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傳統樂器演員(京劇最早是何時開始在中國出現的?

董乐器 2022-06-20 00:15:32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唱吹腔父親是傳統樂器演員、高撥子、二黃爲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爲首的第一個徽班(叁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叁慶。”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叁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叁慶徽',是爲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爲叁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八年(1803),遲于叁慶十叁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爲“四大徽班進京”。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叁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采衆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衆多的昆腔劇目(還排演了昆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台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藝術特色,是它能夠在爭衡中取勝的主要原因。在聲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聯絡五方之音,合爲一致”(《日下看花記》);在劇目方面,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樸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因此適合廣大觀衆的欣賞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據《夢華瑣簿》載,四大徽班“各擅勝場”。叁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勝(善演武戲),春台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爲號召)。在藝術和經營上備有側重點,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至道光後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據優勢。《夢華瑣簿》說:“今樂部皖人最多,吳人亞之,蜀人絕無知名者矣。”又說:“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叁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爲主。”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這一嬗變的完成,主要標志爲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爲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系,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最早隨同徽班進京的漢調演員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陽人(一說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約于嘉慶年間加入春台徽班進京演唱,演正生,擅紅生戲,聲望極隆(見《夢華瑣簿》及李登齊《常談叢錄》)。被視爲著名漢調演員余叁勝的先驅(當時曲藝唱詞有“亞賽當年米應先”之句)。道光年間(1821-1849),漢調演員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漸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貴、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鴻爪集》(約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說:“京師尚楚調。樂工中如王洪貴、李六善爲新聲稱于時。”楚調即漢調,也就是西皮調。可見當時北京已流行西皮調,王洪貴、李六“善爲新聲”,又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開始不同的劇目,根據不同的來源,分別唱西皮或二黃;後來,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後轉西皮,並能相互協調,渾然一體。《羅成叫關》(源出徽調《淤泥河》)就是一個例子。聲韻方面,形成“中州韻、湖廣音”的格律,字聲間雜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兩種四聲調值,分別尖團字音,按照“十叁轍”押韻。二黃的伴奏樂器,幾經反複,終于在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廢笛,而與西皮統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時仍按徽班傳統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湧現,徽班中皮黃並奏習以爲常。據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叁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台班余叁勝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嗣後京劇舞台常見的傳統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嬗變到此已基本完成(雖然當時還不稱京劇)。另一種說法,認爲譚鑫培成名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京劇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時皮黃戲從音樂、表演,到唱念的字音、聲韻,才具備了嚴格的規範;而在此以前,即程長庚時代,仍屬徽調範疇。 所以又2種說法:1光緒25年;2 譚鑫培成名後

越劇演員中爲什麽沒有男演員?

越劇其實是有男演員的!但是不多!許多年前,是由男子越劇慢慢演變爲女子主導的現今的越劇的!是從1928年女班的越劇演員的崛起帶動了整個越劇界,那時候女子越劇相當的興旺,後在上海得到了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後來慢慢的越劇女性越來越多,男子反而越來越少!還有個原因是可能和越劇的曲風有關系,越劇以抒情,柔美的曲風,聲腔的婉麗的曲調爲主,女性唱起來比較符合現今的越劇風格,男性達不到現今女性越劇的風格體現,慢慢地就被歲月所覆蓋,而且現在的男性認爲越劇比較“娘”,所以,越劇舞台上的男性很少!

越劇在小歌班時期演員都是男演員,而且唱紅了上海灘,後來有人建立了女班,隨著姚水娟創立適于女子唱的四宮調,而且女子表演比男子演的細膩,委婉,更適合于越劇,于是男班很快就被女班取代了。不過現在越劇男演員也有,比較少,如趙志剛就是最有名的,還有許傑,華渭強,徐標新,齊春雷等等。

上一篇:遠州樂器(遠洲樂器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