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史最擅長的樂器(中國古代著名的樂器名字?

董乐器 2022-05-14 22:34:55

金[鍾]:八音之一。金屬制的打擊樂器。曆史久遠,陝西長安縣客省莊龍山文化遺址曾出土有陶鍾,是新石器晚期的遺物蕭史最擅長的樂器;商代以來的鍾爲銅制,多是大、小叁枚組合起來的編鍾,成爲依一定音列組成的旋律樂器。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日漸增多,以九枚一組的居多。秦代以後,沿用于曆代宮廷雅樂中的鍾多爲呈圓形,每鍾發一音。近年在西南地區多次出土的戰國至兩漢時期具有少數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編鍾,如雲南楚雄萬家壩古墓出土的編鍾,外形似鈴,斷面作桃核形,頂端作雙角狀;廣西等地也出土有編鍾,反映了西南各地與中原地區在音樂文化上的密切聯系。

石[磬]:八音之一。玉、石等材料制成的打擊樂器。甲骨文中磬字,形同曲尺,懸挂在架上。左半像懸石,右半像用手執捶敲擊。《尚書。益稷》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石”即指磬。考古發現有約爲夏代的東下馮遺址石磬,系打制而成,表明磬可能起源于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最早用于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于曆代上層統治者配合祭祀、宴享等禮義活動的雅樂中,成爲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禮器”。

土[埙]:八音之一。用土燒制的吹奏樂器。戰國時期趙國史書《世本》載:“埙,暴辛公所造。”《拾遺記》載:“疱羲灼土爲埙。”這類傳說雖不可信,但也說明埙的曆史很久遠。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有一個吹孔的陶埙,距今約七千余年,是目前最早的實物。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山西萬泉荊村遺址、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河南鄭州銘攻路、二裏崗商代遺址、輝縣琉璃閣區殷墓都有陶制埙的發現。

木[柷敔/音zhuyu住羽] :八音之一。指木制的打擊樂器。柷,形同木升,上寬下窄,用木棒撞擊其內壁發聲,以示樂曲的起始,古代雅樂開始時擊之;敔,狀如伏虎,背面刻有鋸齒,演奏時用一支一端破成細條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鋸齒,以示樂曲的終結,古代雅樂結束時擊奏。

絲[琴瑟]:八音之一。用梧桐木等木質材料制成的彈撥樂器。《詩經》中已有琴瑟的記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古作五弦,周初增爲七弦。古代琴的別稱有“綠绮”、“絲桐”等;琴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是常用樂器。在我國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孔子、司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彈琴著稱。幾千年來,琴的演奏綿延不絕。曆代琴師對琴曲的流傳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瑟,多爲25弦,也有14弦、23弦的。每根弦下施柱,用以調節有效弦長。據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25弦瑟,可知它是按五聲音階調弦。瑟的出現年代更早。目前出土的瑟是春秋晚期制品。唐宋以來文獻所載和明清宮廷所用的瑟,與周、漢時期出土實物已有較大差異。古代宴享禮儀活動中,多用瑟伴奏歌唱。

竹[箫管]:八音之一。竹制的吹奏簧管樂器。單管、豎吹。古代箫多爲竹制,也有玉制、瓷制的。用于獨奏、琴笛合奏或演奏傳統竹樂曲。如龠[音yue月]、形狀像笛子,短管,有叁孔、六孔、七孔之分、箫,最初用一組長短不等的細竹管按音律編排而成,如鳥翼狀,叫“排箫”,後來只用一根竹管制成,豎吹得叫“洞箫”。

匏[笙芋]:八音之一。竹制的吹奏簧管樂器。甲骨文中有“和”字,即是小笙,說明其起源之久遠。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14根,竹制簧片。笙管分兩排插在匏[葫蘆]制的笙鬥上。笙在春秋戰國和秦、漢之際是重要的吹奏樂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有19簧、17簧、13簧數種。唐代改爲木制。明清時期,廣泛應用于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說唱伴奏中。芋,在戰國至漢代廣泛流行,至宋代失傳。出土的漢代百戲陶俑、石刻畫像中多有吹竽的圖像。芋的形狀似笙而比笙大。36管,後減至23管。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芋通高78厘米,芋鬥、芋嘴爲木制,芋管22根,竹制。分前後兩排,每排11管,呈雙弧形排列,插在橢圓形芋鬥上。

革[鼓]:八音之一。指皮革制成的鼓類打擊樂器。《詩經。關雉》中記載:“窈窕淑女,鍾革樂之。”《呂氏春秋。侈樂》載:“爲木革之聲若雷,爲金石之聲責若霆。”其中的革、木革,都是形容鼓的音樂效果。

一、古琴 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叁千多年前已盛行。琴面裝有七根弦,由粗而細,自外向內按五聲音階排列。琴面還嵌有十叁個琴徽,以標識弦上音位而用。演奏裏右手撥弦有散、泛、按叁種音色變化。散聲以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泛音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按聲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音高並能奏出滑音、顫音或其他裝飾音。此外還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有關古琴的文獻記載及傳譜浩如煙海,是我國古代音樂的珍品。 二、埙 古代吹奏樂器,形似梨,用陶土燒制而成。最早出現于約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叁音孔,至殷商時期的五音孔陶埙已能吹奏七聲音階和部分半音,發音古樸醇厚而悲壯。 叁、筚篥 亦稱“蘆管”“茄管”。已有二千年左右的曆史,起源于西域,後傳入中原。南北朝時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及雙筚篥等多種形式。隋唐至宋元時盛行全國。宋代教坊十叁部中有筚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在詩行中常有細致的描述。 四、古琵琶 琵和琶是古代兩種不同演奏手法的稱謂,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所以遠在秦漢時期,對類似這種演奏手法的樂器一般地把它們概稱琵琶。以後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逐步定形爲一種半梨音箱,曲項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國彈撥樂器中最富有表現力的樂器,既能表現氣勢磅礴的古戰場氣勢,也能表現花前月下纏綿的思念之情。 五、古筝 春秋戰國時代流行于秦地,故史稱秦筝。漢晉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後增爲十叁弦。明清以來逐漸增至十五或十六弦。按五聲音階定弦。傳統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叁指彈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無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顫、揉、推”等變化音。 六、箜篌 古代彈撥樂器,盛行于漢唐時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叁種形制。明代以後漸少使用。現改革的箜篌有叁十七根弦,擅長演奏劃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現力極爲豐富。 七、洞箫 單管豎吹,漢代開始盛行。古代箫多爲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的。上端利用竹節封口,在封口處開半橢圓形吹孔,音量較小,音色娓婉清雅,以夜闌更深之際樂聲幽美悅耳著稱。 八、編鋩 又稱鋩鑼,是古老而極富有特色的民族定音打擊樂器,由響銅鑄成,鑼臍爲乳突狀結構,鑼面呈拱型。編鋩由叁十二面鋩組成,音色渾厚洪亮,富有魅力。 九、篞 古代音區較低的笛類樂器。我國最早的辭書《爾雅·釋樂第七》記載:“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音色低沉,悲切動人。

上一篇:土豆網樂器(用一句話表達讀朝花惜拾的感受?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