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鐃鈸(樂器鐃鈸圖片)

小乐 2021-10-18 09:12:16

  

  金鐃山游記

  吳斌

  

  總以為歲月的磨礪,已經讓自己明白了“放下”的道理,可事到臨頭又往往是那般的“舍不得”。因事到三明,事情辦完時正好是周末,覺得既然是自己開車出來,不順道玩一玩太對不起自己了。明擺著還是“玩心”放不下。求助于“度娘”,發現了三明境內的金鐃山,過去怎么都沒聽說過,還說是閩江的源頭,有著福建最古老的巖石,以及閩越王無諸遺失的金鐃,等等名頭,因此就決定去那兒吧。于是獨自駕著愛車,一路呼嘯著,直達金鐃山,并入住在了山腳農家民宿內。望著天邊秋高氣爽的朵朵白云,心情好得像是要飛了起來,隨口胡謅道:

  

  朝方忙碌衙門間,暮已投宿金鐃山。

  漫天玩心關不住,神思已過白云端。

  

  農家民宿剛開張不久,干凈、親切、實惠,太適合自己了。一覺睡到自然醒,剛好六點多,抓緊洗漱,目的就是為了趕上景區第一班上山的觀光車(非景區的車是不允許開上山的),這樣就可以多一點在山上“貪玩”的時間了。

  

  順利乘上第一趟車,車上導游熱情地“背”著導游詞,有時也不免添油加醋一番。如說到金鐃山頂峰白石頂,海拔1858米,是福建省的最高峰,心下想著武夷山脈的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那得將其削去三百多米才成啊。說到金鐃時,導游只介紹了金鐃是古人用來鳴金收兵的,事實上,金鐃更多為人所知的是用來做樂器的。有點要搶導游“風頭”的沖動,終究還是瞇嘴一笑,沒有吭聲,大家來玩就圖個開心,又不是來上地理、歷史課的。

  

  金鐃山的傳說故事,大部分與閩越王無諸有關。說的是閩越王無諸喜歡到當時還稱為太弋山的金鐃山打獵,有一回不小心將一面金鐃遺失在了山頂,在夕陽斜照的傍晚,以及明月當空的深夜,這面金鐃都會在山頂閃閃發光,而當人們追上山頂時,這面金鐃卻又不見了,由此,才將太弋山改名為金鐃山的。

  

  

  事實上,鐃最初確實是軍中傳播號令之器,因其發聲悅耳,很快就演化成了樂器,發展到今天,就是發出“鏘鏘”之聲的民族樂器鐃鈸。而金鐃山頂的形狀,酷似一面端置山頂的鐃鈸,在夕陽斜照山頂,或是明月當空之夜,山頂很亮,山的低處由于高低起伏不平,則比較暗,這樣就襯托出了山頂“鐃” 的形狀與光亮了。

  

  

  心想古時的百姓應該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稱此山為金鐃山的吧。其后才是文人們根據閩越王曾經到此打獵的傳說,編出閩越王遺失金鐃在山中的傳說。

  

  閩越王無諸,那可是大有來頭的。歷史上使用美人計,送出大美女西施給吳王夫差,自己臥薪嘗膽,最終吞并吳國的越王勾踐,就是無諸的直系祖先。到了無諸的時代,祖先的越國早已被楚國所吞并,越國的殘部,退入了八閩山地,與八閩的原住民,百越族混合成了閩越族。

  

  閩越族自稱閩越國,傳位到無諸時,已是國力相當不錯的自立小王國了。可是到此時,秦始皇也統一了中國,出兵“南征百越”。無諸迫于大勢,只好委曲求全,承認由自封的閩越王,降為秦王朝的地方長官,也就是“郡長”。后來陳勝、吳廣帶頭倒秦,無諸立即起來響應。在滅秦與楚、漢相爭中,無諸助劉邦取得了天下,因而被漢高祖劉邦正式封為了閩越王。因此說,無諸可是八閩文明的首位開創英雄。

  

  可惜的是,無諸的子孫們都不夠爭氣。于內,是窩里斗不斷。于外,是反漢、降漢數度反復。到公元前110年,閩越國被漢武帝劉徹派兵所滅。漢武帝以“閩越悍,數反復,終為后世患”為由,將閩越國城池盡皆焚毀,將閩越族人全部遷往江淮地區安置,使繁榮一時的八閩成為了空虛之地。

  

  

  無獨有偶,在金鐃山上見到一帝王磨刀石,傳說是只要在這塊磨刀石上磨刀三下,即能成就帝王之業。無諸到此,取下佩刀,朝石上磨去,只磨得兩下,刀柄即刻全斷。無諸氣得揮起大斧,將帝王磨刀石一劈兩半。這一劈,劈出了登頂途中的一個趣味小景點,也劈斷了他們家的帝王龍脈。編這個景點小故事的人,顯然是對閩越國的歷史深有了解的。望著此景,不禁唏噓感嘆:

  

  閩王金鐃閃金光,端罩峰頂鎮群山。

  蛇欲吞象強磨刀,終招武帝遷平川。

  

  在登頂的途中,尚能見一稍有古色的小景觀“龍王巖”。傳說是閩越王無諸,在此休閑打獵時,檢閱“狩獵部隊”的地方,故而也稱為“越王臺”。后人在此建了個小廟,據當地人士的考證,說是光緒年間的造物,現在也只剩殘垣斷壁,供游人指指點點了。

  

  

  倒是石門上的對聯“虎為聽經常拜佛,龍來歸缽恰朝王”透出了幾分帝王的霸氣。景區的景點介紹牌上,設有二維碼掃描的景點語音介紹,做得挺貼心的,可是播音員卻將這幅對聯讀成了“虎為聽,經常拜佛;龍來歸,缽恰朝王。”著實讓人哭笑不得。作者的本意是“虎為聽經,常拜佛;龍來歸缽,恰朝王。”意思就是說,山中的老虎為了聽佛經,經常來這里拜佛;連龍都化身為小小龍,盤在此處佛龕前的缽內,來朝見閩越王無諸。

  

  “龍王巖”那自然殘破的狀貌,倒是有點“古色”之味,故而“打油”道:

  聽聞無諸來休閑,龍王守候在巖前。

  盛況云煙散何處?殘垣空留任人言。

  

  或許是自己與金鐃山的機緣還不夠吧,整個登頂的過程,都是在云霧中穿行,飄飄欲仙之感很足,一覽眾山小之慨全無。站在海拔1858米的白石頂上,見到的只是濃霧深鎖的一片白茫。

  

  偶一抬頭向天空望去,較為密集的朵朵白云,在近午強烈的陽光照耀下,純凈潔白,熠熠生輝。在這個高度,污染的空氣層,已經基本被踩在了腳底之下。所以,在此處有非常通透的向上視野。那天的湛藍,云的純粹,美得讓人窒息。此行原本是奔著“一覽眾山小”而來,失望之余,不曾想卻能飽覽如此大美之景,感慨世事的柳暗花明,真是無處不在。興之所至,又來了幾句:

  

  天高云不淡,日照益燦爛。

  腳下濃霧鎖,回首向天看。

  

  在“度娘”上看介紹,知道頂峰的邊上有一神奇的“仙人池”,寸許深淺的池水可以常年不干。導游詞有這樣的說法:仙人池不看十年遺憾,看了遺憾十年。如此地點,依我這好奇的性格,自然是要一探究竟的。

  

  在前往“仙人池”的途中,還可見到山頂典型的花崗巖石蛋地貌。按導游在車上的說法,這可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巖石,號稱“華夏古陸”,有著20多億年的高齡。事實上,在山頂所見的巖石是沒有這么古老的,可福建省最古老的巖石標本,還確實是在距金鐃山頂,直線距離不到30公里的建寧縣伊家鄉天井坪村發現的。據同位素半衰期測定,這天井坪村的巖石,形成的年代大約為26億年前的晚太古時代。真是遙遠得令人不可思議,人類的五千年文明史,以及幾十萬年的進化史,在26億年的尺度上,實在是渺小得不值一提,更何況人一生的區區幾十年。

  

  那么我們看到的,在這峰頂的花崗巖石蛋是怎么形成的呢?顯然這不是河流沖刷的,好奇之下,一番網上探究。原來這山頂的石頭,白天在陽光的暴曬下,石頭的整體溫度升高,到了夜晚,石頭表面的溫度迅速下降,而石頭內部的溫度,沒有表面上下降得那么快,這就造成了表面的冷縮,要比內部的更加強烈。這樣就在巖石的表面上,產生了微小的裂痕。露水、雨水順著這些裂痕滲透了進去。到了冬天,水結成了冰,由于水結成冰的過程,體積是會膨脹許多的,因此裂痕將進一步被脹大。在天長地久的這種作用下,巖石的表面就被一層層地剝了下來。而表面的應力,也就是所謂的表面張力,以球形為最大。所以,裸露在山頂的花崗巖,漸漸的都變成了蛋形的巖石。

  

  就是白石頂上那大大的巖石,從遠處看,也是半圓形的,有如鐃鈸凸起的圓頂一般,形成的原理也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巖石在變化著,山也在變化著,陸地也在變化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只是生命的形式不同罷了。作為生命的個體,我們是多么的渴望,被尊重與被呵護啊。那么由此及彼,我們就能體會與感悟到,該怎樣面對大自然了。金鐃山有如一位慈祥的老者,就這么靜靜地守望著,期待著人類的感悟。有感于此,又涂鴉到:

  

  金鐃為頂鈕為峰,華夏古陸石不同。

  花崗巖蛋歲月老,滄海桑田守望中。

  

  不知不覺中到了“仙人池”前。這“池”的確是太淺了,就一大巖石蛋頂上,幾個淺淺的凹坑,無怪乎導游要說“看了遺憾十年了”。但神奇的是,承載仙人池的巖石突起于地面之上,不要說沒有水源,就是地面有水,也不可能流到巖石上面來啊,可這“仙人池”里就那么寸許深的一點水,卻能春夏秋冬從不干涸。因而文人墨客為“仙人池”編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

  

  其中之一是說,天上的七仙女因貪戀人間的美景,在山頂建池,供其沐浴之用。所不同的是,我們見到的小池淺水,在仙女們使用時,就會變成大小與深淺合適的仙浴池了。因為是仙池,自然水是不會干涸的。還有說,因仙女在此沐浴,引得山中千年的龜精,伏在對面山坡上偷窺。這仙女沐浴,哪是你龜精能夠偷窺的啊。因而山中的蛇精一紙狀書,將此事告上了天庭。玉帝見了狀子,氣不打一處來,膽敢偷看我女兒沐浴,這還了得,立即將龜精點化成了巖石,以示懲罰。

  

  由此七仙女也不敢再在“仙人池”沐浴了,而是躲到半山中較為隱蔽的千層崖瀑布下的仙浴潭去沐浴了。為了行走方便,還特別在仙浴潭上,建造了方便上下的千層之梯呢。但仙女們并沒有將山頂的仙池毀去,而是將不涸的仙池,留在了山頂,源源不斷地滋潤著閩江流域,確保其五谷豐登。也不知是誰,最先窺透了仙女們的這份善意,特意在金鐃山頂修建了“五谷神廟”,意味深長地兆示著人們,這里的水源,可是確保閩江流域,不旱與豐收的關鍵所在。

  

  再說那位被玉帝點化成石,在山頂守護著仙池的龜精,守了一千多年后,終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這蛇精是怎么知道我在偷窺仙女沐浴的呢?肯定是他也在附近偷窺啊。由此,也一紙狀書將此事告到了玉帝處,玉帝倒也公平,同罪同罰,將蛇精也點化成了巖石,守護仙池旁。現在,你只要站在“仙人池”邊上,向四周的山坡望去,很容易就會發現,守護仙池的龜精與蛇精了。

  

  傳說歸傳說,“仙人池”的寸許深淺之水,那還真的是“無根之水”天上來的。由于山頂霧氣濃、水汽足,早晚溫差又特別的大,因而凌晨的露水就特別的多,有如每天清晨下著蒙蒙細雨一般。我的車停在農家小店的門外,早晨起來時見車身全是濕濕的,便問店主人說:

  

  “夜里下雨了嗎?”

  “沒有啊。”

  “那我的車怎么這么濕啊?”

  “那是露水打的。”

  “你們這露水這么大啊?”

  “是哦,我們這幾乎天天都是這么大的露水。”

  

  山腳如此,那山頂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因而“仙人池”真正不干的原因,那是因為每天白天水的蒸發量,小于夜晚露水的凝結量,因而能確保其永不干涸的。有詩為證:

  

  金鐃仙池水不同,清淺寸許映蒼穹。

  緣何四季終不少?只因承露在靈峰。

  

  看看山頂的濃霧沒有一點散去的跡象,心想既然還電徑無法“一覽眾山小”,不如抓緊時間下山,到千層崖瀑布處,也“偷窺”一回仙女服情線們隱秘的沐浴之處。由此加快了腳步,中午十二點多就乘著索道纜車下到了索道的下站。與景區交通調度人員商量說,希望到千層崖瀑布處去看看,讓其交待一下景區觀光車司機,到瀑布的入口處停一中舊下,放我下來。調度人員問我:

  

  “你們幾個人啊?”

  “就我一人。”

  “一人不行,瀑布群景點的道路上,長有許多青苔,很濕滑,你一個人去很不安全。”

  “我會注意安全的,你看現在正是正午,光線又好,時間也充足,你就行個方便吧!”

  “我們要為你們(游客)的安全負責,一個人絕對不行。”

  

  怎么辦呢?幸好前面功課做得不錯,知道瀑布群景點的入口,就在此處沿景區公路而下,約五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我一人而言,五公里也就一小時的步行時間,打定主意,說走就走。因為全是下坡,而公路的坡度對步行來說不算陡,所以走起來十分輕松順暢,不到一小時,便到了瀑布群景點的入口。

  

  景區出于安全的考慮,這個景點雖已建好,但現今是基本處于未開放的狀態。沿著順山澗而建的觀光步道向下,整個景點就我一人,安靜得只有潺潺的流水與百鳥的鳴叫之聲。人的骨髓里大約都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吧,此時的我,獨占著如此清幽、秀麗、隱秘的景點,心里那就是一個“爽”字。回望依然濃霧深鎖的山頂,還真為自己的抉擇高興。心曠神怡,學著柳宗元的《江雪》,也來了幾句:

  

  百鳥鳴不絕,濃霧終難滅。

  快樂頑童翁,獨覽雙瀑雪。

  

  自比快樂的老頑童,還沒見到雙瀑,就已經想象著雌雄雙瀑那如雪花飛濺般的美景了。高興歸高興,這石階小道上還真長滿了青苔,的確很濕滑,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輕輕走著,畢竟是一個人,謹慎為上。

  

  在這安靜的小澗深處,走著走著就不免沉思了起來。小時候也走過許多這樣長滿青苔的濕滑小道,大人怎么叫“慢點、小心點”都沒有用,蹦著跳著向前跑去,用不著跑多遠,勢必就會滑倒,吃了多次被滑倒的苦頭后,方知現在的輕起輕踏。人生不也是這樣嗎,越是想快、越是用勁、越是較真,那“滑倒”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能輕輕的拿起,也能輕輕的放下,被“滑倒”的概率,自然就會小得多。

  

  想著、想著,不覺間就已來到了千層崖瀑布跟前,瀑布裸露的石崖,還真是一片片的層疊而上,千層崖瀑布的確名副其實,難怪有人要將其想象成七仙女上下的天梯了。過幾天就是立冬的節氣日,如此的深秋時節,本應是枯水之季,或許是因為劃成了保護區后,植被受到了良好保護的緣故,眼前的瀑布還有著相當可觀的水量。望著那潔白的水簾奔騰而下,注入瀑布下清碧的水潭,如此的清秀,又如此的隱秘,遙想七仙女們選在此處沐浴,確實是獨具慧眼啊。

  

  事實上,這個景點是處在山間一個“Y”字形的兩條小溪,匯合之前的位置。景觀步道從“Y”字的一邊,沿著山澗而下,至兩溪快匯合處轉彎,再沿著“Y”字的另一邊,沿著山澗而上,回到景區公路。在“Y”字的兩臂上,各有一個較大的瀑布,好事者將其分別稱為雌瀑與雄瀑。首先看到的千層崖瀑布,即為雌瀑。除了雌、雄雙瀑外,因山勢較陡,沿溪還有許多的小瀑布,故此景點也被稱之為瀑布群景點。

  

  景區號稱是閩江源生態景區,一般來說,閩西北的任何一條山間小溪,最終都是匯入閩江的,就這個意義上講,都可以說是閩江的源頭,因此稱閩江源生態景區也無可非議。本來這樣也就可以了,可是人們卻非得找出一個真正的源頭來,那就有一個怎么定義源頭的問題了,大約比較公認的是“河源唯遠”吧,按此原則,福建省閩江辦先后組織了多次的考察測量,于1992年,確定建寧縣均口鎮張家山的臺田溪為閩江的正源。這閩江正源的水流走向為:臺田溪匯入水茜溪,水茜溪匯入沙溪,沙溪匯入閩江,并于馬尾匯入東海,全長562千米,為最遠最長,故稱其為閩江正源。

  

  對金鐃山的溪流而言,如眼前雌雄雙瀑的水流,那是匯入泰寧溪而后進入大金湖,再經富屯溪匯入閩江的。或許是金鐃山頂距臺田溪的直線距離也就二十多公里吧,景區不用“金鐃山”反而用“閩江源”來命名了。有時就想,為什么就不能用“河源唯高”來定義源頭呢?唉,就是這么定義的話,金鐃山也只能奪得閩江第二正源的名頭,因為這樣的話,發源于閩江流域最高峰黃崗山,鼎鼎大名的武夷山九曲溪就會奪得閩江第一正源的名頭了。哈哈,此為戲說,逗樂而已。

  

  漫步在如此空無一人,世外桃源般一塵不染的山澗邊上,漸漸的就發起呆來了。這雌、雄雙瀑剛剛匯聚了山間的涓涓新泉與細流,初成規模,清新秀麗得有如十七、八歲的俊男、靚女,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向著兩條小溪的交匯點,慌不迭地奔騰而去。

  

  多么想能有“如來”般的法力,一手一邊將雌、雄雙瀑輕輕挽起,飛到那湛藍的高空,讓他們能夠看清,匯合之后,有多少的艱難險阻在等著他們越過,沿途有多少的折磨與污染,等著他們承受。這樣,或許他們就會放緩此時的腳步,對此處的清純,此地的秀色,多留戀一眼,多體會一點,不至將來憶起,而悔之莫及吧。

  

  可是又有誰能做得到如此的先見之明啊,雌、雄雙瀑也根本無法預知他們未來的道路,只有歷盡千辛萬苦,被折磨、污染得面目全非,渾濁不堪時,才會在大江大河中,放緩腳步,平和心態,回憶當時這山間的清純與美好。

  

  人們一路走來,又何嘗不是如此。多少經典的書籍與文字,多少前人嘔心瀝血的佳作,多少長輩的諄諄教誨,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許優秀與不優秀的區別就在于,幡然醒悟的遲與早吧。

  

  收回思緒,雄瀑已撲面而來。觀瀑臺距瀑布至少有大幾十米吧,那轟鳴的水聲夾著水霧,沖壓過來的力量,還是如此之大,這雄瀑的氣勢的確非同一般。難怪古人有:“萬丈危巖巨瀑懸,蒼龍吐霧下深淵。近聞峽谷春雷鬧,遠看神仙曬布簾。”這樣贊美雌、雄雙瀑的詩句了。

  

  回到景區公路,坐在路邊候車,想著獨自游覽這瀑布群景點的愜意與感慨,忍不住又開始胡拼亂湊起句子來,盡管不倫不類,也只好拿來將其作為文尾了。

  輕踏小徑綠蒼苔,山澗深處好發呆。

  雌雄雙瀑挽不住,歡歌滾滾奔騰來。

  

  舉報/反饋

上一篇:红棉乐器好吗(河源市红棉乐器)
下一篇:卡農的作者(卡農的作者是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