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是什麽樂器(哪裏有賣Hang Drum這個樂器的 價格大約多少?

董乐器 2022-05-05 22:56:38

樂器的名稱叫做"Hang

Drum",簡單的說就是把鋼鼓"Steel

Drum"變成可以攜帶以及用手即可敲擊的樂器,"Hang

Drum"是在2000年時瑞士的兩位樂器制作者所開發的,"Hang

Drum"的外型很像是兩個大鍋子的結合,上面有很多凹點以及正上方的凸點,每個點都有一個被調過音的音高,所以"Hang

Drum"會有多種調,下方則是有個洞,讓樂器共鳴的空氣可以流動,原理與小鼓的洞類似,也可以拿來演奏hang是什麽樂器。

"Hang

Drum"可以使用衆多手鼓的技巧來演奏,並沒有特別的限制與要求,但由于樂器的制作者並沒有將這個樂器作商業化的打算,目前還不是很普遍,市面上也很少人在販賣,是不容易買得到的樂器,

Hang

Drum這種神奇的打擊樂器。

介紹我國的一個名族,不少于400字。幫幫忙,我會給分的

不可以複制我的!誰複制打誰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鹹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570.4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彜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叁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唢呐、木葉、“咚咚喹”、“打家夥”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裏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幹淨,往裏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設立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爲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爲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爲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爲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時每日叁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慶、禮儀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爲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幹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爲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節日裏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鹽、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熏而成。有的戶臘肉存放兩叁年。切成塊狀的臘肉,肉質緊湊,呈殷紅色,噴香誘人。逢年過節或親朋臨門,滿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擺臘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馓,然後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爲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爲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爲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爲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後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爲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份老少,上菜先後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爲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竈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谷燒酒一起上桌;團馓,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後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爲客人洗塵;綠豆粉(米粉),用大米綠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爲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彜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爲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遊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爲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爲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彜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爲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彜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叁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叁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彜族十月太陽曆:曆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曆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曆。但在我國的彜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爲人知的古老的曆法--彜族十月太陽曆。據推測,此種曆法源淵于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曆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叁個文明古國之前。 彜族十月太陽曆以12屆相輪回紀日,3個屬相周期爲一個時段(月),即36日爲一月,30個屬相周爲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爲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爲366天。 據考證,彜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鬥的天文台,與彜族太陽曆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彜族十月太陽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曆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說有深厚的淵源關系,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彜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彜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彜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彜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彜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爲“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叁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爲主,以狩獵爲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曆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叁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爲主要特色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裏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爲看不起主人。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就是蒙古大草原的寫照。今天,讓我帶你們走近蒙古族吧。一、概述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國北方大草原上,以從事畜牧業爲主,所以被稱爲“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在公元1206年,統一了蒙古各族,建立蒙古汗國的鐵木真被推爲大汗,汗號“成吉思”,1206年忽必烈稱蒙古大汗,改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大元”,1274年攻下南宋首都臨安,1272年定都大都(北京),蒙古族人統治中原90年之久。二、居住環境蒙古族是遊牧民族依水草而居,所以蒙古族人民發明了蒙古包,在蒙古包的中央,有一個火糛,在火糛的上方,有一個天窗,用來通風換氣,這種樣子的房子便于拆卸、搬運和安裝,在安裝時,只要骨架挺起來再把羊毛氈鋪在骨架上就可以了。兩個人安裝不需一個小時。拆卸時,只要把羊毛氈拆下,把骨架散開即可。一但發現水草肥沃之地,遊牧民便可支起蒙古包,小憩數日,直到水草啃盡,再拔營起寨繼續尋找下一個肥沃之地。叁、那達慕大會每年七八月間,蒙古草原牧業繁茂,牛羊肥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那達慕大會,就在這時舉行。“那達慕”是蒙古語“娛樂、遊戲”的意思。在那達慕大會屆時,蒙古牧民全家帶上蒙古包,趕著牛羊,從遙遠的地方來到舉辦地,在這裏賣掉牲畜羊毛和各種皮張,然後購買各種日用品,會上要請劇團、歌舞團表演節目,還要舉行各種比賽。四、特産蒙古族自治區的特産是牛羊肉、牛羊奶、名貴中藥黨參、黃芪、青羊血、牛黃、大蓉等,稀有金屬、稀土、铌、锆、铍、金、銀、鎢、钼、鋅儲量十分可觀,煤田布滿全區。蒙古族的物産真豐富啊。

上一篇:樂器哪種第一(樂器有多少種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