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小鈸(樂器小鈸怎么讀)

小乐 2021-10-22 12:12:14

  縉云新聞網訊 演出在河陽古民居八士門街的耕讀文化館里,這里成為了村里人閑暇時的聚集地,也為過往游客們在旅途中帶來驚鴻一瞥。大家在這里喝喝茶聽聽小曲,享受閑暇時光。而端坐在館內大堂中央演奏的丁鐘相也全情投入,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里。

  在縉云,有一種獨特的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叫做“獨角臺場”,只需一人以手、腳、口相互協作操縱幾種樂器,演奏出一個多人樂隊的樂曲。

  

  丁鐘相就是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獨角臺場”的代表性傳承人。出生在七里鄉杜塘村的丁鐘相今年已是73歲高齡,但每每操控起“獨角臺場”來卻身手矯健,這個一人樂隊就是他這一生的堅守,如今居住在河陽的他,這間耕讀文化館和一套特制的樂器木架子就是他的全部。

  小小的木架子就像錦囊袋,藏著各種樂器,大鑼、小鑼、大鈸、小鈸、大小快板、中鼓、板胡、二胡等樂器一應俱全。這些樂器用橫木和細線連接,成為演奏的觸發機關,通過腳踏手敲,一曲曲婺劇選段和縉云山歌小調悠揚飄散。這個架子是丁鐘相請村里的一個木匠師傅特制的,什么樂器安裝在什么位置都由丁鐘相在腦子里構思完成后授意木匠制作,看起來就是這么個簡單的木架子,但想要讓這十來種樂器在架子上配合默契,可是花了他不少精力。

  

  丁鐘相:“研究很久了,聲音都是我自己調,要一直調,不對再重新調。我心里有數,怎么樣會響,怎么樣不響,哪根線在哪里自己都清楚。其實就是腳踩下去的輕重關系。”

  丁鐘相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他依然精神矍鑠,聲音洪亮,樂觀開朗。雖然出生三個月丁鐘相就雙目失明,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落于人后,可人生總是充滿了各種無法預知的挑戰和收獲。雖然丁鐘相無法用眼睛去感知世界,但不俗的聽覺和記憶力讓他擁有異于常人的音樂天賦,音樂的陪伴為他的黑暗世界打開了一扇窗。

  

  丁鐘相從小就喜歡聽婺劇,小時候逢年過節,每次村里請戲班子來演出,他都會早早來到戲臺邊等著,時間一長他就萌生了學習器樂謀生的想法。18歲那年,丁鐘相跟著一個到村里演出的劇樂團師傅學了一段時間器樂的基本功,但沒過多久,劇團解散了,他的樂器學習之路也無奈中斷。好在幾年后,戲班子又到村里演出了,聽著熟悉的婺劇旋律,與音樂重逢的丁鐘相,一邊聽戲,一邊自己琢磨。慢慢地,他學會了二胡、大鑼、大鼓、嗩吶、鼓板等等樂器。

  丁鐘相:“二十幾歲去外面以后就沒學。后來古老戲興盛起來,最多人學的時候,大家都在那里排戲做戲。我會趕過去看,有朋友十幾里路的距離都會去。聽他們的唱法腔調,就這樣學出來。”

  丁鐘相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過世,除了政府的低保補助,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雖然熱愛音樂,但光靠分開演奏幾樣樂器也賺不了幾個錢。正在他苦于生計的時候,他聽說以前有個盲藝人叫周孫昌,當時就靠表演獨角臺場來過生活。于是決定找人做一個架子,也去賣藝謀生。

  

  2003年,54歲的丁鐘相正式帶著“獨角臺場”走街串巷。寺廟、公園、集市,哪里人多往哪里去,幾年間,丁鐘相帶著他的這個“伙伴”走遍了附近幾個縣市的大街小巷。他用這門縉云獨特的民間技藝維持著生計,有時能賺到一兩百元,多的時候也會有四五百。同時也把“獨角臺場”的魅力傳遞給了每一個看到或聽到他表演的人。

  

  多年的鉆研和堅守,丁鐘相終于迎來了“獨角臺場”帶給他的春天,2010年被評為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獨角臺場”的代表性傳承人,一下子打開了知名度。2018年,丁鐘相應河陽古民居景區的邀請,在耕讀文化館里常駐表演,只要村民和游客來到此地,丁鐘相便會和樂友們奏上一曲,樂此不疲。在這支“樂隊”成員中,有退休教師、有景區的保安大叔,河陽的村民,還有來自各地的業余音樂愛好者們,大家湊在一起吹拉彈唱好不熱鬧。

  河陽村民:“我每天過來聽老丁坐這敲敲唱唱。有的游客也一起唱,麗水、義烏、金華、蘭溪,會唱的都過來唱,我拉他唱。”

  河陽古民居有了丁鐘相的加盟,人氣是越來越旺,而丁鐘相的獨角臺場也有了更大更穩定的舞臺得以展示。有了這樣一個舞臺,接觸到獨角臺場甚至喜愛上獨角臺場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們紛紛慕名而來向丁鐘相請教,這幾年還真教出了不少學徒。

  

  “有很多大班教出師了,我們村里也有幾班學出來的。喜歡音樂就會自覺去學,學成了就是音樂家,獨角臺場的音樂家。”

  【來源:縉云新聞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舉報/反饋

上一篇:邓禄普乐器(邓禄普乐器官网)
下一篇:郭沫若代表作(郭沫若代表作有歷史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