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霖生樂器(古代中原漢人發明過哪些樂器?

董乐器 2022-06-25 09:58:37

漢族古代音樂的最初,樂和舞是密不可分的,“樂”時必有“舞”,“舞”時必奏樂竹霖生樂器;在遠古時期的祭祀儀式中,巫者所跳的娛神舞,往往就有音樂伴奏,這可能就是中國音樂的最早起源。據史書記載,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和夏、商、周叁代都有自己的樂舞。周代將這六代的樂舞合爲六部,稱爲“六樂”,也可以稱“六舞”,這說明,在周代文化中,樂和舞是可以舉一而及其二的。當時的樂舞統歸大司樂掌管,大司樂還負責以樂舞來教育貴族子弟。《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特別是其中的《韶》樂,在孔子時代仍然備受推崇。《論語·八佾》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述而》也說:“子在齊聞《韶》,叁月不知肉味。曰:不知爲樂之至于斯也。”漢族青年身穿漢服演奏樂器孔子十分重視音樂的社會功用,他把樂看成個人道德修養得以完成的一個重要階段。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孔子也是音樂家,善于論述音樂的隨筆很多。他曾正式習琴,在悲傷與歡樂時撫琴以慰,並傳授弟子。據說他有叁千弟子,其中通六藝者達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稱爲"詩、書、禮、樂"。也就是說,在他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于同等地位,力圖以音樂來品德。孔子非常愛好古琴,並能自行作曲,關于音樂的評論也見于論語中。他認爲韶樂那樣的音樂,盡美亦盡善,但武王的音樂,雖盡美而不盡善,笙這恐怕是指後者非常偏重技巧而沒有內容,這是值得注意的(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在《詩經》時代,隨著民間詩歌的興起,樂、舞又和詩歌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詩、樂、舞叁位一體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其後的音樂發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如戰國時期的楚辭、漢代的百戲和樂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宋代的詞曲等,都和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秦統一六國後,秦地本土音樂和東方六國音樂出現了大的融合,胡地音樂也開始對秦樂産生了一定影響。自漢代起,西域音樂逐漸傳入中國,如橫吹、羌笛、琵琶、羯鼓等,本來都是西域的樂器,這時已經與來自北方胡地的笳、角以及中原本有的樂器共同組成了漢代的鼓吹樂,這種樂器的組合反映了各民族間音樂文化的融合。魏晉至唐代,南北方少數民族音樂進一步與漢族音樂相交融,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與南方的吳歌、西曲相結合,形成了新的音樂形態“清商曲”,産生了《春江花月夜》等著名的傳統民族樂曲。佛教音樂也在此時傳入中國,出現了“改梵爲秦”的中國佛教音樂。中國音樂對各民族音樂的兼收並蓄,充分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多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力和適應性。磬中國對樂理的認識也很早。周代就已經創立了五音階體系和七音階體系,稱“五音”(或“五聲”)和“七音”。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大致相當于現代簡譜上的1、2、3、5、6;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礎上增加了變徵、變宮,大致相當于現代簡譜上的4、7。古人還把五音和五行相配合,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土、金、木、火、水。這說明,當時的音樂觀念也深受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的影響。望采納 3Q~~

上一篇:牙膏盒自制發聲樂器(自制發聲小樂器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