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枝木樂器(酸枝木樂器好不好 )

董乐器 2022-03-16 19:38:17

古筝又名漢筝酸枝木樂器、秦筝、瑤筝、鸾筝,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筝樂器,屬于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衆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筝、便攜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轉調筝。古筝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屬彈撥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爲筝碼)、琴弦、前嶽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嶽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筝的形制爲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筝爲最多(分瑟爲筝),唐宋時有弦十叁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爲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嶽山,是王巽之與缪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筝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數21根。

古筝的統一規格爲: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數采用河南蘭考的桐木制造,框架爲白松,筝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筝的音質取決于面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爲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筝又有多種定弦法,筝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筝”、“轉調筝”等。

一台古筝的音質取決于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陽面中段爲最佳,陽面是指整株桐木置于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爲陽面,去頭斬尾爲中段,一般以9-12年樹齡的桐木爲最佳,尤以河南蘭考的桐木爲最佳,沙土地,木質疏松,利于音質的傳導。

專業演奏古筝的面板以通紋爲最佳,中音區紋理間距5-9厘米,高音與低音區間距1.5-2.5厘米爲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爲9mm、11mm、10mm,眼下面板大多數采用弦切工藝。

早期的琴弦以馬尾、鹿筋爲原料,到了當下這段時期以尼龍鋼絲弦爲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韻味,琴弦以德國進口鋼絲爲主,含碳量均勻,壽命長,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寶泉牌、敦煌牌爲代表,較受專業人士歡迎。

一般來說紅木古筝配套紅木筝碼,楠木古筝配套雞翅木筝碼,紫檀古筝配套紫檀筝碼,亦有說法以色木爲筝碼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論,筝碼要求紋理垂直向下爲最佳,上嵌牛骨,擱弦槽一般爲對應琴弦的1/3深度爲最佳。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音之起,由人心聲也”一句簡單的話卻蘊藏著音樂中無限的情感,並且在這種情感中賦予音樂無窮的想象空間。 “古筝演奏”用一種動靜相結合美的演奏形式來表達繪圖式的美妙音樂意境,使聽者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純美的精神享受和意境體驗。聽者欣賞的過程中也是演奏者表達的過程。怎樣等讓聽者“情動之中”?這樣能讓聽者品嘗到音樂中的美感?這是演奏者必須用心思索的兩個問題。 我們在思索這兩個問題前再次了解一下關于“藝術”追求的過程。“藝術”也稱“異術”。之所以稱爲“異術”是因爲所有的藝術表達帶給欣賞者的感官刺激和精神享受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去欣賞器樂作品《百鳥朝鳳》一樣,有一千個欣賞者就會有一千種百鳥朝鳳的不同景象呈現在我們腦中。在藝術表現和藝術體驗的過程中它是千變萬化的,同時也是美妙的。在音樂的演奏中也是一樣的,我們不能用對與錯去區別它,只能用我們真實的個人情感去品嘗它,咀嚼它,賦予它定義。 “古筝”一種表達大自然情感及至入微的樂器,它那似水的音樂和自然的五聲音階微妙的表達著大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曾經看過明代的文學家、音樂家徐上贏《溪山琴況》他將古琴演奏的原則分爲“二十四況”即“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在我看來古筝演奏過程中的技巧也可以依照這種准則。這些無形的純技巧和意境性的詞彙字意簡潔、明了,但是把它們用于有形的實際演奏過程中卻不簡單。演奏者必須掌握每一種正確的演奏指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指法和技巧才能正確的控制力度、速度、節拍和旋律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琴音合一,物我合一”的最高演奏境界。這也是指最基本的演奏織本。 每一位演奏者在演奏前須先了解自己演奏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的理解到樂曲中的情緒表達和情感變化。因爲理解作品思想是控制作品演奏情緒的基礎。在了解了作品的思想後,我們便要分析全曲的曲式結構,從引子、開頭、展開部、高潮、結束。把它們細致的劃分開,分析每一部分的變化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中演奏者要很好的用情緒去把握力度和速度,我們知道如果作品中缺失了跳躍感,那麽作品必定沒有激情,平淡無味。所以演奏者應該在腦中有一種真實的情感體驗。不管是表現肢體語言、表情語言、還是旋律韻味,都是演奏者在時間空間裏用准確的演奏形式所表現的音樂。在這個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學會“無意識情感變化”就是說不要刻意的根據“環境”和“心境”去改變作品的情緒,也不能脫離作品的思想主線,需把情感和技巧相結合。同時也不能缺失演奏自身的情感表達。很直白,就像我們要表達哭泣時,用情緒控制著技巧、肢體、還有情緒本身的高亢激昂變化過程,這是很清晰的一種情緒表達。“演奏者給予作品第二次生命”就是這樣理解的。 “作者”用靈感賦予音樂生命和意義。“演奏者”給音樂穿上了五顔六色的情緒外衣。“欣賞者”給音樂建造了無數個停留的心房。不管是音樂的作者,演奏者還是欣賞者都是對音樂藝術情感本身的“再創造者”,也是對藝術中“自然美”的再創造。這些再創造不是自發偶然形成的,它們有著特殊的意境效果。這種特殊的意境使欣賞者帶著一種情趣去感受音樂。就像有很多聽衆在聽《高山流水》時會置身于山水之間的狹義感、在聽《將軍令》時會有置身于殺場激昂澎湃感,之所以會身臨其境是因爲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用個人的情感理解了作品中的思想精髓,並惟妙惟肖的表現出來了作品的性格。因而能感染著,帶動著欣賞者的情緒。這便是“音之起,由人心聲也”的意境效果,也是演奏者的表達效果。 音樂是美的,演奏音樂和享受音樂是追求美的過程。用美的形式――演奏,去追求美的內容――作品,去感受美的思想和情感――欣賞。這是音樂本身一個完美的整合體。音樂演奏過程也是審美體驗的過程,在動與靜的肢體語言中我們傾聽著,感受著,追求著生活美,同時音樂表達的情感帶給我們生活中真實的情感意境和繪圖式意境。

上一篇:樂器音樂會(聽音樂會有哪些禮儀需要注意?你都知道嗎?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