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樂器(貝多芬樂器是什麽 )

董乐器 2022-05-09 18:45:11

貝多芬作品特點:古典主義風格貝多芬樂器、浪漫主義風格。

他作品富有英雄性、戲劇性和思想性。

貝多芬生平簡介:

童年經曆: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

父親是當地碌碌無爲的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在5歲時患上中耳炎;8歲便開始登台演出;10歲時,他拜師于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貝多芬在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當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仆役”生涯的開始。13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

求學時期貝多芬:

1781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裏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貝多芬還跟弗蘭茲・安東・裏斯學習小提琴,在新老師的指導下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紮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紮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紮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紮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也跟隨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列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甯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飙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達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迅速。貝多芬在此期間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等。

痛苦經曆:

貝多芬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于歐洲正經曆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

晚年時期:

四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作。晚年的貝多芬創作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1826年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于維也納去世。

下葬的那天,所有學校停課以示哀悼,兩萬人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他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于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 音樂上的才能,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 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怆》、《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 貝多芬一生坎坷, 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 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複辟年代裏,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過言論和作品,爲共和理想奮臂呐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啓蒙運動和 德國狂飙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 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 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 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爲“樂聖”。生平文件生平文件1ww 在歐洲,從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樂派的大師爲止,一部歐洲音樂史,幾乎就是一部宗教音樂史。換句話說,從九世紀到偉大的貝多芬開始他的“自由職業者”的藝術生活之間的幾百年裏,幾乎歐洲所有音樂家都是爲教會服務的。而貝多芬改變了這一切!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十九世紀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家境貧困,有著一個和莫紮特完全相反的童年。當宮廷樂手的父親急于把他培養成一個象莫紮特式的神童,但因環境不佳未能如願。母親是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在貝多芬少年時便去世了。 貝多芬四歲開始學習音樂,十二歲已能自如地演奏,十七歲赴歐洲音樂之部維也納進修,1787年拜見了他所仰慕的莫紮特。聽完他的演奏,莫紮特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從這時起,十七歲的貝多芬挑起了全家的重擔。這豈止是挑起了一副重擔,分明是挑起了一座山(有六個兄妹需要他掙錢養家)。1792年奧地利作曲家海頓途經波恩會見了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議他去維也納深造。同年,貝多芬第二次到維也納,師從海頓學作曲。由于性格不和,很快兩人便分道揚镳。1795年,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號作品。此後五年,他陸續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鋼琴奏鳴曲》(即《悲怆奏鳴曲》1799年出版)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1800年以後,貝多芬的創作開始形成個人風格,即由維也納初期受海頓、莫紮特的影響,漸漸轉向一種富有哲理、戲劇性和英雄特質的音樂思想,從而形成新的創作傾向和創作風格。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叁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的創作,這標志著貝多芬的創作道路進入了成熟階段。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創作的基本邏輯棗“通過鬥爭,得到勝利”,“通過艱苦,走向歡樂”。《英雄交響曲》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叁鋼琴奏鳴曲》(即《熱情》,1806)、《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06)、歌劇《菲德裏奧》(1805)、《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簡潔凝練、充滿鬥爭精神和勝利信念的《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和純真質樸、歌頌大自然的《第六交響曲》(即《田園交響曲》)。1810年爲劇本《埃格蒙特》、1811年爲曆史劇《雅典的廢墟》配樂。1815年以後,貝多芬的創作一度消沉,抒情風格代替了英雄性的風格,1817~1823年間貝多芬完成了宏偉的,充滿著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第九交響曲》(即《合唱交響曲》)。它標志著貝多芬已度過了創作的危機期,表明他對勝利的信心,和對人類命運的關切。貝多芬根據自已的經曆、體驗,認爲最優秀的人物定會經受痛苦,並“從痛苦得到歡樂”。他在完全失聰的病痛中所創作的晚期最重要的作品棗《第九交響曲》強烈完美地表達了這種信念。在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終生向往的資産階級理想王國的最強音。這一時期的作品,在音樂風格上又有了新的變化,這表明貝多芬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說:“音樂能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貝多芬的晚年是他一生中最悲慘、最痛苦的歲月,處境十分艱難。此間,他仍草擬了《第十交響曲》的一些主題。1826年12月,他從外地回到維也納,路上受了風寒,從此一病不起,使《第十交響曲》成爲絕響。 據說,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臨終的一刻,雷雨交加,電光閃閃,貝多芬舉起幹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貝多芬的逝世在維也納引起了巨大震動,出殡時有兩萬多人爲他送葬,3月29日下墓時形成了群衆性的浪潮。 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早年學習音樂是在父親的暴行下開始的。酗酒的父親常常深更半夜喝得酩酊大醉從床上把他拖到琴邊練習,善良的母親卻無力阻止丈夫的行爲。盡管貝多芬有音樂才華,但從小就養成了孤僻、寡言、怕羞的倔強性格。 在維也納初期,已經成年的貝多芬在戀愛、婚姻上幾遭煩惱。他終生未婚,對愛情和婚姻的追求與向往,既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快慰,也帶來了煩惱。此外,貝多芬一生中最悲慘的遭遇是耳聾。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耳聾給他帶來了無究無盡的痛苦。他甚至絕望,不得不放棄演出,而長期隱居在維也納的鄉村。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他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叁十年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發自內心,才能進入內心”。貝多芬的晚年無法與人交談,只好把話寫在紙上。當他的不朽之作《第九交響曲》首演時,他連觀衆的歡呼都聽不見。盡管這樣,他不僅戰勝了疾病的挑戰,而且在命運的磨難中,愈加堅強。他經常告訴大家:“運氣象一個圓球,它並不總是落在最高尚的人的頭上。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九部交響曲,叁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五首鋼琴協奏曲,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部歌劇和許多管弦樂序曲,大量的戲劇配樂,室內樂作品,兩部大型的彌撒曲,二十一套鋼琴變奏曲以及一些歌曲等。 貝多芬的交響曲在他的創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04年間完成的《第叁交響曲》,是他交響曲創作的一個大轉折。這首交響曲內容、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作品感情奔放,篇幅長,新穎自由。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第一次表現出無比驚人的創造力,他第一次用全新的風格,全面而廣泛地體現出他的英雄性構思棗通過鬥爭,得到勝利。這部交響曲既標志著古典音樂藝術的一次大變革,又是貝多芬交響曲創作和古典交響曲創作的重要裏程碑。1806年完成的《第四交響曲》,則是一部充滿幻想、愉快、明朗和活力的作品,用浪漫的手法反映了英雄生活的另一個側面。羅曼・羅蘭認爲這部作品“保存了貝多芬一生中那些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1808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五交響曲》,這是一部與《第叁交響曲》相類似的英雄性史詩性的作品。作品的結構非常簡練、集中,動機式的“命運”主題貫穿全曲,整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它揭示了從黑暗到光明,通過鬥爭走向勝利這一真理。同年,貝多芬完成的《第六交響曲》是一部“對農村生活的回憶”的田園詩式的作品,表明了英雄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整部作品色彩清新,音樂語言大膽而多姿,主題素材具有生動鮮明的民間特點。1812年完成的《第七交響曲》是一部充滿活力、樂觀活潑、“舞蹈性”的交響曲,表明他對命運和生活的樂觀主義態度。1812年完成的《第八交響曲》是一部富于詩意的、抒情的室內性交響曲。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這部經過多年醞釀的作品,經過前後六年的創作,于1823年完成。這是一部宏偉的充滿哲理和英雄性的史詩般的巨作,它所體現的仍然是他的“從黑暗到光明,通過鬥爭走向勝利”的思想。在交響曲的最後樂章,他創造性地把(康塔塔)大合唱與交響曲結合起來,並用席勒的詩《歡樂頌》作爲歌詞,用以歌頌全人類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勝利和歡樂、團結和友愛的共同理想。在樂章的規模上,貝多芬將第一樂章中奏鳴曲式主副部主題用幾個主題加以展示,把第叁樂章諧谑曲第一部分本身擴大爲一個完整的奏鳴曲;在終曲樂章龐大的合唱前面加一段長大的器樂前奏,進而表現其音樂構思的博大精深與思想內涵的巨大容量。 有一次,哈佛音樂辭典編者向德國音樂家哈姆請教,假若洪水來臨,挪亞方舟之事重演,而挪亞只能帶一本琴譜,應帶哪本最合適。哈姆立刻回答:“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集。”可見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已成爲人類寶貴的音樂財富之一。 貝多芬在西方音樂史上是一位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作曲家,其創作反映了資産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他通過精湛的藝術創作,大大加強了音樂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並把以海頓、莫紮特爲代表的古典樂派推向了新的高峰,並開辟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道路。 這個有著卓越音樂天賦,摯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堅強性格的音樂家,是人類藝術史上公認的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

上一篇:張信哲樂器(最近有什麽好聽的歌啊?拜托了各位 謝謝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