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蘇州笙(蘇州樂器一條街)

小乐 2021-10-27 14:13:18

  圖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上個世紀的90年代,一個年輕人曾經有志于民族樂器的制作慕名想去樂器廠工作,卻不知怎么的不得其門而入。此后很多年里置身紅木家具的生產經營,人到中年后因緣際會,全資接收了已然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之后依然沒有擺脫虧損狀態的企業,還當家做主了。又是三年過去了,雖然嘴上說是還沒有為盈,扭虧倒是肯定的。這事兒說起來好像有點兒馬云還是肯德基之類的創業故事,現如今特別崇尚的勵志傳奇。

  

  這事的確就在我們身邊發生的,說起來還是聞名遐邇的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現在叫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

  

  曲里麻拐穿街走巷跟著去的學士街上一條不起眼的小巷——梵門橋弄15號,一座安安靜靜冷冷清清的老工廠院落。還真是個鬧中取靜的好地方,房子都是有些年頭的上個世紀的產物,紅磚瓦房,水泥樓房,高高低低的幾座廠房遮天蔽日幾乎讓爬山虎遮掩得密不透風,極具神秘色彩懷舊風采,若非門口和樓前掛著廠名、標識等,非常隱蔽,有點兒像我們現在看多了影視劇里的以543或者302這類鬼鬼祟祟神神秘秘玄機重重很難猜測是個什么的所在。有木頭整整齊齊的堆放著散發出陣陣香味沁人心脾,有三四只花貓自由自在閑庭信步追逐嬉鬧,應該是沒有太久之前開館的蘇州民族樂器博物館匾牌上揭幕的紅綢還在。

  

  我是應著自詡為麋鹿迷路的蘇亞雷斯的一個不請之邀而隨之前往,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隨意自如輕松愜意的走走看看。

  

  還是先普及一下偏門冷門知識。所謂民族樂器,亦即中國的獨特樂器。從歷史來說:先秦時期的傳統樂器已有鼓、鼗、鼛、賁鼓、應、田、縣鼓、鐘、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塤、籥、龢鰲、言、蕭、管、篪、笙、琴、瑟、筑等;秦漢魏晉時期主要有箏、琵琶、笛、方響、箜篌、瑟笳、角、中鳴、長鳴、羌笛等;隋唐時期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宋元明清有馬尾胡琴、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蘆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爾、喇巴卜、提琴、哈爾扎克、洋琴、嗩吶等。今天看,好多字都讓人目瞪口呆目不識丁了。

  

  現在通常以敲擊互擊落擊搖擊的體鳴樂器、棰擊拍擊的膜鳴樂器、唇振嗓振吹口氣鳴樂器、打擊彈撥弓拉的弦鳴樂器來分類,一般流行比較普遍常見的有笛、二胡、琵琶、絲竹、胡琴、箏、鼓等,代表中國音樂文化的傳統。

  

  蘇州民族樂器堪稱是中國民族樂器制作的典范。說起來原因其實很簡單,有大名鼎鼎如雷貫耳響徹云霄的“蘇作”兩字鎮在那撐腰墊底,不管是紅木家具擺設,玉雕核雕,建筑,還是制扇,竹木樂器、刺繡緙絲服飾,等等等等,概莫例外,但凡手工制作的玩意兒,不說蘇州樣樣第一,只要是個門類,蘇州肯定得有一號。用“歷史悠久,做工細到”來描繪,絲毫不是夸贊,只是如實寫實。

  

  歷史悠久到什么程度?其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吳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十分發達,為青銅樂器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1964年江蘇省六合縣程橋鎮的東周墓出土了“臧孫”編鐘九枚。正面有銘文,其中有“攻吾欠”兩字,據考證“攻吾欠”即“勾吳”。這組編鐘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吳地樂器。從1991年在蘇州吳縣長橋鎮長橋村的一處戰國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國內也極為罕見的木漆七弦古琴來看,早在兩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時期的吳地先民,就有著自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史料記載有1000多年,早在宋代蘇州已有初具規模的民間作坊生產制作樂器。清代乾隆年間,蘇州樂器制作藝人錢君達、張玉成二人曾被召集進京,專為皇室制作宮庭樂器,不僅當時蘇南地區樂器制作業集結于此,也是行會所在地,而且許多樂器已經冠以“蘇笛、蘇笙、蘇管、蘇鑼”之稱。

  

  蘇州的民族樂器以“做工細到”充分表現了民族樂器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造型優美:集工藝特色和演奏于一體,既考慮方便實用,又考慮秀美造型及裝飾的民族特色;工藝精細:樂器的制作從選料、配料、木工制作、打磨、油漆、裝配、定音等每道工序均細致周到,無懈可擊;漆澤光亮:油漆工藝通過幾十道工序的精工細作使其外觀盡善盡美,達到似漆非漆的效果,使演奏者手感光滑,順暢;音色優美:音質深厚豐滿、穿透力強,音色甜美、純凈、圓潤、明亮、平衡,適合演奏者的風格與審美。而這些要素和特點也可以說是中國民族樂器的精粹和靈魂。

  

  話歸正傳,還是說說這個廠吧。

  蘇州的民族樂器一廠始建于1954年,當時成立的還是蘇州民族樂器生產合作社,這基本就是時代使然,即是夯拔啷當一塌刮之擼擼刮刮把閑散在社會上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有名有姓樂器一行作坊個人統統組織起來,讓個體私有的單打獨斗成為新社會當家做主工人階級弟兄的團結就是力量,1958年才改的名字。此后組織起來的廠里逐步豐富和完善了具有蘇州特色的樂器產品,并改進與發掘了瀕于泯滅的古代樂器,如唐代樂器、箜篌、編鐘等,成為全國響當當的民族樂器傳統制作生產企業。1981年01月05日成立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九十年代中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并入了原蘇州民族樂器二廠、三廠、蘇州天雀樂器廠,成為江蘇地區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基地;形成了具有“虎丘”牌民族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吹管樂器和“姑蘇”牌民族打擊樂器,以及“虎丘牌”、“江南牌”樂器用弦和各類樂器配件共有十幾個產品系列一千多個品種。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們生產的紅木專業二胡在全國行業評比中榮獲音質和外觀工藝第一名,其形制作為全行業同類產品的標準基礎。1979年“虎丘牌紅木專業二胡”獲得江蘇省優質產品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虎丘牌榮獲江蘇省著名商標;1980年研發出中國第一臺SK-1雁柱手控轉調箜篌;1989年箜篌榮獲國際博覽會金獎;1989年“虎丘牌紅木專業二胡”榮獲行業最高獎國家質量銀質獎;精制二節笛、真絲弦線等十八只品種榮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其獲獎品種之多為同行業之首。2002年,還對原失傳恢復的箜篌進行了改革,使其音域更寬廣,音色更甜美,轉調更完善,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填補了國內空白。2004年5月獲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特別金獎,同年7月獲國家專利。

  

  2017年5月9日,位于廠內一幢二層的小樓內蘇州民族樂器博物館正式開館,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陳列了全部由該廠研發、制作,包括拉弦、打擊、彈撥三大類在內的300余件“蘇作”民族樂器。如此全面、系列地展示我國民族樂器制造成果的博物館在華東地區尚屬首家。

  

  和開館活動同時舉行的還有張子銳老人的百歲壽慶活動。年已100歲的張子銳是蘇州民族樂器廠一位退休技術人員,同時又是在中國樂器改革史上留下赫赫聲名的民族樂器制作大師。1918年出生于湖北荊門的張子銳,是一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樂器改革家。1946年考入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和聲、作曲、鋼琴;1949年入南京國立音樂院,受教于楊蔭瀏、陳振鐸、曹安和、江定仙等教授,從彭維明學習鋼琴,從托諾夫學習低音提琴;解放后國立音樂學院與北平藝專音樂系等合并成立中央音樂學院。1955年張子銳中央音樂學院畢業,進入中央廣播局民族樂團任作曲、配器。他最大的興趣是民族樂器的改良,由于耿直的秉性和不合時宜的癡迷于民族樂器的改良,招致嫉妒和排擠,1961年大精簡的時候被排擠到蘇州民族樂器廠。期間的1968年4月,張子銳因言獲罪被逮捕,開始是現行反革命罪,后改為歷史反革命,公審被判處死刑,南京高院核改為無期,監獄里蹲了12年,1979年才平反出獄。在其從業60余年中,經手改良、恢復的民族樂器及配件達21件、69種,被載入中華樂器大典。其中,他運用古代排簫、律呂音律排列以及傳統蘆笙樂隊共鳴管等長處,建立系列笙組合,為中國獨特古老的吹吸音高同度笙簧增添新聲,受到業界推崇,被譽為“中國樂改大家”。經張子銳研究整理歸納的中國古代六陽六陰——“六六”樂理,今天已經被國際音樂家所重視和運用,極大地豐富了世界范圍的音樂領域。

  

  和張子銳曾經搭過檔的“蘇州民族樂器”非遺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封明君現在已經83歲。1947年,才12歲的封明君就與二胡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家里窮困去吳趨坊的作坊里學藝,幸運的是拜的師傅是二胡制作大師呂偉康。舊時學藝是學三年幫三年,每年農忙的時候,更要停掉不少時間,“五荒六餓,七死八活”。入門容易學精難做,二胡有上百道工序,選材、工藝加工、造型、蒙皮等各個環節都十分講究。特別是蒙皮環節,蟒皮的厚薄、膠水使用的多少等等,對發音影響很大。而由于南北地域、氣候環境的影響,也會讓二胡音色發生變化。而蘇式二胡,則以音色甜美,南北“通吃”而著稱,往往學八年十年的,技藝可能還停留在“入門級”,很難掌握,真正能成名的幾乎是鳳毛麟角。雖然真正學藝的時間不多,但封明君用心,手藝也長進得很快,在樂器行會的行局軸子上也是榜上有名。1954年,公私合營后,封明君隨師傅進入蘇州樂器生產合作社。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20多歲的小伙子封明君的二胡制作技藝在全國已小有名氣。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封明君還赴新加坡進行民族樂器制作表演,成為中國到國外進行民族樂器制作表演第一人。六十多年來,封明君一直沒有離開他心愛的二胡制作,退休后又被聘為廠里的技術顧問。他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一句口頭禪是“弄不像我來”,而大家也習以為常理所當然都說“有什么問題找老封好了”。以前業界傳說是“要碰額骨頭才拿的到封明君的琴”,現在大師每把二胡作品背后都刻上了他的名字,慕名求購者絡繹不絕。

  

  據說廠里過去還有一位類似招牌似的人物,五代制笙大師嚴根山,也是和張子銳一起曾經共事。都是堪稱鎮廠之寶級的人物。

  2017年,公益性專業職業樂團“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成立,無疑也給漸漸重新崛起的蘇州民族樂器打了一劑強心針。

  

  以后來看,當時我們習慣性搞運動式的這一刀切改制,對某些行業和系統造成的后果現在說起來都無法判定禍兮福兮幸耶否耶是好是壞,反正對傳統工藝的一個摧毀性的打擊是肯定了,幾乎過去那些什么蘇州紅木雕刻廠、蘇州玉雕廠、蘇州檀香扇廠等等一系列名聞遐邇的老字號傳統工藝廠家是一去不復返了。也因此讓這段本來模糊不清的歷史更云山霧罩迷惑重重加剪不斷理還亂。但是,也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就驢下坡似的鑄就了現在雨后春筍民間工藝匠人一個個著名的個人品牌。

  

  碩果僅存的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其后綴重復語義模糊有點不倫不類,是個體制性名稱,在一個極具顛覆的年代不足為奇,但是對于傳統手工的百年老店就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兒怎么看怎么別扭的了。時代潮流浩浩湯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對于風雨飄搖的傳統工藝實屬無奈。而且事實上,不管于人于事,生存從來都是第一位的,不然以后翻盤,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復興等等的事兒就成了無根之木無從談起。幸運的是,接手的這位還是過去有情懷的主,而沒有像其它那些同行業的傳統工藝廠家轟轟烈烈地被人打包通盤接收,很多年過去以后的現在要么沽名釣譽名存實亡要么移花接木蕩然無存,名聞遐邇的煙消云散,歷史悠久的灰飛煙滅。還是那句: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民間工藝傳統手工這一行,可能在某種意義上說,還真是不適合于大規模的集體活動,民間個人的大小作坊或許就是更為健康適宜的土壤,現在又漸漸崛起的各行各類傳統工藝大師名家還幾乎都是過去幾十年從那些廠家流失出來的。

  

  姑且算是對上個世紀中期投身新中國建設者們如我父母輩長者們的犧牲致敬和其情懷的感慨吧。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舉報/反饋

上一篇:喜歡的樂器(貝多芬最喜歡的樂器)
下一篇:短號樂器(短號樂器教學視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