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樂器演奏(楚國樂器演奏視頻大全 )

董乐器 2022-03-25 23:07:48

信陽長台關編鍾演奏的《東方紅》樂曲裝進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木槌敲擊演奏。最初的鍾大約是由商代的铙發展而來,由于形制不同,有角鍾楚樂器演奏、 鍾、鈕鍾等,是古時宗廟祭祀和宴賓時使用的樂器。1957年在信陽長台關一座戰國楚墓中出土一套銅編鍾共13件(現藏河南省博物館),保存完好,深埋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樂律准確,所奏《東方紅》東曲裝進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該編鍾,銅樂,長方鼻鈕,兩銑下垂。尺寸及重量13件依次遞減,最大的鍾身高23.6厘米,通高30.2厘米,重4.36公斤,其銑上有銘文:“惟型 屈 晉人,救戌于楚境”12字。最小的身高8.33厘米,通高12.93厘米,重0.4公斤。鍾槌爲木質作丁字形,柄長53厘米,槌頭長9厘米。編鍾出土時相當完好,沒有傷痕,每只鍾上只有薄薄的一層黑色氧化面。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測試,音律准確,1957年7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次播送了用這套編鍾演奏的《東方紅》樂曲。後又將這一樂曲裝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遨遊天際,響徹太空。該編鍾曾隨中國對外文物展覽先後赴丹麥、英國、美國等10幾個國家展出。

用的是電子模擬器模擬編鍾演奏的。

春秋時期,有一種樂器“編鍾”有多少個小鍾組成?

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鍾,那時候的編鍾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 編鍾圖片2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鍾13枚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1978年,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至今爲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鍾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鍾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台。曾侯乙墓編鍾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挂在鍾架上,直挂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厘米、質量爲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厘米、質量爲203.6千克,全套編鍾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厘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鍾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鍾中的每只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准確地敲擊鍾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鍾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鍾的定音頻率爲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

古代樂器“埙”的讀音和介紹

這個字讀xūn

介紹:

埙,吹奏樂器。原始社會已出現。埙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産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的,用以誘捕獵物。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被當成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按音孔(簡稱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原始社會的埙,器形多樣。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陶埙,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叁個陶埙,其中一個陶埙已有兩個音孔(《中國音樂史圖鑒》Ⅰ—22至Ⅰ—26)。山東維坊姚官莊、山西垣曲古城關東、垣曲豐村、太原市郊義井村、河南鄭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廟遺址、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埙,分屬于不同的原始文化區域。

制作陶埙要選用土質純淨、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顔色不拘,紅、黃或黑土均可。將粘土加清水,反複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而成。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紀叁十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9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教授改進研制成九孔陶埙。

中央民族樂團杜次文,1984年隨團赴美國參加第二十叁屆奧運會藝術節,後又在西班牙、西德等國家表演了埙獨奏曲《楚歌》、《唐樂》、《風》等。趙良山在《編鍾樂舞》中演奏了《八音齊鳴》,均贏得贊譽。九孔紫砂陶埙已在民族樂隊中較普遍使用。

是埙(xun)嗎? /minzu/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71 埙是我國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這種樂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榄形不等。它的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埙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爲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它的音色古樸、醇厚、渾圓,即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鍾、琴、瑟等。同時也是曆代宮廷的雅樂,深受廣大民衆的喜愛。從浙江河姆渡遺址、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山西萬泉荊村遺址、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河南鄭州銘功路、叁裏崗商代遺址等。我國新石器時代幾種不相同的文化類型的重要古迹中,都發現出埙的實物,這些出土埙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埙的音色悲涼、蕭瑟,擅于表現淒涼、哀傷的情緒。近年來,我國音樂工作者們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同時對埙也做了大膽的改革,使只一個音孔,可以模仿單調聲音的埙,發展到了十二音孔演奏出的清音。如今的埙在作曲家們的手筆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 埙屬吹奏樂器。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其起源可能是先民用于誘捕獵物,並隨著音孔的增加,進而發展成爲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單純的樂器。 [編輯] 埙的曆史 最原始的埙,只有吹吼而沒有音孔。如河姆渡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埙均只有吹孔,而無音孔。到了夏代的埙,已發展成爲有叁個音孔的樂器,可以吹出四聲音列。商代的埙比前期的埙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形體多數是爲平底卵形。到了戰國時期的埙已發展成爲五個音孔了,陶埙的外形亦大多呈平底卵形。秦漢以後,埙主要用于曆代宮廷雅樂。到了現代,埙的音孔增加到了六至九個。 [編輯] 損的制作 * 材料:土質純淨、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 * 制法:將粘土加清水,反複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幾道工序即成。 [編輯] 演奏技巧 吹秦方法 o 手指按全孔 o 叉口按指 o 平吹 o 俯吹 以古制六孔埙爲例,上述技巧可吹奏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 * 指法 o 顫音 o 打音 o 抹音

上一篇:大連樂器行(大連樂器批發市場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