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樂器店(濟南電吹管樂器店)

小乐 2021-10-13 17:12:50

  青石板,紅瓦房,幽幽食香飄滿巷。歷經不斷改造建設與發展,濟南的老街巷芙蓉街已成為繁華地帶的文化旅游一條街,西式風格的建筑和古香古色的店鋪交錯林立,迎接著五湖四海的來客。芙蓉街南頭,一組《老殘聽曲》的銅雕塑栩栩如生,宛如小說的引子,敘述著這條老街巷的悠悠往事。

  濟南樂器店(濟南電吹管樂器店)

  攝影:鐘福生

  芙蓉街因泉得名

  芙蓉街北起府文廟,南至泉城路,全長400多米,寬約6米。沿街行至關帝廟,廟宇內香火旺盛,往來祭拜關公的游客絡繹不絕。在關帝廟里,濟南市地名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濟南文史專家唐景椿,講起這條老街的舊事。

  濟南樂器店(濟南電吹管樂器店)

  攝影:王琴

  據唐景椿介紹,芙蓉街得名于街上的芙蓉泉。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及清《七十二泉記》中都有關于芙蓉泉的記述。清代著名詩人董蕓在乾隆癸丑(公元1793年)夏,曾在泉邊住了很長時間,他的《芙蓉泉寓舍》描述了當時泉水的情況:“老屋蒼苔半畝居,石梁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幾花陰坐著書。”從詩中可以看出,古時的芙蓉泉是一處荷花盛開、清泉游魚的好地方,可能因泉上荷花艷麗,而泉名“芙蓉”。

  據載,在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時,曾以芙蓉泉為水源鑿小河引至府文廟前的泮池,這條小河名“梯云溪”。在清朝初年以前,芙蓉街心還是梯云溪,當時街上的住戶大都集中在街的西側。康熙年間,在芙蓉泉東原明德王府舊址上改建了山東巡撫衙門,將現王府池子一帶原德王府的西苑廢為民居,于是街東面才慢慢建起民居、商鋪。“居民商鋪多了,不能整天過來過去地走在小溪里啊,于是,人們就用大青石板把梯云溪蓋為暗溝了。”唐景椿一語道破了芙蓉街的形成——小溪變街道。

  濟南樂器店(濟南電吹管樂器店)

  攝影:海納百川mcc

  清代王初桐有詩曰:“東鄰西舍并房屋,階下濺濺碧玉渠。一樣平橋低貼水,儂家釣得錦鱗魚。”這大概記述的就是這期間芙蓉街形成時的生動情景。唐景椿說,家住芙蓉街的老人曾回憶當年芙蓉街的美麗:清晨,石板路上飄著薄薄的一層霧氣,遠遠望去,往來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過石板的縫隙就會看見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著的泉水;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在街上便會聽到石板路下淙淙的泉聲;旺水期的時候,石板下面的泉水會涌出路面,活脫脫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

  明清時期,這條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和府學衙門,良好的地理環境吸引了眾多商家來此開店營業。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濟南的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當時濟南最大的百貨商店“文升祥”,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許德一等人開辦的教育圖書社等紛紛落戶芙蓉街,芙蓉街一度成為經營文房四寶、古玩字畫以及印刷業為主的商業街,同時還聚集了刻字、銅錫器、樂器、服裝鞋帽、小吃店等店鋪作坊,街道兩邊店鋪鱗次櫛比,顧客盈門。1956年實行轉并后,多數鋪面轉為廠房或住宅。直到2000年的舊城改造,芙蓉街才煥然一新,雖然沒有了過去的青石板、聽不到叮叮咚咚的泉水,但它卻成為了一條“民俗街”,微縮了濟南的商業文化、歷史遺跡、人文風貌和自然景觀。

  “讓”出來的翔鳳巷

  在芙蓉街中有三條貫穿東西的小巷,分別是芙蓉巷、翔鳳巷、金菊巷。這三條與芙蓉街經緯相織的小巷,巷街相連,曲徑通幽,繪成了一幅老濟南的“清明上河圖”,演繹出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見證了濟南城市的發展和變遷。

  芙蓉巷西起芙蓉街,東至珍珠泉門前,與芙蓉街一樣是濟南開埠前最繁華的商業街。如今,巷子中的很多古老建筑已不復存在,只有屋檐下方的護檐板、梁櫞頭上用來掛招牌的銹鐵鉤,訴說著巷中流失的歲月。

  在芙蓉巷以北,可見一條極窄的巷子,寬不足三尺,只容一人行走,巷兩旁聳立的青磚瓦,更是將這巷子拉得越發幽長了。這就是翔鳳巷,民間俗稱“墻縫巷”。據唐景椿介紹,關于這條巷子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當年清軍打進濟南,活捉德王朱由樞,放火燒了德王府,使王府西邊濯纓湖等一大片地方漸漸荒廢為民而用。濯纓湖也被人們稱為王府池子。一些有錢人看好這泉水勝地,想辦法在此買地建房子。那時翔鳳巷東段兩邊蓋的房子,因墻隔得太近,巷道只能走開一個人。路南、路北各有一個在濟南一帶干買賣的章丘人,他們隔路相對建房。兩人一看,如再繼續學東邊建房,那這條巷就變得太窄了,于是都提出“讓一讓”,意思是都把房子向后建一點。結果,從這兩家建房后,巷內西段再建房也都“讓一讓”,終于使道路寬了一些。后來人們便把小巷叫“讓讓巷”。而章丘人易把“讓”讀作“浪”,“讓讓巷”也就被念成了“浪浪巷”。為了讓巷名更好聽,有人建議叫“墻縫巷”,因為這條巷子實際就是兩邊房子的墻縫形成的。這一叫就是好多年。后來,巷子里出了個文化人,他提出巷子里有個起鳳橋,不如就以“墻縫巷”的諧音“翔鳳巷”命名,也圖個吉祥。直到今天,街中一間房的墻上,仍嵌著清咸豐元年“翔鳳巷”的刻石。

  歷經滄桑的金菊巷

  自翔鳳巷向北步量不足50步,便到了濟南人耳熟能詳的金菊巷。民間傳說,這里以前住著一個大財主,他的夫人年輕貌美,名叫“芙蓉”。后來,財主又娶了一個叫“菊花”的二房,“菊花”為當正房,施計讓財主休了“芙蓉”,當財主在濟南府城里買了地皮蓋了房子后,菊花又嫌這一帶以“芙蓉”命名的街太多,讓財主也用她的名字給所住的街巷命名。財主請算命先生出主意,算命先生讓財主制一純金菊花做擺設,讓附近的人都來看,并買通地方官員,提議用吉祥的“金菊”命名,把以“芙蓉”而名的街壓下去,終于將此地改名為“金菊巷”。

  濟南樂器店(濟南電吹管樂器店)

  攝影:王琴

  濟南樂器店(濟南電吹管樂器店)

  攝影:王琴

  說金菊巷,必提起巷東首的魯菜魁首、中華老字號“燕喜堂”。燕喜堂創建于1932年3月,時值南燕北歸時節,取吉祥喜氣之意,便得了這個雅號。“燕喜堂”自創建后,一直奉行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無論是穿長袍馬褂的,還是一身短衣打扮的,服務員都不以貌取人;無論是做多么貴的大餐,還是做一兩毛錢的雞蛋湯,都正兒八經,一板一眼。在烹飪技藝上,“燕喜堂”追求典型的老濟南風味,以清湯、奶湯等湯菜見長,被人稱為“歷下風味”。“文革”中,“燕喜堂”曾改名“紅星飯店”,1980年又改回“燕喜堂”。1986年,新店裝修時特意請著名詩人臧克家題寫了店名。而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字號飯店,終因經營不善,消失在金菊巷中。如今,只剩一個舊址,大門緊閉,兩個大紅燈籠給人留下無限的嘆息。

  而老街上經歷滄桑變化的,又何止這一家。唐景椿說,關帝廟旁邊的咖啡館在明清時期曾是一家茶館,名叫“芙蓉館”,當年往來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常常在茶館里喝幾杯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丐僧》一文中,提到過這個茶館。故事講的是一個僧人,每日在芙蓉館、大明湖附近化緣。百姓贈以酒食錢米,和尚一概不收,問他需要什么,亦不回答。終日沒見過他吃飯,卻偏偏精神勃勃。有人多次勸他去山村僻巷中化緣,和尚亦不作理睬。數日后,有人在南城外發現和尚僵臥路旁,連續三日不言不動。居民擔心他就此餓死,連累自己惹禍,就一個個拉手抬腳,要將和尚遷往別處。和尚此時大怒,探手入懷,拿出一把短刀,在胸口上一劃,剖開肚腹,雙手抓住腸子扔在路邊,氣絕而亡。眾百姓駭然報官,官府用一張破席子草草埋葬了他。隔了一宿,有人發現和尚墓穴被野狗挖掘,草席裸露在外,用腳踩踏,空空如也,打開一瞧,草席卷成一團,塵封如故,和尚尸體卻不翼而飛。“蒲松齡考了三次都沒考中,倒是在這考場附近的茶館里編出這個故事。”唐景椿打趣道。

  一條老街,數條老巷,斗轉星移,滄桑變化。而無論怎樣,芙蓉街熱鬧依舊。這熱鬧是市井的熱鬧,輕松的熱鬧,如同芙蓉泉中涌出的泉水,汩汩不息。

  作者:陳巨慧、王斐

  來源:濟南古城歷史街區

  舉報/反饋

上一篇:逆光簡譜(逆光簡譜鋼琴)
下一篇:曲劇樂器(曲劇樂器大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