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樂器(自然樂器制作)

小乐 2021-10-20 17:12:21

  寒鷹樂器展周六開幕

  9月28日至10月20日,音樂人寒鷹將帶著自己制作的十三件樂器來到金橋國際廣場,用這場手工樂器展覽拉開金橋國際“樂未央”國樂文化活動的序幕。這些樂器有些改良自少數民族樂器,有些是他自創而得。展覽之前,早報記者專訪了這位熱愛手作樂器的音樂人。

  用音樂重現自然

  出生于云南的寒鷹(王集云)少時學習大提琴,隨后組貝司樂隊,年近三十開始為民族樂器著迷,遂走訪各地尋樂器聽不同的聲音,至今已經十年。

  2007年,他的專輯《門》出版。這是一張因為循環往復而顯得極為漫長的專輯。沒有歌詞,只有偶然的吟唱,音色簡單沉靜,幾乎催人入眠。寒鷹對自己音樂的理解是:“雖然我的音樂都是循環,但是每一處的細節都不一樣。大自然就是不斷循環的,我希望自己的音樂也能像自然一樣讓人安靜思考。”

  寒鷹和德國世界音樂大師斯蒂芬·米庫斯一樣,如苦行僧般行萬里路,然后把各地采擷來的聲音變成音樂。不同的是米庫斯的音樂世界更像一個音樂博物館,體量豐富至今不輟,寒鷹卻自言“目前制作了三十幾件樂器,尋訪及自制樂器的腳步開始放緩,因為發現最常用的就是那么幾件樂器而已。”他說自己現在會對蘇爾等幾種樂器繼續鉆研,以求想象中最完美的音樂,這個過程永無止境。

  做一件樂器最長要數年

  最初的時候寒鷹想自己做音樂,但是想象中的音樂難以實現,于是尋訪各地,在每一處呆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和當地人聊天,學樂器的演奏方法;然后回來找材料,構思樂器,探索音色,花費在一件樂器上的時間最高可達數年。他說:“大部分我需要的材料都在山里,如果找不到,我會自己種植。做出來的樂器并不和給我靈感的原始樂器一模一樣,演繹的音樂也不同。雖然有當地原生音樂的風骨在,但是最終還是為我所用,不會完全一樣,不然我就變成當地音樂的傳承人而非原創作者了。”

  現在的寒鷹常住大理,從工作室到山里是大約45分鐘的騎車距離。他會花很多時間呆在山里。問他:“斯蒂芬·米庫斯有宗教信仰,很多音樂都獻給了神,你呢?”他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只是崇尚自然,希望音樂能喚回每個人都有的美好心靈。“上山砍材料的時候我會帶個垃圾袋,把看到的垃圾都帶下山扔掉。”

  對于自然的熱愛沒有讓寒鷹像臺灣的很多音樂人一樣投身環保行動或者社運,卻讓他用質樸的方式默默守護山林,或者用音樂表達熱愛,比如“正在制作中的新專輯《生長》中有一首關于自然的歌叫《冬無雪夏無雨》”。

  在國內,如寒鷹一樣手作各地民族樂器的人并不多。偶爾會有人收藏他的作品,更多的則是幫朋友定做。他說:“做一件樂器要耗費很長時間,所以做樂器并不賺錢。”當然,獨立音樂人也要掙錢吃飯,寒鷹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演出和CD版稅,雖然清苦,但是“心里很平靜”。

  在金橋國際的這次“樂未央”國樂活動中,尚有土洋結合醉生夢死的“戲班”樂隊、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青年作曲家王之一創作的《樂未央》國樂八重奏等五場演出。

  作者:錢戀水

  

上一篇:我是XX生(我是xx生配音)
下一篇:學什么樂器最好(女孩到底學什么樂器最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