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樂器隕(陝西特有的樂器 )

董乐器 2022-02-22 14:42:30

沈括(1031-1095)陝西樂器隕,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甯五年(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甯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叁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中爲西夏所敗,連累被貶。

陝西樂器隕(陝西特有的樂器 )

沈括――我國曆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志律曆、音樂、醫藥、蔔算等無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女娲補天》《大禹治水》《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內容

  女娲補天的傳說 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女娲用黃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子民安居樂業,四海歌舞升平。後來共工與颛顼爭帝位,不勝而頭觸不周之山,導致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民流離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們陷入巨大災難之中,十分關切,決心煉石以補蒼天。于是她周遊四海,遍涉群山,最後選擇了東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東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別由神鳌用背駝著,以防沉入海底。女娲爲何選擇天台山呢,因爲只有天台山才出産煉石用的五色土,是煉補天石的絕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頂堆巨石爲爐,取五色土爲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曆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36501塊。然後又曆時九天九夜,用36500塊五彩石將天補好。剩下的一塊遺留在天台山中湯谷的山頂上。   天是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要是沒有柱子支撐,天就會塌下來。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將背負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來支撐四極。可是天台山要是沒有神鳌的負載,就會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將天台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琅琊,就爲今天日照市濤雒鎮一帶。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補天台、補天台下有被斬了足的神鳌和補天剩下的五彩石,後人稱之爲太陽神石。 女娲補天台

  女娲補天之後,天地定位,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四海甯靜。人們在天台山載歌載舞,歡慶補天成功,同時在山下建立女娲廟,世代供奉,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來源   女娲補天的神話出自如下史料:   《竹書紀年》:   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負之山也,浮遊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娲斬鳌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于琅琊之濱。   《淮南子·覽冥訓》: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lǎn)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神鳌

  《淮南子·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颛顼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翻譯:遠古之時,支撐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開裂;天不能普遍覆蓋萬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載萬物;火勢蔓延而不能熄滅,水勢浩大而不能停止; 凶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 砍斷海中巨龜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柱子,殺死黑龍來拯救中原,用蘆灰來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複了平靜;凶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來。天圓地方衆所周知,但爲何是背地而不是背天呢?   清 琅琊 王隕《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   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裏石盆山。……山巅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于其間,山下有隕石立于濤雒南門外。土人傳曰:盤古開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補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東海之濱,救得萬衆生靈。乃建老母廟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隕石于高台以祭太陽神靈。其廟已毀,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隕石可見。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太平禦覽》:女娲在造人之前,與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叁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娲用黃土和水,仿照自

  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 爲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另一種傳說《獨異志》是:女娲是與伏羲爲兄妹。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在昆侖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議想爲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爲夫妻,請您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以是天上的雲立即合起來,他們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後代。   《風俗演義》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說,凡有女娲廟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廟求子的習俗。雖然,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卻浸透著一種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時代,部落戰爭十分殘酷、頻繁,而且全靠人力對抗,死亡者衆多。所以,人們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興旺,才能避免滅亡的命運。于是,“女娲補天”應運而生。在“女娲補天”神話中,女娲所補的天,是自己頭上的天;所撐的地,是自己腳下的地;所創造的是一個讓人類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無畏的浩然氣概。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我們又可以發現,

  這個神話中包含著比較濃厚的保守思想。女娲其實可以去能夠“載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氣補天平地。   據有關資料,目前國內有五處女娲墓,山西省內有兩處,一處在芮城縣的風陵,一處在洪洞縣的趙城。查《文獻通考》、《寰宇記》、《九城志》等古籍,都說女娲墓在趙城;而且曆朝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趙城。此外,浮山縣也有女娲廟和女娲補天處。神話中所說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說“女娲補天”神話起源于山西,是有根據的。   山東省日照市有女娲補天台。女娲補天的故事據說是發生在處于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帶。在距離日照不遠的天台山極頂(現在是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補天台高聳在上,神鳌低臥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蒼蒼。對于故事的出處,清朝琅琊人王隕的文章裏面有記載(見附件)。連女娲煉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記.正義》引《太康地記》記載:“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賜之茅土,以爲社”。日照商時屬姑幕,漢代歸城陽。後來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補天台作觀象台,又稱觀星台,現在遺迹尚存。   附:   《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   清 琅琊 王隕   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裏石盆山。……山巅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于

  其間,山下有隕石立于濤雒南門外。土人傳曰:盤古開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補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東海之濱,救得萬衆生靈。乃建老母廟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隕石于高台以祭太陽神靈。其廟已毀,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隕石可見。   伊洛隕:伊河洛河之間,隕石無蹤,其地無考。《竹書紀年》曰:“帝禹後氏八年雨金于夏邑”。《竹書紀年》又雲:“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   蘭山隕:沂州府蘭山縣西40裏。尚有遺石,狀如鐵牛,土人奉爲神靈,立廟而頂禮膜拜之。廟已殘破,廟碑尚存,曰隕石降于唐,因神牛而爲廟。   壽光隕:青州府壽光縣西50裏。《二十四史-宋書》雲:“魏明帝青龍叁年正月乙亥,隕石于壽光”。乃地有落星村,村邊有隕石狀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爲壽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詩雲:“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選勝此留停。誰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靈。”   。。。。。。

  編輯本段神話解讀

  女娲補天神話的內核可能是華夏先民燒瓦覆蓋房防漏措施,反映的是女娲發明瓦的事迹。   女娲氏時代是陶器發明並被廣泛使用的時代。陶器的發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塗泥技術,首先被用來防止透風,以後又逐漸發現塗泥還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蘆的伏羲時代後期,先民們把這一技術應用到葫蘆上,在葫蘆底部塗泥防漏並防止葫蘆被火燒毀,以便燒煮食物,結果泥層被燒結成堅硬如石的陶質,而發明了陶器。進一步先民還會發現,經過燒制的陶器完全不會漏水。屋頂漏雨時,聰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蓋住屋頂破損處,並由此得到啓發,燒制專門用來覆蓋屋頂的陶片,以徹底解決屋頂漏雨問題,從而發明了瓦。   “瓦”字與“娲”字讀音相同,都是模擬陶器摩擦時發出的“嘎嘎”聲,其實至今在一些地方稱陶片爲“瓦片”,以瓦稱呼陶器,如“瓦罐”、“瓦盆”等。   瓦堅硬如石,不同土質燒制的瓦顔色各有不同,可以稱之爲“五色石”;屋頂漏雨是因爲屋頂有缺陷,有裂縫,濃雲密布時陰暗如先民居住的簡陋房屋的草頂,先民可能因此認爲,天上雨水也是從雲蓋縫隙中漏下。因此,當陰雨連綿,給人們的生産生活帶來不便時,先民會設想像用瓦覆蓋屋頂那樣,煉五色石以補破漏的蒼天。這樣的事業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這個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話就這樣誕生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最初的傳說只是女娲燒瓦覆蓋屋頂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葉,漸漸變形,“燒瓦”演變爲“煉五色石”,“覆蓋屋”演變爲“補天”,最終被層層包裹在神話的華麗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那樣,除了補天事迹本身,又增加了補天的原因,以及補天之後的斷鳌、殺黑龍、積蘆灰等系列事迹,造就了女娲氏整理天地的偉大事業。

  編輯本段神話中的女娲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她與伏羲是兄妹,她與伏羲結婚而産生人類,後來女娲禁止兄妹相婚,這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由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的情況。又傳說女娲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還有傳說女娲補天,即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娲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另傳說女娲制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于是人們又奉女娲是音樂女神。《風俗通義》記載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被傳爲婚姻女神。關于女娲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爲廣泛深遠。至今中國雲南的苗族、侗族還將女娲作爲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稱女陰、女娲娘娘,鳳姓,生于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爲風裏希(或爲鳳裏犧)。是中國曆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女娲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娲的關系,女娲故裏也應在古成紀範圍內。郦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廟,祭祀女娲 ,隴城又稱“娲皇故裏”。女娲也以風爲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娲氏有關。   

  編輯本段現實中的女娲

  一說女娲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主要活動于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于山西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叁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叁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

  編輯本段神話傳說

  撐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山體崩塌,天柱折斷,大地向東南傾斜,海水向陸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數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獸類的領地,它們受到侵擾後十分憤怒,向人類發起瘋狂的攻擊。又有許多人被野獸咬死,吃掉。   人類遭遇到了空前的災難,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獸和大鳥殺害,人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經過這場浩劫,人類幸存者已經很少。   爲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娲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泥人來。   說法一: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爲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爲感動的,是女娲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甯,結果祝融打勝了,但失敗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娲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于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只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娲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刹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娲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迹。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衆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爲地向東南塌陷,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裏彙流。   說法二:   傳說盤古開辟了天地後,女娲用泥捏了人類。後女娲繼了皇位,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滿,就興風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戰。經過殊死搏鬥,共工大敗,惱羞成怒,一頭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長子縣境內,另說昆侖山西北)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時天塌了個大窟窿。天地相通,脈氣失常,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類陷入災難之中。   女娲見她的兒女們即將失去生存條件,著急萬分,就決心煉石補天。可去哪裏煉石?女娲遍涉群山,選擇了天台山。這裏山高頂闊,水足石多,是煉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煉了九九八十一天,煉了塊厚12丈、寬24丈的五色巨石,衆神稱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時間,煉了36501塊五色石,連同前面的那塊共36500塊。衆神仙和衆將官幫女娲補天,用了36500塊。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說天補好後,女娲擔心天塌下來。這時有一大龜遊來,獻出了自己的腿。女娲過意不去,將自己的衣服扯下來送與它,從此龜遊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龜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兩面的短些,故有“天傾西北”的說法。   女娲補天後,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人們在天台山迎女娲歸朝,女娲也十分歡喜。到天台山後,大家看天下的兒女們生活安然,高興地吹起了笙箫。

  編輯本段女娲補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的形式存在,但卻存在著事實依據。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測就曾發現聖經之中記載的“世紀大洪水”有事實依據。“大禹治水”雖無准確的文字記載,但該神話的事實被普遍認爲是治理古代水患。那麽,比大禹治水更爲古老的一個神話——“女娲補天”是否也存在著這種事實基礎呢?近日,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王若柏提出,女娲補天的神話實際上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此種說法依據何在?記者就此事采訪了王若柏研究員。   研究發現,白洋澱流域區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留下的。   王若柏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在研究白洋澱流域區的曆史地貌時發現,從任丘、河間到保定、望都一帶,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縣、滿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現象——碟形窪地及其群體。這種碟形窪地是怎麽形成的呢?   他們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順直地形圖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計算機數字技術(DTM)將現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層層剝去,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將這種窪地的複原圖與形成年代相近的國內外其他地區的隕石撞擊坑進行對比後發現,白洋澱地區碟形窪地和其群體是史前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後,在近代沖積平原上留下的遺迹。   依據地質地貌方法對近代隕石撞擊的研究,他們推測,這次撞擊發生的地域非常廣,從晉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灣附近。發生的時間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時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間。   推測當時的情景是,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沖入大氣層並在高空爆炸。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落入從晉北到冀中這一廣大地區,形成規模宏大的隕石雨。在平原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撞擊坑,後經地面流水的侵蝕和先民的改造,多個較大的撞擊坑群最終形成了白洋澱。其余的較小者形成了積水窪地,逐漸成爲了該地區主要的居民點,部分這種窪地被地表水沖蝕破壞,但是河床間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擊坑遺迹——“碟形窪地群”。   分析女娲補天傳說的內容,和一次規模巨大的天外來物(隕石雨)的撞擊事件極爲相似。   王若柏告訴記者,最早記載女娲補天的是《淮南子》和《覽冥訓》。這兩部著作中對女娲補天的神話是這樣論述的。在遠古時候,“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複,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說,天塌地裂,大火延燒,洪水泛濫,飛禽作孽,走獸橫行。在百姓哀號、冤魂遍野之際,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從而克服了這一重大的自然災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應當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隕石雨撞擊全過程,“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複,地不周載”是小型天體爆炸後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火濫炎而不滅”是巨大撞擊、爆炸和其後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災;如果小型天體是一顆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隕冰,而隕冰融化後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會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結果。“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蟲死,颛民生。”神話依據上古時代的傳說編撰于東漢年間,冀州當然就應當是古代河北省一帶,也就是說這一段描述了災害平息之後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娲補天遺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員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來物撞擊災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壞,其中重要的是對古氣候的影響。王若柏研究員說,第四紀地質學家研究了全新世氣候的變化規律,發現有多次重要的降溫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後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此期間也是一個氣候劇烈波動的時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溫事件,被稱爲“小冰期”的事件影響巨大。這一時間也是中原文明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對這一問題許多學者都十分重視。著名的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等人使用環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時間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環境等問題時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間有一次降溫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了古文化的變遷。認爲在蒙、遼、冀地區繁盛的紅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發展的低谷可能與這一事件有關。   王若柏告訴記者,近年考古學已有明確的證據,女娲神和女娲補天的神話的遺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帶。這些遺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這次撞擊對應了古氣候學家的研究結果——距今4800至4200年間的降溫事件,正是隕石雨的撞擊引發了這次降溫事件。   白洋澱地區爲什麽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合理的解釋是這裏發生了巨大的災害。   王若柏告訴記者,他的研究不僅在時間上與古環境專家們提出的全新世降溫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與曆史地理學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區不謀而合。   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發展的影響極爲重要。各種文化區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界線。但是,他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發現,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澱地區既不是山脈縱橫,也不是荒漠分布,應當是一個十分適合遠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窪澱地區,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卻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考古學研究表明相當于仰韶文化時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龍山文化遺迹幾乎是空白。實際上、《中國自然地理》(曆史自然地理)一書早已經提出,“不論是新石器時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時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著一片極爲廣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著名的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無聚落的景象”。   實際上有關中華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依據曆史文獻《春秋》和《左傳》等編繪的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形勢圖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區,與使用前述曆史地貌方法劃出的撞擊區完全重合。這顯然不是偶然的,這一地區主要是白洋澱流域和向西北和東南延長的範圍。說明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開發大大晚于周邊地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巨大的災害造成的地理環境惡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創傷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這次災害就是隕星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撞擊災害來臨後,造成了大量人員的死亡和外遷,使當地繁盛的古文化從此中斷。災害過後的若幹年,又逐漸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這一災害曆經一代又一代的傳說,一個美麗的神話——“女娲補天”便誕生了。   王若柏,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地震地質,地殼形變和地質災害領域的研究工作。

  編輯本段女娲補天雕像

  在深圳市南山區蛇口海上世界,矗立著一座女娲補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創作的,建于1986年。   這座雕像雄偉壯觀,全身用乳白色的石頭雕刻而成。高約12米,寬約7米。 女娲上身爲人,下身是纏繞一團的蛇尾。她帶著嚴肅的表情,用雙手托起補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征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同時也激勵蛇口人繼續發揚敢爲天下先民的創新精神。

  編輯本段天台山女娲補天傳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

  人民網山東頻道日照3月1日電 日照天台山關于女娲補天的傳說最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民間藝術國際組織 IOV 中國網站收錄在其“傳統民俗”欄目裏面:“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女娲用黃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子民安居樂業,四海歌舞升平。後來共工與颛顼爭帝位,不勝而頭觸不周之山,導致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民流離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們陷入巨大災難之中,十分關切,決心煉石以補蒼天。于是她周遊四海,遍涉群山,最後選擇了東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東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別由神鳌用背駝著,以防沉入海底。女娲爲何選擇天台山呢,因爲只有天台山才出産煉石用的五色土,是煉補天石的絕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頂堆巨石爲爐,取五色土爲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曆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36501塊。然後又曆時九天九夜,用36500塊五彩石將天補好。剩下的一塊遺留在天台山中湯谷的山頂上。   天是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要是沒有柱子支撐,天就會塌下來。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將背負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來支撐四極。可是天台山要是沒有神鳌的負載,就會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將天台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濤雒鎮一帶。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補天台、補天台下有被斬了足的神鳌和補天剩下的五彩石,後人稱之爲太陽神石。   女娲補天之後,天地定位,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四海甯靜。人們在天台山載歌載舞,歡慶補天成功,同時在山下建立女娲廟,世代供奉,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天台山位于日照市濤雒鎮濱海處,自古是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主峰留有巨石形成的女娲補天台,補天台下有巨石形成的神鳌。太陽神石位于補天台的北側山頭上,山下是《山海經》中羲和浴日的湯谷。天台山主峰上還有3000多年前商代開始建造並延續使用了1500多年的太陽神祭壇以及羲和部落遺址、太陽神廟遺址、祭祀女娲羲和的老母廟遺址、大羿陵、嫦娥墓等諸多遠古遺迹和衆多傳說。有史料記載帝堯和商王都曾經到過這裏祭祀太陽神。    太陽神石

  IOV(民間藝術國際組織)是德文全稱的首寫字母縮寫,全稱爲Internationale Organisation für Volkskunst。但無論它的官方名稱被譯作哪種語言,“IOV”作爲這個組織的正式名稱被普遍使用。   IOV是一個非盈利組織,它在全球擁有4000多名會員以及167個成員國。它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致力于各種傳統文化的促進和維護的非政府組織之一。   IOV從1983年開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接收爲會員,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執委會154次會議通過決議,IOV實現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正式組織關系和運作關系。   IOV對各種國際舞蹈節、音樂節、手工藝展覽會、少數民族服飾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論談、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研討會、以及民間醫學等進行贊助和扶持。IOV支持所有促進可以表達人類文化遺産的項目。   2008年3月,IOV中國正式成立。IOV執委、首席財政執行官陳平女士被認命爲中國分會主席。2008年5月,應南京市政府邀請,IOV副主席、IOV中國主席陳平女士及IOV主席Carmen女士、秘書長Hans先生、IOV首席法律顧問兼美國分會主席George先生赴南京進行考察,授予南京雲錦研究所“雲錦源頭,傳承基地”的稱號,同時接受了爲雲錦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國際運作工作。   日照市與新加坡合資在濤雒鎮打造的國際海洋城就位于天台山下,女娲補天的傳說必定爲國際海洋城的建設增光添色。

女娲補天 撐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山體崩塌,天柱折斷,大地向東南傾斜,海水向陸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數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獸類的領地,它們受到侵擾後十分憤怒,向人類發起瘋狂的攻擊。又有許多人被野獸咬死,吃掉。人類遭遇到了空前的災難,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獸和大鳥殺害,人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經過這場浩劫,人類幸存者已經很少。爲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娲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泥人來。 說法一: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爲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爲感動的,是女娲補天的故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甯,結果祝融打勝了,但失敗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女娲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于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只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娲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刹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經過女娲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迹。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衆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爲地向東南塌陷,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裏彙流。  說法二;傳說盤古開辟了天地後,女娲用泥捏了人類。後女娲繼了皇位,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滿,就興風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戰。經過殊死搏鬥,共工大敗,惱羞成怒,一頭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長子縣境內,另說昆侖山西北)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時天塌了個大窟窿。天地相通,脈氣失常,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類陷入災難之中。女娲見她的兒女們即將失去生存條件,著急萬分,就決心煉石補天。可去哪裏煉石?女娲遍涉群山,選擇了天台山。這裏山高頂闊,水足石多,是煉石的理想地方。女娲在天台山上煉了九九八十一天,煉了塊厚12丈、寬24丈的五色巨石,衆神稱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時間,煉了36501塊五色石,連同前面的那塊共36500塊。衆神仙和衆將官幫女娲補天,用了36500塊。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且說天補好後,女娲擔心天塌下來。這時有一大龜遊來,獻出了自己的腿。女娲過意不去,將自己的衣服扯下來送與它,從此龜遊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龜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兩面的短些,故有“天傾西北”的說法。女娲補天後,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人們在天台山迎女娲歸朝,女娲也十分歡喜。到天台山後,大家看天下的兒女們生活安然,高興地吹起了笙箫。大禹治水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鲧(gǔn)。堯對鲧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鲧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鲧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叫息壤能自生自長,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將鲧處死,鲧臨死前囑咐兒子“一定要把水治好”。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他帶領群衆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常年腳長年泡在水裏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禹到了30多歲還沒結婚,在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爲了治水,到處奔波,叁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叁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啓,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當時,黃河中遊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大禹治理黃河時有叁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叁是定海神針。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精衛填海 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黃帝見了她,也都忍不住誇獎她,炎帝視女娃爲掌上明珠。炎帝不在家時,女娃便獨自玩耍,她很想讓父親帶她出去,到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爲父親忙于公事:太陽升起時來到東海,直到太陽落下;日日如此,總是不能帶她去。這一天,女娃沒告訴父親,便一個人駕著一只小船向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劃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像山一樣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兒,但卻不能用太陽光來照射她,使她死而複生,也只有獨自神傷嗟歎了。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的爪子,十分可愛,可發出的,卻是精衛填海“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爲“精衛”。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要報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從她住的發鸠山上銜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鳴著,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大海奔騰著,咆哮著,嘲笑她:“小鳥兒,算了吧,你這工作就幹一百萬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衛十分執著,在高空答複大海:“哪怕是幹上一千萬年,一億年,幹到宇宙的盡頭,世界的末日,我終將把你填平的!” 輪到大海不解了:“你爲什麽這麽恨我呢?”“因爲你奪去了我年輕的生命,你將來還會奪去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我要永無休止地幹下去,總有一天會把你填成平地。”精衛飛翔著、鳴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發鸠山去銜石子和樹枝。她銜呀,扔呀,成年累月,往複飛翔,從不停息。後來,一只海燕飛過東海時無意間看見了精衛,他爲她的行爲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後,海燕爲精衛大無畏的精神所打動,就與其結成了夫妻,生出許多小鳥,雌的像精衛,雄的像海燕。小精衛和她們的媽媽一樣,也去銜石填海。直到今天,她們還在做著這種工作。誇父追日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   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物猛獸橫行,人們生活淒苦。誇父爲讓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衆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挂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爲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爲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幹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   誇父看到這種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麽遠,你會累死的。”   有的人說:“太陽那麽熱,你會被烤死的。”   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爲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爲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志,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裏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饑,有時候誇父也煮飯。他用叁塊石頭架鍋,這叁塊石頭,就成了叁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誇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于追上了它。   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誇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幹;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裏有縱橫千裏的大澤,大澤裏的水足夠誇父解渴。   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裏充滿遺憾,他還牽挂著自己的族人,于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郁郁蔥蔥的桃林。   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爲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爲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上一篇:聽樂器耳塞(聽古典的耳塞 )
下一篇:深圳洞箫樂器(深圳洞箫樂器行 )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