股承諾的話語溫馨。“我不會再將它抛棄,它會跟隨我——到天涯海角。”她說。彼此的承諾成就一份奇異的愛戀——浪漫,淒美,還是曠古絕今?

上一篇:管樂器的頻率(五十六個民族的各族代表性樂器是什麽樂器
下一篇:shape of you 樂器(shape of you樂器表演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