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樂器大全名稱及圖(古代樂器大全名稱及圖片,手抄報 )

董乐器 2022-05-23 14:04:18

者 zhě

①<助>用動詞古代樂器大全名稱及圖、形容詞和動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詞組的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結構,相當于“……的人(人、事、情況等)”。《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谏,知來~之可追。”

②<代>用在數詞後面,往往總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譯時在人、事、物名稱前加“個”、“件”、“種”等。《赤壁之戰》:“此數~用兵之患也。”

③<代>用在名詞名詞性詞組後面,起區別作用,可譯作“這樣的”、“這個”等,有時不必譯出。《齊桓晉文之事》:“王曰:‘然,誠有百姓~。’”

④<助>用在句中主語的後面,表示停頓、判斷,無實義。《師說》:“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⑤<助>用在因果複句或條件複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條件。《鄒忌諷齊王納谏》:“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⑥<助>用在疑問句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呢”。《鴻門宴》:“客何爲~?”

⑦<助>用在時間詞後面,起語助作用,可不譯。《鴻門宴》:“今~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

⑧<助>用某些比況、描寫的詞語後面,相當于“……的樣子”。《黔之驢》:“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捕蛇者說》:“言之,貌若甚戚~。”

⑨<助>定語後置的標志。《石鍾山記》:“石之铿然有聲~,所在皆是也。”

欲 yù

①<動>想要得到;需要。《魚我所欲也》:“魚,我所~也,熊掌,亦我所~也。”

②<動>希望。《爲學》:“吾~之南海,何如?”

③<副>將要;將。《石鍾山記》:“森然~搏人。”

④<名>願望。《陳涉世家》:“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之~也。”

⑤<名>貪欲。《六國論》:“暴秦之~無厭。”

其qí

①<代>第叁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們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必先苦~心志,勞~筯骨。”《<論語>十則》“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余不足觀也已。”《師說》“郯子之徒,~賢爲及孔子。”②<代>第叁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她)”、“它”、“他們”。《子魚論戰》:“及~未既濟也,請擊之。”《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③<代>第一人稱代詞,相當于“我”、“我的”。《遊褒禅記》:“余亦悔~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赤壁之戰》“品~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亦各言~志也。”

④<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的”、“你們的”。《觸龍說趙太後》:“故以爲~愛不若燕後。”《資治通鑒》:“堅默然良久,曰:‘諸君各言~志。’”

⑤<代>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些”。《孫膑減竈》:“讀~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捕蛇者說》:“有蔣氏者,專~利叁世矣。”《遊黃山記》:“~松猶有曲挺縱橫者。” 【又】那樣。《馮婉貞》:“吾村十裏皆平原,而與之競火器,~何能勝?”

⑥<代>指示代詞,相當于“其中”,“當中”。《<論語>十則》:“多聞,擇~善者而從之。”《爲學》:“蜀之鄙有二僧,~一貧,~一富。”《石鍾山記》:“于亂石間擇~一二扣之。”

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師說》:“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夢邪?~傳之非其真邪?(最後一個“其”爲助詞,無意義。)”

⑧<副>難道, 豈。表示反诘、反問。《馬說》:“~真無馬邪?”《遊褒禅山記》:“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孰能譏之乎?”

⑨<副>還是。表示委婉地商量。《肴之戰》:“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吾~還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許寡人!”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傳序》:“爾~無忘乃父志!”⑾<連>如果;假如。表示假設。《齊桓晉文之事》:“~若是,孰能禦之?”《獄中雜記》:“~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⑿<助>無實義,起調節節奏、舒緩語氣等作用。《涉江》:“霰雪紛~無垠兮,雲霏霏~承宇。”《答李翊書》:“俨乎~若思,茫乎~若迷。”jī

①<助>用于句未。《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

②用于人名。漢代有“郦食(yǐ)其”“審食(yǐ)其”

之 zhī

①<動>到……去。《爲學》:“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蔺相如列傳》:“均~二策,甯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叁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有時而用~無度。”《鄭伯克段于鄢》:“愛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闵公之將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系,相當于“的”。《邵公谏厲王弭謗》:“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後置的標志。《勸學》:“蚓無爪牙~利。”

⑨<助>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複吾賦不幸~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志。《師說》:“句讀~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煙炎張天。”

⑿<助>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範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後,甲兵頓弊。”

操cāo

①<動>拿著;攜帶。《愚公移山》:“~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鴻門宴》:“大王來何~?”

②<動>掌握;控制。《韓非子?定法》:“~殺生之柄。”

③<動>持用;采取。《答司馬谏議書》:“而議事每不合,所~之術多異故也。”

④<動>從事。《促織》:“邑有成名者,~童子業,久不售。”

⑤<名>節操;品行。《史記?張湯傳》:“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

⑥<名>琴曲。《列子?伯牙與鍾子期》:“初爲霖雨之~,更造崩山之音。”

【操持】1.握著;拿著。班固《漢書?蘇武傳》:“杖漢節牧羊,臥起~,節旄盡落。”2.持;保養。《漢書?王嘉傳》:“天子以相等皆見上體不平,外內顧望,~兩心。”3.操守。李商隱《漫成五章》之二:“李杜~事略齊,叁才萬象共端倪。”

【操刀必割】比喻不可失掉時機,行事當及時。

【操觚】1.執簡。觚,古人書寫時所用的木簡,代指作文章。宋濂《王冕傳》:“當風日佳時,~賦試,千百不休。”2.執酒器。

【操練】以隊列形式學習和練習軍事技能。

【操券】執持契券,後來喻事情有成功的把握。

【操守】指人的行爲品德。

【操行】1.操守;品行。《楚辭?七谏?沉江》:“正臣端其~兮,反離謗而見攘。”(離:通“罹”。遭受。)2.特指廉潔正直的品行。範晔《後漢書?賈複傳》:“少有~,多智略”。

【操作】勞動。李綱《題邵平種瓜圖》:“兒童玉立形骨清,挈笠攜筐助~。”

持 chí

①<動>拿著;握著;抓著。《狼》:“屠乃奔倚其下,馳擔~刀。”

②<動>。拉,牽。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選老躄者一人~馬。”

③<動>把持,掌握。《獄中雜記》:“有某姓兄弟,以把~公倉,法應立決。”

④<動>操持,治理。《察今》:“悖亂不可以~國。”

⑤<動>扶持。《柳毅傳》:“毅恐蹶仆地,君親起~之曰:‘無懼。’”

⑥<動>保持,維持。《蘇武》:“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⑦<動>抱著,堅持。《赤壁之戰》:“諸人~議,甚失孤望。”

⑧<動>攜帶,帶著。《西門豹治邺》:“以故多~女遠逃亡。”

⑨<動>控制,挾持。《童區寄傳》:“二豪賊劫~,反接,布囊其口。”

⑩<動>對立,對峙。《赤壁之戰》:“今寇衆我寡,難與~久。”

【持操】保持氣節操守。

【持衡】1.用秤稱物。《新唐書?李石傳》:“天下之勢猶~然,此首重則彼尾輕矣。”2.比喻評量人才。岑參《奉和相公發益昌》:“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持~。”

【持衡擁璇】比喻掌握國家權柄。衡、璇,北鬥七星中二星名。《北齊書?文宣帝紀》:“昔放勳馭世,沉璧屬子;重華握曆,~。”(放勳:堯的號。重華:舜的號。)

【持寄】以物寄贈友人。

【持兩端】動搖不定,懷有二心。《漢書?蕭望之傳》:“烏孫~,亡堅約,其效可見。”(亡:無。)

【持祿養交】結交權貴以保持祿位。《管子?明法》:“小臣~,不以官爲事,故官失其能。”

及jí

①<動>趕上;追上。《肴之戰》:“~諸河,則在舟中矣。”

②<動>至;到;到達。《歸去來兮辭》:“農人告余以春~,將有事于西疇。”《伶官傳序》:“~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

③<動>遭遇;遇到。《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于難。”

④<動>推及;涉及。《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人之老。”

⑤<動>來得及。《荊轲刺秦王》:“方急時,不~召下兵。”【又】<名>指充足的應付時間。《論積貯疏》:“乃駭而圖之,豈將有~乎?”

⑥<動>趕得上;比得上。《鄒忌諷齊王納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君也。”

⑦<介>等到;到了。《蘭亭集序》:“~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⑧<介>趁著。《子魚論戰》:“彼衆我寡,~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⑨<介>跟,與。《左傳?僖公四年》:“屈完~諸侯盟。”

⑩<連>和,與。《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罷 bà

①<動>罷免。《芋老人傳》:“及爲吏,以汙賄不饬~。”

②<動>停止。《論語?子罕》:“欲~不能,既竭吾才。”

③<動>結束。《琵琶行》:“曲~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廉頗蔺相如列傳》:“既~歸國。”【又】完;盡.《朝天子?詠喇叭》:“只吹得水盡鵝飛~。”

<形>通“疲”。《過秦論》:“率~弊之卒,將數百之衆。”《論積貯疏》:“~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甯níng

①<形>安甯;安定。《捕蛇者說》:“雖雞狗不得~焉。”

②<動>探望;省視(父母)。《項脊軒志》:“吾妻歸~,述諸小妹語。”

③<動>安葬。《祭妹文》:“故請母命而~汝于斯,便祭掃地。”

nìng

①<副>豈;難道。《陳涉世家》:“王侯將相,~有種乎?”

②<副>甯可;甯願。《屈原列傳》:“~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甯帖】心情平和安穩。

【甯渠】哪裏;怎樣,意猶“庸讵”。

契qì

①<動>通“锲”。刻;锲刻。《察今》:“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其舟。”

②<名>契約;符契。《荊轲刺秦王》:“必得約~以報太子也。”

③<動>吻合;投合。《蘭亭集序》:“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

【契勘】宋代公文書用語。按查,考訂,審核。

釋義 suǒ

①<名>處所;地方。《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

②<名>合理的結果;應有的歸宿。《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爲獨夫,固其~也。”

③<代>放在動詞或動短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師說》:“道之~存,師之~存也。”

④<助>與“爲”相呼應,構成“爲……所……”的被動句式。《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爲~虜。”《六國論》:“而爲秦人積威之~劫”

⑤<數>表示不確定的數目。《西門豹治邺》:“從弟子女十人~,皆衣缯單衣。”

⑥<量>處;座。用于建築物等。《魏書?爾朱榮傳》:“秀容界有池叁~,在高山之上。”

【所以】表示行爲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手段、方法、東西等)”。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亦yì

①<副>表示兩者同樣,可譯爲“也”、“也是”。《<論語>十則》:“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不足畏也已。”

②<副>在疑問句中表測度語氣,不譯。《趙威後問齊使》:“歲~無恙耶?”

③<副>確實。《狼》:“狼~黠矣,而頃刻兩斃。”

④<副>用在複合句下一分句之首,表示轉折,可譯爲“也”、“也還”。《芙蕖》:“及花既謝,~可告無罪于主人矣。”

⑤<副>與“不”連用,表示反诘語氣,可譯爲“不也……嗎?”《<論語>十則》:“死而後已,不~遠乎?”

釋義 lǚ

①<動>踩;踏。《少年中國說》:“天戴其蒼,地~其黃。”

②<動>登;登位。《過秦論》:“吞二周而亡諸侯,~至尊而制六合。”

③<名>鞋子。《孔雀東南飛》:“攬裙脫絲~,舉身赴清池。”【又】<名爲動>爲(替)……穿上鞋子。《史記?留侯世家》:“因跪~之。”

【履尾】踐踏虎尾,喻處于險境。

度 dù

①<名>量長短的標准。也指按一定計量標准劃分的單位。《漢書?律曆志》:“~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鄭人買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②<名>限度。《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則物力必屈。”

③<名>制度;法度。《答司馬谏議書》:“谇法~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名>氣度;度量。《荊轲刺秦王》:“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

⑤<名>計劃;打算。《答司馬谏議書》:“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

⑥<動>渡過;越過。《木蘭詩》:“萬裏赴戎機,關山~若飛。”《涼州詞》:“春風不~玉門關。”

⑦<量>次;回。《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聞。”

duó

①<動>量(長短)。《齊桓晉文之事》:“~,然後知長短。”《鄭人買履》:“鸹自~其足而置其座。”

②<動>計算;估計。《垓下之戰》:“項主自~不得脫。”《廉頗蔺相如列傳》:“相如~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③<動>砍伐。《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之。”

釋義 zhì

①<動>放棄。《鴻門宴》:“沛公則~車騎,脫身獨騎。”

②<動>放置;安放。《五人墓碑記》:“斷頭~城上,顔色不少變。”

③<動>放逐。《鄭伯克段于鄢》:“遂~姜氏于城颍。”

④<動>擺設。《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酒大會賓客。”

⑤<動>設置。《過小孤山大孤山》:“南朝自武昌到京口,列~烽燧。”

⑥<動>置辦;購買。《蘇武傳》:“既至胸奴,~幣遺單于。”

⑦<動>釋放。《史記?吳王濞列傳》:“斬首盤虜,比叁百石以上皆殺之,無有所~。”

⑧<動>關押。《獄中雜記》:“苟入獄,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老監。”

【置郵】驿站。

釋義 zuò

①<動>坐。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臂部靠在腳後跟上。《廉頗蔺相如列傳》:“秦王~章台見相如。”

②<動>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③<名>座位。《鴻門宴》:“項王則受璧,置之~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座”。

④<動>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曰:‘~盜。’”

⑤<動>牽連治罪。《蘇武傳》:“副罪,當相~。”

⑥<動>訴訟時在法官面前對質。《左傳?昭公二十叁年》:“晉人使邾大夫~。”

⑦<動>駐守。《左傳?桓公二十叁年》:“楚人~其北門。”

⑧<動>坐待;坐等。《馮婉貞》:“與其~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⑨<介>因爲;由于。《山行》:“停車~愛楓林晚。”

⑩<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⑾<副>恰好。林逋《易從師山亭》:“西村渡口人煙晚,~見漁舟兩兩歸。”

⑿<副>即將。柳宗元《早梅》:“寒英~銷落,何用慰遠客。”

【坐大】自然強大。

【坐法】犯法而處罰。

【坐化】佛教用語,指和尚盤膝端坐而死。

【坐食】不勞而食。

釋義 nǎi

①<代>你(的);你們(的)。《示兒》:“家祭無忘告~翁。”

②<代>這;這樣。《齊桓晉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動>表判斷,是。《赤壁之戰》:“若事之不濟,此~天也。”

④<副>竟然;卻。《桃花源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⑤<副>才。《祭十二郎文》:“聞汝喪之七日,~能銜哀致誠。”

⑥<副>僅僅;只。《垓下之戰》:“至東城,~有二十八騎。”

⑦<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經首》之會。”

⑧<副>甚至。《赤壁之戰》:“蒙沖鬥艦~以千數。”

⑨<連>于是;就。《嶽陽樓記》:“~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

釋義 fǎn

①<形>方向相背;顛倒的。與“正”相對。《察今》:“非務相~也,時勢異也。”

②<動>翻轉;翻覆。《詩經?關睢》:“求之不得,展轉~側。”

③<動>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節,始一~焉。”

④<動>背叛;造反。《鴻門宴》:“日夜望將軍至,豈敢~乎。”

⑤<動>違反;反對。《商君書?更法》:“~古者未必可非。”

⑥<動>類推。《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叁隅~,則不複也。”

⑦<動>反省。《淮南子?氾論》:“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其過。”

⑧<副>反倒;反而。《兵車行》:“信知生男惡,~是生女好。”《師說》:“今其智乃~不能及。”

市 shì

①<名>市場;集市。《木蘭詩》:“東~買駿馬。”

②<名>街市。《書搏雞者事》:“麾衆擁豪民馬前,反接,徇諸~。”

③<名>公開處決的場所。《獄中雜記》:“每歲大決,勾者十叁四,留者十六七,皆縛至西~待命。”

④<動>交易;做買賣。《肴之戰》:“鄭商人弦高將~于周。”

⑤<動>買;購買。《木蘭詩》:“願爲~鞍馬,從此替爺征。”

【市井】⒈古代城邑中集中買賣貨物的場所。泛指店鋪、市場。⒉街市;城鎮。⒊城市中流俗的人,也指人的行爲鄙俗,無賴。

釋義 zhú

①<動>追趕;追擊。《曹刿論戰》:“遂~齊師。”《五人墓碑記》:“吳之戰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

②<動>跟隨。《漢書?匈奴傳》:“~水草移徙。”《芙蕖》:“納涼而涼~之生。”

③<動>追求。《原君》:“其~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

④<動>竟爭。《五蠹》:“上古競于道德,中世~于智謀,當今爭氣力。”

⑤<動>驅逐。《項羽本紀贊》:“放~義帝而自立。”《〈指南錄〉後序》:“維揚帥下~客之令。”

【逐隊】隨衆而行。

【逐客】⒈被驅逐的人。⒉被朝廷貶谪的人。

【逐鹿】爭奪天下。

zhú

①<名>竹子。《桃花源記》:“有良田美池桑~之屬。”《黃岡竹樓記》:“黃岡之地多~,大者如椽。”

②<名>竹林。《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去。”

③<名>竹制的管樂器。《陋室銘》:“無絲~之亂耳。”《南亭集序》:“雖無絲~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竹帛】竹簡和白絹。古代用竹帛作爲書寫工具,故以其泛指典籍史冊。

【竹馬】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

釋義 zhī

①<動>到……去。《爲學》:“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蔺相如列傳》:“均~二策,甯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叁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有時而用~無度。”《鄭伯克段于鄢》:“愛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闵公之將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系,相當于“的”。《邵公谏厲王弭謗》:“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後置的標志。《勸學》:“蚓無爪牙~利。”

⑨<助>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複吾賦不幸~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志。《師說》:“句讀~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煙炎張天。”

⑿<助>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範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後,甲兵頓弊。”

釋義 yǐ

①<助>表示肯定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扁鵲見蔡桓公》:“使人索扁鵲,已逃秦~。”

②<助>表示推測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赤壁之戰》:“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

③<助>用于感歎,可譯爲“了”、“啊”。《愚公移山》:“甚~,汝之不惠!”

④<助>表示請求、禁止語氣,可譯爲“吧”。《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勉之~,老臣不能從。”

⑤<助>與其他疑問詞結合,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爲“了”、“呢”。《齊桓晉文之事》:“德何如,則可以王~?”

釋義 huò

<形>疑惑;困惑。《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也。”【又】<形使動>使……疑惑;迷惑;蠱惑。《韓非子?孤憤》:“~主敗法,以亂土民。”

【惑志】⒈疑心。⒉惑亂人心。

回答

您好!更事者:對世事有所閱曆的人。

比如:《隋書.卷四六.李雄傳》:「吾兒既少,更事未多。」

你還有什麽其他需要咨詢的嗎

上一篇:口風琴樂器(紅眼特效的歌用口風琴怎麽吹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