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吹奏樂器(粵劇樂器有哪些 )

董乐器 2022-04-01 01:30:58

高胡粵劇吹奏樂器,是一種樂器,是“高音二胡”的簡稱,其形、構造、演奏弓法與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號等,均與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鳴箱)比二胡略小,常用兩腿夾著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中文名

高胡

外文名

Gaohu

類別

高音拉弦樂器

別稱

粵胡

發明人物

呂文成

快速

導航

形狀構造樂器特點定弦和音域演奏技巧

樂器介紹

高胡是高音拉弦樂器,樂隊中,高胡按實際音高記譜,定弦比二胡高純五度或純四度,即定弦爲a(1)、e(2)或g(1)、d(2)。常用音域爲a1(g1)至b3(a3)音,b3(a3)以上的音,發音緊張、尖銳,不宜多用。在常用音域範圍,其音色明朗、清澈,適宜演奏優美、抒情以及秀麗、活潑的曲調,並經常與二胡構成八度奏。

樂器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統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産生,和中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同廣東地區的粵劇有密切聯系,曾作爲粵劇伴奏的主奏樂器,因此,高胡也常被稱爲“粵胡”。

"廣東音樂"是流行在中國廣東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它起源于當地的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廣東音樂中並沒有高胡這種樂器,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傳統二胡的絲弦改爲鋼絲弦,提高了定弦,並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這種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們稱作高胡,並且很快成爲"廣東音樂"中的靈魂樂器。

外弦定F,內弦定降B,1音正好是降E演奏技巧:1、高胡的主要演奏技巧右手弓法多奏分弓,快速弓法用得較多,奏強拍時,多用推弓。左手指法主要有各種滑音和旋律中自由的墊指加花,廣東音樂傳統奏法,左手不用猱弦,而用壓按弦和空弦震音。2、在演奏高胡時,演奏者兩腿加緊琴筒,用以控制音量及減少噪音。高胡的音色清脆、嘹亮,原是用來伴奏廣東戲劇和演奏廣東小曲的,也用于合奏、獨奏。在現代大型民樂隊中,高胡多作爲高音樂器。3、演奏時,一般多用雙膝夾持琴筒,以利于消除雜音。如果在琴碼下方安裝竹質音罩,罩內放置厚呢料類的“控制墊”,再在後口下方約叁分之一處加裝一軟質木塊,也能獲得良好的音質。高胡擅長演奏抒情、活潑、華麗的曲調。是演奏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和伴奏粵劇、潮劇的主要樂器。在民族樂隊中屬高音拉弦樂器,尤宜于演奏裝飾性的華彩樂段。近代創作的獨奏曲有《雙聲恨》 、《雨打芭蕉》、《鳥投林》、 《平湖秋月》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的獨奏曲有《珠江之戀》、《夕願》、《故鄉情景》、《春到田間》等。樂音體系中的各音級,其高度都有一定的標准。音的標准高度,曆代不盡相同。國際通用的標准高度(第一國際高度)是每秒鍾振動440次的a音,即以小字一組的a爲“標准音”。標准音A在曆代的音高文藝複興(High Renaissance):460Hz巴洛克時期(Baroque):415Hz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430Hz亥姆霍茲(Helmholtz):431Hz愛樂樂團(Old Philharmonic):452Hz新愛樂樂團(New Philharmonic):439Hz音樂會音高/第一國際音高(Concert):440Hz國際上有了統一的音高標准,它方便了音樂理論研究、樂器制作和文化交流。每秒振動約261次的c音在樂音體系中叫中央c,它位于基本音級首位。

請問,粵劇和京劇有什麽區別嗎?

第1:唱腔不同。京劇分老生,彩旦,青衣,老旦,小生,醜角,花臉唱段。老生講究唱腔高亮,還有一些我就5講拉。粵劇將唱腔分爲叁種:平喉,子喉,大喉。衣叁種唱腔均與京劇的唱腔不同。平喉既唱腔相當于小生與老生,京劇小生系以假聲唱,而平喉唱就比較洪亮,富有磁性。名家有(京劇小生):葉盛蘭,葉少蘭等(老生)譚元壽,周信芳,譚鑫培,馬連良,馬長禮等(粵劇)羅家寶,馬司曾,薛覺先等 除左以上唱腔,旦角唱腔也不同。粵劇子喉唱腔高亢,尖銳。名家就有紅線女,郭鳳女等等,而京劇旦角唱腔分成左不同既流派,最出名既分別有“梅程荀尚”四大派。也就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和尚小雲。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就是張君秋的“張派”,擅演小姑娘和丫鬟之類的角色。 第2:服飾的區別。粵劇講究華麗服飾,化裝比較濃。京劇既服飾比較素雅,化裝比粵劇稍微淡。 第3:曲子的差異。京劇的樂隊是將京胡視爲主奏樂器,粵劇則將高胡視爲主奏樂器。

一個南方,一個北方

中國的戲曲分哪幾個戲種?

北京2006年6月10日電(記者周玮)“摸清我們的家底”,是專家學者談起文化遺産保護時經常提到的話題。記者從10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開幕的中國戲曲劇種保護展上獲悉,我國現存戲曲劇種267種,而其中一半僅有業余演出,60多個現有劇種沒有音像資料保存。

據介紹,上個世紀50年代的調查表明,全國共有戲曲劇種368個,而到1982年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時的調查資料統計,全國共有317個戲曲劇種。由戲曲劇種的大幅“縮水”,我們看到戲曲藝術傳承所面臨的困難,感到戲曲劇種的保護任重道遠。

常見戲曲劇種

1、昆曲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圖332、圖333、圖334、圖335)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爲“弋陽腔”或“弋腔”,因爲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衆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圖336、圖337)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于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爲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圖338、圖339、圖340)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于20世紀叁、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圖341、圖342、圖343)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爲媒》、《楊叁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産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圖344、圖345)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于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圖346、圖347)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圖348、圖349)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爲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于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挂畫》、《殺狗》、《殺驿》等。(圖350、圖351)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叁關排宴》、《東門會》等。(圖352)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圖353)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于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遊龜山》、《叁滴血》等。(圖354)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爲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圖355、356)

13、吉劇

吉劇,流行于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圖357)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于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圖358、圖359)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爲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挂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圖360、圖361)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爲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爲板腔體爲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吊孝》等。(圖362)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叁兩》、《花亭會》等。(圖363)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曆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圖364)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爲“呂劇”。呂劇表演富于生活氣息,通俗質樸,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圖365、圖366)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于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叁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圖367)

21、滬劇

滬劇,流行于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爲滬劇。劇目多爲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蕩火種》等。(圖368)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于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于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爲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叁毛學生意》、《一二叁齊步走》等。(圖369)

23、越劇

越劇,流行于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于浙江嵊縣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爲主,後變爲以女演員爲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爲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昆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範(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衆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圖370、圖371)

24、婺劇

婺劇,流行于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昆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圖372)

25、紹劇

紹劇,流行于浙江紹興、甯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明末。以“叁五七”、“二凡”爲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犷、樸實。劇目有《叁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圖373)

26、徽劇

徽劇,流行于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爲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爲乾隆慶壽,後演變爲京劇。劇目多爲曆史題材,如取材于《叁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圖374)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爲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驸馬》等。(圖375、圖376)

28、閩劇

閩劇,流行于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于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圖377、圖378)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遊一帶。音樂爲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圖379)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曆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圖380)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于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于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醜角爲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叁級》、《金魁星》等。(圖381)

32、贛劇

贛劇,流行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昆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窦娥冤》、《荊钗記》、《珍珠記》、《還魂記》等。(圖382、圖383)

33、采茶戲

采茶戲,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采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采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圖384)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爲止已有近叁百年曆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爲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圖385)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長沙、湘潭一帶,源出于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昆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爲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圖386)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于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爲主,兼唱昆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圖387)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嶽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樸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醜爲主,長于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圖388、圖389)

38、粵劇

粵劇,流行于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于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昆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爲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圖390)

39、潮劇

潮劇,流行于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昆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于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叁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圖391)

40、桂劇

桂劇,流行于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爲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镯》、《櫃中緣》等。(圖392)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采茶”,流行于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曆史,1955年定名爲“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于生活氣息。最爲著名的劇目是《劉叁姐》。(圖393)

42、壯劇

壯劇,流行于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爲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于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于“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圖394)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諧幽默,富于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圖395、圖396)

44、黔劇

黔劇,流行于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爲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圖397、圖398)

45、滇劇

滇劇,流行于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叁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爲主。劇目有《牛臯扯旨》、《闖宮》等。(圖399、圖400)

46、傣劇

傣劇,流行于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于清中葉,源于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爲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圖401)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爲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叁部分,第一部分爲開場,名爲“頓”;第二部分爲戲,稱爲“雄”;第叁部分爲結束時的祝福,稱爲“紮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爲有名。(圖402、圖403)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由于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爲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爲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于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全國現有戲曲約360多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叁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甯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芗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余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昆腔、隴劇、茂腔、紹劇、瓯劇、侗戲、宜黃戲、采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彜劇……

上一篇:上海音樂樂器(會唱歌.但樂器只會架子鼓.能不能考上海音樂學院?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