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云鑼(民族打擊樂器云鑼)

小乐 2021-10-22 18:13:03

  原標題:“十盤”:伊川民樂亟待傳承

  核心提示:

  在伊川縣,曾經流行過一種叫作“十盤”的音樂表演形式,每逢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百姓必會組織“十盤”表演。

  樂器云鑼(民族打擊樂器云鑼)

  “十盤”表演所用的部分樂器

  樂器云鑼(民族打擊樂器云鑼)

  “十盤”中的吹奏樂表演

  在伊川縣,曾經流行過一種叫作“十盤”的音樂表演形式,每逢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百姓必會組織“十盤”表演。樂手根據不同場合,或輕打細吹,或鑼鼓喧天,雖稱不上天籟之音,但奏出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頗受歡迎。然而如今,隨著老一輩藝人年齡的增長,已有400余年歷史的“十盤”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傳承危機。

  1、融合佛教文化由寺院傳入民間

  伊川縣文化館館長于紅衛介紹,“十盤”是隨著佛教的傳入,由西域的篳篥(bì lì古代管樂器的一種,民間俗稱管子)和中原的笙、笛融合為樂隊主框架,增加云鑼等打擊樂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樂隊組合形式。之所以命名為“十盤”,是因為傳統的“十盤”表演中,通常以10個大小不一的云鑼作為領頭樂器。

  “十盤”有“座樂”和“行樂”兩種表演形式。“座樂”演奏時,以管子為中心,除吹奏樂器外,僅用一些小件打擊樂器,俗稱輕打細吹,這類演奏講究典雅、肅穆、端莊,主要演奏傳統音樂曲牌,如《青天歌》《跌斷橋》;“行樂”一般以傳鑼開道,以馬蹄號增強氣勢,增加鼓、鑼、镲、鈸等大件打擊樂器,另外還有燈籠、令旗、彩旗、黃羅傘等儀仗執事渲染氣氛,所奏曲牌都是生活化的民歌小調,場面熱烈歡快,如《嗑瓜子》《肚疼歌》等。

  “十盤”音樂用傳統的工尺譜字,藝人們以口傳心授方式世代相傳。練習時,先讀譜、背譜或抄寫在墻上,集體教念,直到爛熟于心。然后分頭練習吹奏,最后上板合樂。

  伊川一帶的“十盤”活動,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據《伊川縣志》記載,“十盤”最初在寺院流行,后逐步傳入民間。據考,清代至民國年間,伊川縣的彭婆、白元等許多地方均有“十盤”樂隊,“十盤”活動盛極一時。

  2、新老藝人青黃不接面臨傳承危機

  如今,“十盤”在伊川流行的盛景僅僅留在牛二照、范西照等老一輩藝人的回憶中。他們都是伊川縣呂店鎮清泉寺“十盤”社的社員,該社也是目前唯一能夠正常演出的“十盤”社。

  牛二照今年64歲,他告訴記者,村里的“十盤”社在20世紀80年代時最為紅火,有40多個可以穩定演出的社員。后因各種原因,社團20多年不曾有過演出。直到2011年,在村里5名老藝人的帶領下,清泉寺“十盤”社才恢復了演出。

  “剛恢復時連樂器都沒有。在各家翻箱倒柜找出來的老物件,大部分都是破破爛爛的,用不了。”牛二照說,當時“十盤”表演的領頭樂器云鑼更是不見蹤影,牛二照多方聯系,竟然沒有樂器廠可以制作。目前,社團演出用錫笛或管子為領頭樂器。

  樂器可以再造,但最讓老藝人們擔憂的,是“十盤”后繼無人的問題。

  “我們雖然經常組織村里的年輕人來學,但不少人學會后不是要出去打工就是要上學,‘十盤’社的成員很難穩定下來。”牛二照說。目前,清泉寺村可以表演“十盤”的村民約20人,其中真正可以穩定演出的,就只剩下牛二照等5名老輩藝人了。

  于紅衛表示,縣文化館今年將拿出一些資金,為清泉寺“十盤”社更新樂器,“根據傳統,‘十盤’社只在本村有廟會或紅白事時進行義務演出,并不盈利,因此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他想組織更大規模的“十盤”培訓班,但“十盤”的傳承,路還很長。

  “十盤”于2014年12月11日被定為市級非遺項目,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見習記者 張寧/文 記者 魯博/圖)

  核心提示:

  在伊川縣,曾經流行過一種叫作“十盤”的音樂表演形式,每逢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百姓必會組織“十盤”表演。

  樂器云鑼(民族打擊樂器云鑼)

  “十盤”表演所用的部分樂器

  樂器云鑼(民族打擊樂器云鑼)

  “十盤”中的吹奏樂表演

  在伊川縣,曾經流行過一種叫作“十盤”的音樂表演形式,每逢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百姓必會組織“十盤”表演。樂手根據不同場合,或輕打細吹,或鑼鼓喧天,雖稱不上天籟之音,但奏出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頗受歡迎。然而如今,隨著老一輩藝人年齡的增長,已有400余年歷史的“十盤”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傳承危機。

  1、融合佛教文化由寺院傳入民間

  伊川縣文化館館長于紅衛介紹,“十盤”是隨著佛教的傳入,由西域的篳篥(bì lì古代管樂器的一種,民間俗稱管子)和中原的笙、笛融合為樂隊主框架,增加云鑼等打擊樂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樂隊組合形式。之所以命名為“十盤”,是因為傳統的“十盤”表演中,通常以10個大小不一的云鑼作為領頭樂器。

  “十盤”有“座樂”和“行樂”兩種表演形式。“座樂”演奏時,以管子為中心,除吹奏樂器外,僅用一些小件打擊樂器,俗稱輕打細吹,這類演奏講究典雅、肅穆、端莊,主要演奏傳統音樂曲牌,如《青天歌》《跌斷橋》;“行樂”一般以傳鑼開道,以馬蹄號增強氣勢,增加鼓、鑼、镲、鈸等大件打擊樂器,另外還有燈籠、令旗、彩旗、黃羅傘等儀仗執事渲染氣氛,所奏曲牌都是生活化的民歌小調,場面熱烈歡快,如《嗑瓜子》《肚疼歌》等。

  “十盤”音樂用傳統的工尺譜字,藝人們以口傳心授方式世代相傳。練習時,先讀譜、背譜或抄寫在墻上,集體教念,直到爛熟于心。然后分頭練習吹奏,最后上板合樂。

  伊川一帶的“十盤”活動,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據《伊川縣志》記載,“十盤”最初在寺院流行,后逐步傳入民間。據考,清代至民國年間,伊川縣的彭婆、白元等許多地方均有“十盤”樂隊,“十盤”活動盛極一時。

  2、新老藝人青黃不接面臨傳承危機

  如今,“十盤”在伊川流行的盛景僅僅留在牛二照、范西照等老一輩藝人的回憶中。他們都是伊川縣呂店鎮清泉寺“十盤”社的社員,該社也是目前唯一能夠正常演出的“十盤”社。

  牛二照今年64歲,他告訴記者,村里的“十盤”社在20世紀80年代時最為紅火,有40多個可以穩定演出的社員。后因各種原因,社團20多年不曾有過演出。直到2011年,在村里5名老藝人的帶領下,清泉寺“十盤”社才恢復了演出。

  “剛恢復時連樂器都沒有。在各家翻箱倒柜找出來的老物件,大部分都是破破爛爛的,用不了。”牛二照說,當時“十盤”表演的領頭樂器云鑼更是不見蹤影,牛二照多方聯系,竟然沒有樂器廠可以制作。目前,社團演出用錫笛或管子為領頭樂器。

  樂器可以再造,但最讓老藝人們擔憂的,是“十盤”后繼無人的問題。

  “我們雖然經常組織村里的年輕人來學,但不少人學會后不是要出去打工就是要上學,‘十盤’社的成員很難穩定下來。”牛二照說。目前,清泉寺村可以表演“十盤”的村民約20人,其中真正可以穩定演出的,就只剩下牛二照等5名老輩藝人了。

  于紅衛表示,縣文化館今年將拿出一些資金,為清泉寺“十盤”社更新樂器,“根據傳統,‘十盤’社只在本村有廟會或紅白事時進行義務演出,并不盈利,因此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他想組織更大規模的“十盤”培訓班,但“十盤”的傳承,路還很長。

  “十盤”于2015年10月被定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洛陽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上一篇:電子樂器大全(電子樂器有哪些)
下一篇:模擬樂器.(模擬樂器的軟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