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首席樂器(粵劇樂器 )

董乐器 2022-05-20 12:43:36

川劇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以昆粵劇首席樂器、高、胡、彈、燈五種聲腔爲一體而構成的劇種。主要流行于四川和雲南、貴州省。

  秦腔是流行于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 、甯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爲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秦腔源于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曆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 );流行于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爲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于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叁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陝西及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爲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

  粵劇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美國、 加拿大、英國、東南亞等廣府華僑聚集地。如新加坡素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粵劇流行于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

粵劇、二人轉的起源、流行區域、特點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于東叁省,至今已有叁百多年的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會動蕩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

  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隨著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轉在發展中曾經形成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個流派。其中東路以吉林市爲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甯的黑山縣爲中心,講究板頭和演唱;南路以遼甯營口爲中心,表演歌舞並重;北路以黑龍江的北大荒爲中心,追求唱腔的優美動人,故此曆史上曾有二人轉"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民諺。後來各路表演取長補短,互相融合,表演的側重不再像以前那樣明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余、鎮赉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演出二人轉)。一九五五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二人轉的演出基本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曆史。自此,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加強了編導工作,開拓了二人轉的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剔除"紙級、庸俗、醜惡的表演";發展"健康、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逼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

  改革開放以後,"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並兼用武場鼓、鑼、钹。演員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又得到相應的改進。舞台演出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幻,烘托戲劇情境,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此間湧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後》、《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衆的喜愛,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紀,遼甯省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二人轉演員趙本山,立志要將二人轉這個在東北有廣泛群衆基礎的地方戲發揚光大,使其再現輝煌。二○○一年,由趙本山發起組辦的"趙本山杯"二人轉大獎賽,爲二人轉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趙本山也在本次大獎賽中收了五位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爲徒,他們分別是翟波、王小寶、王小力、張小飛、唐鑒君,他們都出演了趙本山自導自演的十八集農村題材輕喜劇《劉老根》。隨著這部電視劇的熱播,在全國掀起了"東北二人轉熱"。劇裏二人轉演員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國人民對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相信由這些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的努力創新、創作,會出現更多優秀的作品,將二人轉這種東北的藝術推向全國,使更多的人喜歡二人轉。 二人轉網站 /

上一篇:蘭澤樂器(高難問題:求與樹木有關的成語或詩句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