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譜網(小提琴簡譜指法)

小乐 2021-10-18 15:12:37

  

  圖為呂思清演出劇照。

  “因為采訪,要調整練琴的時間啦!”呂思清張口不離小提琴。

  4歲半學拉小提琴,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7歲獲得第三十四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至今在海內外演出上千場,演出足跡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呂思清與小提琴的關系,似乎印證著那句古詩:“一弦一柱思華年”。

  近日,小提琴家呂思清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他與小提琴的故事。

  記者:2019年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誕生60周年。迄今為止,您已錄制5個版本的《梁祝》,演奏近千場。對您而言,這首曲子意味著什么?

  呂思清:1959年,《梁祝》實現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成功探索,很多藝術家都演繹過《梁祝》。它屬于中國,屬于所有愛音樂的人。《梁祝》是我演奏最多的中國小提琴協奏曲,它見證了我的藝術成長和成熟。18歲那年,我學拉《梁祝》,父親將手抄的曲譜寄給我,在封面上寫下期許:“望你將它演奏出神話般的傳奇”。演繹這個曲子的最大轉折點,是1993年我與曲作者何占豪、陳鋼兩位先生的見面,讓我真正理解了“中西合璧”,比如小提琴曲中融入越劇的緊拉慢唱。

  演奏者的二度創作很重要。每當我演繹《梁祝》,腦中浮現的是活靈活現的故事。“英臺抗婚”的激烈、“樓臺相會”的纏綿、“梁祝化蝶”的凄美……演奏者的音樂幅度越大,幅度間的情感層次便越豐富,表現力和戲劇張力便越強,他的音樂就越能打動人。

  記者:動人,是評判演奏水平的標準之一。《梁祝》既是您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享譽世界樂壇的中國“好聲音”。古典音樂要“聲入人心”,靠的是什么?

  呂思清:古典音樂界的“中國力量”正在崛起,我們要善于用小提琴這種西方樂器的表現手法,將中國故事和中國人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廚師做菜,對味道的點滴差異極其敏感,他需要上百次實驗,調料何時放、放多少、濃度多少,都需要細致考量。演奏者研究曲子,是同樣的道理。毫厘之差,音樂的“味道”便不同了。比如,《梁祝》中“英臺投墳”段落的處理,音滑上去前的休止符多長合適?一個休止符,體現的是音樂張力和人物思想的交鋒。這個“休止”要像拉滿的弓箭,儲備直擊人心的能量。

  弦音即心聲,好的演奏是對每個時間點的合理把握,0.1秒乃至0.01秒。強弱、節奏、速度的安排,背后是演奏者的巧妙構思,它需要與聽眾的心跳合拍。這種“心跳”,只有在現場能體會。演奏者要站在聽眾角度去表現情感,而不只是感動自己。

  記者:一首曲子要練習和演繹上千遍,您如何看待重復的技法訓練與充滿新鮮感的藝術創造之間的關系?

  呂思清:真正的技術,體現在演奏者對樂器和音樂的掌控力。怎么把大眾熟悉的《小夜曲》拉得美妙動人?《愛的憂傷》《美麗的羅斯瑪琳》小提琴技法上并不難,但如何演奏得讓人感動和信服?相比于用技術去吸引觀眾,我更希望用音樂來打動觀眾。

  我們常說小提琴要“慢練”,摳音準、摳細節,看似枯燥,其實是最重要的。琴弦始終在理性與感性間游移。在精密準確的基礎上,生發不同表達。我每天堅持練幾個小時琴,既是技能訓練,也是思維和創造力的鍛煉。看到一本書、一幅畫,或者聽到一段音樂,領略到美景,將一觸即發的思考融入音樂。我相信,最完美的演奏在下一次。

  記者:今年年初,您與一支流行電音樂隊在武漢跨界合作了一場演出。此前,您與民族音樂、流行音樂、舞蹈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都跨界合作過。您如何看待藝術的共性與個性問題?

  呂思清:“界”不是涇渭分明的。我們在許多流行歌曲中,常能聽出古典音樂的韻味。對古典音樂家而言,流行音樂的即興、靈活,也很有啟發。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作曲家,通常不寫協奏曲中的華彩樂段,需要演奏者即興創作。跨界,何嘗不是一條藝術的通途?

  從更廣視野看,聲音源于自然。音樂和自然的“跨界”,會產生更多“和鳴”。去年年底錄制一個節目,我在北京慕田峪長城拉起了小提琴,眼觀壯美山河,身感八面來風,那種感覺是在音樂廳無法比擬的。我還曾在室外演奏小提琴協奏曲《四季》,那一刻蟬鳴鳥叫,音樂與自然巧合般融合在一起。

  記者:您說的音樂與自然、與其他藝術的這種美妙的融合,真令人感嘆,音樂確是“如歌的行板”,講究意味無窮。

  呂思清:是的,音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欣賞人生的窗口。每個人都會在音樂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代入自己的故事,放飛自己的想象。

  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我對音樂的詮釋不斷在變化。17歲時,我參加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建立了在舞臺上的信心。2000年我的父親去世和2004年的我大兒子出生,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音樂對我的意義,已經不是一場音樂會的成功,或是成名得獎。它是一輩子與音樂為伴的心安。現在是,我的大兒子彈鋼琴,我和我的小兒子拉小提琴,三個人經常共同完成一首曲子。無數個合奏的瞬間,都讓我覺得那樣美好,這是音樂帶給我的。我更愿意將古典音樂稱為“經典音樂”,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是無窮的。我享受音樂,更享受與觀眾一同走進音樂的“旅程”。

  記者:音樂是時光的藝術,需通過傳承延伸它的生命力。在“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音樂會上,您曾與國際小提琴少年組比賽第一名的幾位“00后”同臺合作,還參與發起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您最想帶給他們什么?

  呂思清:對年輕一代而言,比專業技巧更重要的,是藝術思想。我更希望引導他們去思考通過音樂表達什么。我們還需要搭建平臺,讓年輕人有更多展示機會。在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音樂中,一代代人烙下時代的印記,豐富著音樂精神的內涵。我們與音樂豐富著彼此的“樂章”,何其幸運,又何其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1日 20 版)

  舉報/反饋

上一篇:青島世正樂器(青島世正樂器有限公司)
下一篇:不想懂得簡譜(不想懂得鋼琴譜簡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