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樂器日本(黃河鋼琴協奏曲有哪些樂器 )

董乐器 2022-06-03 02:25:28

在星期五的早上,我們學習了紀念日這一單元的開卷有益,學習開卷有益中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名字叫做:冼星海和他的《風》黃河樂器日本。

1905年5月11日,廣東珠江上一條破漁船裏,一個嬰兒出世了。面對著茫茫的星空和遼闊的大海,母親給孩子取名“海星”。冼海星出生前喪生,靠母親給人家幫用養育他度過童年。

二十一歲時,他離開故鄉,只身來到北京,在藝術學校學習小提琴,後來迫退學,不管他在哪個學校,都被迫退學,他准備到發過留學,沒錢買船票,他就在巴黎學習音樂。他住的房子條件不好,在一天晚上,他又冷又餓的時候寫下了《風》。

我們要學習他那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門海邊一個疍民的船上降生了(注:疍民,是對在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及水上運輸,並以船爲家的水上居民的稱呼。)。據說他出生的時候,因爲他母親看到湖邊的大海,海面上是朗朗星空,所以就給他取名“星海”。一直到6歲,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門長大的。 幼年的冼星海也隨著母親在海上漂蕩,在祖父憂傷綿長的蕭聲中,在漁民喜憂參半的民謠中,冼星海一天天長大。 冼星海6歲就進了學堂。爲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親黃蘇英想方設法來到廣州,把13歲的冼星海送進了嶺南大學附中的義學。在這裏,母子兩人整整度過了6年。冼星海在學校努力學習,功課一直很好,而最令他著迷的是音樂課,這讓他從小在祖父的蕭聲和教堂唱詩班裏獲得的音樂感受有了發展的天地,他參加了義校的唱詩班和管弦樂隊。 進入嶺南大學附中本校後,爲了貼補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賣兩個鍾頭的書籍紙筆等物,和加入“嶺南銀行樂隊”這兩件工作,來維持學費和夥食費。他在樂隊裏擔任演奏直箫,後來成了附中管弦樂隊的指揮,被廣州人稱作“洋箫”的單簧管,他也吹得很有韻味,由此,他得到了一個雅號“南國箫手”,連有名的培正中學也請他去做音樂教員和樂隊指揮。延安幾年與《黃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叁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 錢韻玲和冼星海奮,表示要爲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裏,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曆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爲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爲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 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 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 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但那奔放,豪邁,铿锵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 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喚起我們作爲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寫出了華夏民族的心聲!最後的生活 1940年12月,冼星海來到蘇聯,這是他生活的最後五年。在此期間,他得以有較集中的精力對幾部大型作品進一步修飾並最終完成。1941年6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蘇德戰爭”。連年的兵火戰亂,顛沛流離,生活無著,再加上缺醫少藥,使本來體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于克裏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舉行了“冼星海追悼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爲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編輯本段冼星海死因 肺炎、肝腫、腹膜炎、心髒病。編輯本段《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衆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鬥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産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爲了民族解放,“爲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蕩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爲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勳,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爲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爲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叁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裏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爲冼星海題詞:“爲抗戰發出怒吼,爲大衆譜出心聲!”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爲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鬥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鬥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爲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叁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樸清新的民 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爲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鬥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叁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贊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鬥性的群衆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衛》等。他很善于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于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群衆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要采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鬥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群衆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于1939年3月的《生産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産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犷質樸,其中的《二月裏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爲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爲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響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複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群衆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曆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産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于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爲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群衆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黃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創作于1939年,它以黃河爲背景,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鬥爭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曆史,突出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勤勞樸實、酷愛自由、胸懷寬廣的崇高品德,憤怒地控訴了敵寇的入侵給黃河兩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最後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壯地奏出了中國人民在共産黨領導下,爲反抗日寇的侵略、爲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英勇戰鬥的時代最強音。整個作品自始至終都以扣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鼓舞人們爲真理和正義而戰鬥,對未來和勝利充滿著信心。《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爲求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鬥爭的優秀作品,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獨創性。 《黃河大合唱》演出後,轟動了整個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校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毛澤東觀看了冼星海親自指揮的演出,連聲稱贊。同年7月,周恩來也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並親筆給冼星海題詞:“爲抗戰發出怒吼 !爲大衆譜出呼聲!”郭沫若在《黃河大合唱》的序中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産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 《黃河大合唱》的問世,對抗日民族解放鬥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黃河大合唱》的介紹與欣賞 《黃河大合唱》有五個版本。一個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爲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叁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第二個版本是“蘇聯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第叁個版本是“上海樂團版本”,就是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爲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第四個版本是“中央樂團版本”是1975年嚴良堃等人根據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這個版本影響最大,傳播最廣。今天,大家能聽到的就是這個版本。第五個版本是鋼琴伴奏版本。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的,主要是爲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黃河大合唱》作爲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康塔塔”雖然不具有歌劇那麽完整的故事情節,但戲劇性還是存在的。《黃河大合唱》作爲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爲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著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這裏運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這一樂章分叁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擊的場面,音樂充滿戰鬥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據開始的主題旋律,拉寬了節奏、放慢了速度,表現船夫們穿過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種欣慰。這表明,中國人民盡管處在艱難抗戰之中,但已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第叁部分,音樂又回到了樂章開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強漸弱,由近到遠。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征著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樂章的《黃河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曲,表達了詩人對黃河——母親河的贊美。這一樂章由叁個樂段構成。開始樂隊奏出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的引子,這就是這一樂章的主題,顯示出了黃河的雄偉氣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內心熱情的贊美。這裏唱出了黃河的源遠流長和曲折婉轉,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幅員遼闊。第二段從“啊、黃河”開始,進入一個熱情澎湃的音樂段落,這裏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及其光榮的革命傳統。接著又來了一個“啊、黃河”。這是一個激情的甩腔,音樂上更加熱情昂揚。似乎在說,中華民族站起來了,我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誓與外敵鬥爭到底。此時音樂到達高潮。跟進來的第叁個“啊、黃河”使音樂進入第叁樂段,這時音樂變成4/4拍,氣息寬廣,像黃河一樣奔流而下。這個章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贊美,但又將黃河形象地比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這裏對黃河的贊美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贊美。 第叁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個配樂詩朗誦。原來是由叁旋伴奏,後來改爲有琵琶伴奏。這個樂章,冼星海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滿江紅》的音調素材, 講述了民族的災難,也歌頌民族的英雄。是詩人進一步對黃河、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同時也暗示著黃河或者說是中華民族將面臨一場劫難。但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在音樂會上很難聽到這一樂章了,因爲考慮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樂章是《黃水謠》,是女聲二部合唱。這是一首民謠體的叁段體歌曲,其曲調非常優美動人,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段展現出黃河兩岸人民安甯、平靜的生活,音樂十分流暢,也顯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緒急轉直下,“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殃……”。這一段表現日寇入侵中國,踐踏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第叁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但在情感上則變得壓抑和悲涼。這一樂章是全曲中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的矛盾就此展開。 第五樂章是《河邊對口曲》,是一個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采用了樂段反複的民間音樂結構形式,音樂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調,采用鑼鼓伴奏的方法。整個樂章是兩個流亡者的對話。這裏作者借兩個流亡者的對話,講述了全國廣大流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引出合唱發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樂章《黃河怨》,是一首女聲獨唱。用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的哀怨。這一段是一個絕望的婦女的內心獨白。這個婦女的丈夫流離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兒子也被日本鬼子殺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給糟蹋了,最後不得不跳入黃河母親懷抱自殺而死。作者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構思,就是想通過一個婦女的死來激發全國人民的鬥志。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這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作爲一首獨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強,是檢驗女高音的“試金石”。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首。這裏采用了“卡農”的複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首先是二部輪唱、然後是叁部輪唱,並穿插了“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的氣氛,使人感覺到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和勢不可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個混聲合唱歌曲,它是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也像是一個回顧,用富于詩意和浪漫色彩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終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心。“黃河在怒吼”、“揚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戰的戰爭態勢。最後發出了“戰鬥的警號”,這一句被多次重複,整個音樂給人以巨大的號召力,無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戰!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沖突。這個矛盾沖突就在于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沖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爲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于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作品:黃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二月裏來、夜半歌聲、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等等。 論著 冼星海發表過20余篇音樂論文和編寫過一些音樂教材。他在去延安之前發表的《救亡音樂在抗戰中的任務》(1937)、《救亡歌詠運動和新音樂的前途》(1938)、《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等短文中,著重總結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經驗,論述了以聶耳爲代表的新興音樂的方向和發展前景。到延安後陸續發表了《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1940)、《現階段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幾個問題》(1940)等論文,並在1940年1月舉行的陝甘甯邊區文化協會代表大會上作了《邊區的音樂運動》的報告。他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就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曆史經驗、中國新音樂的大衆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國民歌的特點和民歌研究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他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指導中國新音樂的建設。他認爲不論是音樂的民族形式問題,還是大衆化問題,都應以發展中國的工農音樂爲基本出發點。他通過實際調查采錄和研究,初步歸納了中國民歌具有現實性、形象化、地方性等特點,並認爲在音樂創作中吸取民間音樂的因素,能夠更真實更生動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大衆的語言,創造出更豐富的最具有民族性、同時也是最具有國際性的音樂作品。他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爲指導思想,對“五四”前後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曆史和分期,以及有代表性的音樂家、音樂作品的曆史作用等,作了簡要述評,並論述了新音樂的本質特征和形式特點,指出中國新音樂必須朝著“他的內容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的,他的形式應該是民族的”方向發展。他的這些理論著述,對中國革命音樂理論的建設起過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專業做樂器(現在中專畢業,幹什麽工作好?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