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董乐器 2022-06-11 13:48:20

商周陶制樂器: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幼稚粗糙,保持了陶器的特征,式樣很少,不太規整,而原始瓷器多仿陶器的造型。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春秋戰國: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剛勁古樸,多仿青銅器。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陶制樂器(陶制樂器及圖片 )

東漢:

簡單粗疏,青瓷剛剛成熟,品種少,質量比較差。

南北朝至西晉:

渾圓矮胖,許多器物仿動物造型,仿其他質料的實用器物,如仿漆器、銅器等,陶瓷明器更是如此。

東晉:

秀骨清象,比西晉瘦長。這個風格從南朝直至隋代。

唐代:

渾圓飽滿,顯出勃勃生機。

宋代:

修長輕盈,優美清新,秀麗典雅,有些地方顯得精細人微。

元代:

厚重粗犷,質樸無華,有些則近乎草率。

明代:

敦厚古樸,有唐宋遺風。

清代:

輕盈新穎,特別注重創新,因而器型秀麗多姿。

參考資料:陶瓷器_百度百科

(一)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征   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大陸很多省份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經成爲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系。   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飾,兩面帖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征。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叁足尊,也飾有印紋飾,下爲叁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征。槅,漢墓出土有青銅槅、陶槅,器形特點爲平底。西晉青釉槅胎體厚重,爲拿取方便,底邊镂空。西晉谷倉,上部中心爲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爲罐。谷倉是墓主生前莊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後能過如生前一樣倉滿糧食的富有生活。谷倉在江南地區稍大一點是吳、西晉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廪”者,是裝稻谷的,北方裝谷的叫倉;虎子,漢代多有提梁,西晉保留了這一傳統,采用立燒,口向上,臂部觸地。東晉虎子也采用這種立燒法。圓虎子多爲正燒。虎身一般刻劃飛翅紋。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從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的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一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于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 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肩部的系多爲橋形,故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爲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征。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頸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雞尾則演變爲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于腹徑,故給人以瘦長感覺。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複線蓮瓣紋。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一時期其它器物如盤、碗、罐等也有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于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香薰,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征,球體上镂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叁足。東晉改爲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壺,高35厘米,盤口、長頸、長圓腹、平底。肩部四個雙條形系,頸、肩、系、腹部作四層印花裝飾,印花爲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和葉紋。這是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規律。湘陰窯、淮南窯、安陽窯産品多采用印花裝飾。常見的有朵花、草葉、蓮瓣、幾何紋等,多爲獨立的花、葉,連續的花紋不多見。   隋青釉高足盤,南北方瓷窯皆大量燒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個雙條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點。   隋白釉龍柄雙聯瓶,可謂北方白瓷的代表。雙瓶相聯,以龍爲柄,龍張口,雙雙銜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較白,質地堅硬,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而微微泛黃。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以來,至隋代瓶式更爲豐富,以後曆代均有燒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壺,壺身畫圓圈紋,系唐代特征。黑褐斑裝飾西晉晚期出現,東晉盛行,唐代沿用,但數量不多。吳越王錢氏墓出土薰爐等兩件大器,頂、蓋镂空,周身用褐彩繪雲頭紋,是晚唐時出現的。浙江青釉壺,短流,平底,雙帶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點褐斑。窯址未發現,只能定爲浙江産品,日本出光美術館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豐滿,平底。平底無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現少量圈足器物。定窯壺,短流,雙條形柄,腹部豐滿,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窯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爲唇口,這種碗出土于公元763~840年間的墓葬,說明盛行于這80年間。除白釉外,還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窯白釉盞托,五出口,卷荷葉邊。五出口器物還有盤、碗等,是唐後期開始出現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爲四出口,器裏凸起四條線。北宋器物爲六出口。因此,從器物口部花口四出、五出、六出就可以判斷出它們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幹時用工具按出幾條線,外爲陰線,裏爲陽線。邢窯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間的産品。   唐青釉鳳頭壺,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造型、紋飾受波斯文化影響,又有所區別。柄、流用中國傳統的龍、鳳裝飾;紋飾中人物形像爲西亞人,花葉與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鳳頭壺。除青釉以外,叁彩鳳頭壺比較多,以洛陽、西安兩地出土得爲大宗,很多已流傳到日本等國家。宋代仍有鳳頭壺,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鳳頭壺,沒有貼花裝飾,亦無柄,只保留唐代鳳頭壺造型的遺風。   青釉魚形瓶,唐代後期開始出現,越窯、廣東梅縣窯、湖南、長沙窯都有這種器形,叁彩亦有這種器形。瓶以雙魚爲身,背部有脊,並刻劃魚眼、魚鱗,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帶提起。到五代,定窯還燒制白釉雙魚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見的器形,口部爲四瓣花口,杯外刻線,裏有凸線。越窯、長沙窯、邛窯都燒制這類杯。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越窯青釉海棠式杯,口徑30厘米,是國內最大的一件。傳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較多。   長沙窯貼花壺,貼棕榈樹及兩只飛鳥,貼花裝飾最早見于唐叁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貼花,後上釉。貼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內容有奔獸、獅子、團花、寶相花等,與絲綢印染有關。唐乾封叁年(668年)白釉帖花缽,比長沙窯早,紋飾風格亦有西亞遺風。長沙窯的貼花有棕榈樹、欄幹、舞蹈俑和葡萄等紋,並有貼花的陶範出土。長沙窯白釉綠彩器産量多,用綠彩繪花草、菱形、幾何、山形紋。白釉綠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區經常采用的裝飾,但多點彩或條彩,以綠彩畫紋飾的還沒發現。長沙窯釉下彩繪裝飾是其首創,它的出現對以後的磁州窯、吉州窯有很大影響。長沙窯釉下彩繪以氧化銅、氧化鐵做呈色劑,綠色是氧化銅,紅色、褐色是氧化鐵。氧化鐵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紅色。呈紅色的器物長沙窯出土有十幾件,紋飾有花奔、禽鳥、動物、龍紋。長沙窯以詩詞作裝飾的也很多。嬰戲紋注壺,繪一孩童持荷奔跑。僅發現一件,嬰戲紋在唐代尚屬少見。長沙窯壺,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窯、定窯的壺,流爲圓形。越窯壺,流有八角、圓形。長沙窯壺,壺身爲六瓣瓜棱形,雙帶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窯産品略長,造型上仍具唐代遺風,實際上是北宋早期的産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魯山窯發現大量腰鼓殘片。除魯山窯外,河南禹縣唐代也燒拍鼓,與魯山窯産品有共同特征,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紋,鼓身飾有七條弦紋。此外,陝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燒拍鼓。除以上四個窯以外,估計還有窯燒這種拍鼓。傳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動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樂發達,宮廷樂隊多,樂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應這種需求而生産的。花瓷除拍鼓以外,還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葉末釉地月白斑壺、罐,是利用釉中含鐵量的不同,而産生出的不同的色調效果。禹縣、內鄉(鄧窯)、魯山都燒花瓷器物,但産量最大、質量最好的還是魯山窯。   唐代絞胎枕,是利用二叁種不同顔色的泥組成花紋裝飾。這類枕底部有銘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這種枕唐代稱之爲“花枕”,杜、裴爲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圓圈圖案是模仿金銀器、漆器的。在陶瓷發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藝品影響的例子是比較常見的。

上一篇:樂器好多錢(初學者古筝價格一般多少錢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