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董乐器 2021-11-21 09:57:22

这首充满童趣的诗被选入了新版部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地上的乐器。

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看到前面朋友的回答中出现了两个版本,第二句“彩丝穿取当银铮”中的“银铮”在新版教材中,已经改成了“银钲”。

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先了解“钲”

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根据教材中的注释,“钲”的意思是: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根据国家博物馆的资料,“钲”的形态如下图:

这件文物的全称是“战国虎纹青铜钲”,材质和诗中的银质不同,不过形态是一样的。这件青铜钲属于战国时期巴人与蜀人使用的军乐器,器身刻了虎纹、树纹和一些古代巴蜀地区特有的文字符号。

2. 再来看看“磬”

教材中的解释是: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仍然借用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来展示一下磬的形状:

磬在中国古代是石制打击乐器,在很多重要场合也作为礼器。和佛教中所用的钵形打击乐器不一样。 甲古文中就有“磬”字出现,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

由此可见,早期的磬是石制的,后来经过不断变化,质地也从石头变成玉制、铜制等。

3. 再来看看全诗的含义

这首诗描写了冬天清晨儿童欢乐地玩耍冰块的场景。大自然是最好的玩具,很多孩子喜爱冬天都是因为冰、雪。诗中的“金盆”、“彩丝”、“银钲”互相映衬,是画面充满了色彩。而“银钲”和“玉磬”这两个比喻,又写出了儿童玩耍过程中丰富的声音。整个画面有声有色,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表现出了孩子的童稚可爱和活泼机灵。

有什么冷门但是很棒的乐器?

我认为人世间,发明了音乐,也发明了乐器,早前人吹口哨,很好听,有人随便摘一片竹叶都可做乐器。用鼻子奏曲,这些都是冷门,没人看好他,演奏起来,却是个创举。

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早前人发明的口琴,是很多年代了,也许说得上冷门热用,现在也是很棒的乐器。还有笛子,也算冷门吗,现在还是很棒的。各种不同的乐器是各民族发明的。说不清那些是冷门,那些是热门,因为不失传,都成了热门。

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总之,早前人发明的乐器,用土方法制作,现在精细又高明的制造。时代进步了,乐器也随着高明了。由冷门变成热门,还很棒的。

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西安人将西仓称为档子,为啥叫档子?老西安来这儿逛啥呢?

地上的乐器(放在地上的乐器)

  西仓位于西安庙后街中段路北,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官府粮仓永丰仓所在地。清末时,周围许多小商小贩向西仓聚集,自然形成了一个集市。集市围绕着仓库形成四个巷子,西仓东巷,西仓西巷,西仓南巷,西仓北巷。四个巷子数北巷和东巷路比较宽,南巷和西巷都是细细的巷子。西安人将西仓称为档子,问起来:你在哪儿?我逛档子呢。清早出门,有人电动车后边挂着好几个鸟笼子,碰见熟人问:老哥,上哪儿?一句话:上档子。为啥又叫档子?有人说,西仓市上摊位一个连着一个,犹如一排排隔档,因此叫档子。还有一种说法:清代时,西仓附近有个校场,定期进行军事操练,旗人在进入校场前,把自己平常喜欢玩的鸟笼和蝈蝈罐交给在栅栏外等候的随从。时间长了,这校场栅栏就被称为档子了。

  吆喝声

  西仓档子逢会时间是周四和周日,每到这两天,只要天气好,西仓的人多得挤都挤不过去。我到西仓,听得最多的是讨价声和吆喝声,人越多,吆喝得越起劲。

  从西仓西巷进去,刚进巷口,就听有人吆喝:“这个东西不值钱,想找难找到,想看又看不到,就是洋火——洋火——”一个中年人推着自行车,后车架有一纸箱,里面放着一包包的火柴,长长的吆喝声在拥挤的人群里回响。“真玉全部20元,不真不要钱。”又一声吆喝飘了过来,路边一块毡布上摊着一堆玉石挂件,任由挑拣。正走着,只听“咚”的一声,一个拉长的吆喝声传了过来:“拍卖开始啦,抓紧机会喽,又便宜又划算。”一个被围得严严实实的摊上放着一盒盒的物品,只见一个微胖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一副望远镜大声说道:“这个望远镜180元,有人要吗?”见没人应声,摊主又喊了一声:“150元。”还是没人搭话,摊主顺手从桌上拿起一个纸箱,取出一个铁锅举起又“啪”地放在桌子上,“加一个铁锅100元,到哪里去寻这样的好事。”越是这样吆喝,越没人理会,一场拍卖就此结束了。正走着,只听“一——二——三,起来。”在一个围着不少人的摊子前,一个小伙正在用一根绳子绑住一四方小木块,木块放在一石头上,他边吆喝边将绳子拉起,石头随之也被吊了起来,原来这是在卖强力胶。

  吆喝声是西仓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这个市场的红火所在。到了西仓集市,我喜欢听摊贩的吆喝声,有些吆喝颇有吸引力,听着也是一种乐趣。一天,我看到一个人在兜售削皮器,边演示边大声说:“切个片,刮个丝,谁家都要炒菜吃,拌凉丝,醋熘片,从此不再成难事……”还别说,他连说带唱地,吸引了不少过路人来买,我也花10元钱买了一个,回去一试,果然好用。

  一次,我走进西仓南巷不远,一个脆亮的声音传了过来:“来呀,魔术三分钟现教现会,30元学一招,50元学两招,100元学三招。”玻璃柜台边站着一个中年人,手里拿着一个空杯子,另一只手将一枚硬币放到杯子底部,猛地一拍,硬币就从杯子底部进到了杯子里面。接着,摊主又表演了几个套圈、魔术扑克、解绳子等小魔术。有个看呆了的年轻人掏出50元放到玻璃柜上,说:“我学两招。”老板收了钱,拉着小伙到墙根,手里拿着道具,一边小声说着,一边用道具演示着,只几分钟,小伙就学会了,离开了柜台。看魔术的人开了眼界,看热闹的人说:“档子上真是市井百相,挺有意思。”

  捡漏儿

  捡漏儿,也是许多逛西仓的人心里的一个想法。西仓集市古玩摊子多,卖旧货的多。西仓北巷靠南墙摆着的古玩摊位一个紧挨一个,西仓南巷经营古玩的也比较多。摊主每人一个大旅行箱子,离开的时候,将货一个个用报纸包好放进箱子里,拉着箱子就走。还有些摊主本身是开古玩店的,由于近年来古玩生意较为清淡,有的店主就带些货来到西仓摆摊下货。来西仓古玩摊的人比较多,有的只是看看,有的是一心想捡个漏儿。岂知,这漏儿不好捡。一次,我看到一个铜质小摆件,看着像个老物件,摊主说这是文房用的,只此一件。我细看感觉还中意,经过还价就买了下来。过了不长时间,却又在这个摊位上看见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可见,要想在西仓市上捡漏是比较难的。不过,也并非是无漏可捡,也需看运气。

  西仓有很多卖旧货的摊子,日用品、玩具、乐器等,堆在地上。在这些摊子里仔细看看,说不定还真能捡上一个漏儿呢。入秋的一天,我到西仓逛档子,档子上人流拥挤,交谈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走到西仓南巷口时,看见一个人靠着一辆三轮车看手机,地上摆满了旧杂货,有小人书、玩具、瓷碗、算盘、乐器、收音机等,我看了看没有想要的东西,将要离开时,看见地上放着一个黑乎乎的盘子,里面放着烟袋锅和打火机等小杂货。我觉着好像是一个秤盘子,低头细看,盘沿很厚,又不像是秤盘子,就停住了脚步,指着铜盘子问:“这是做啥用的?”摊主一听,随即就把盘子拿起来递给我。我用双手掂了掂,好沉呀,铜盘圆圆的,盘子里有一层铜绣,盘子外面包浆厚重,外表裂出花纹般的印子。摊主说这是在乡下收来的铜果盘。我问价,最后以要价的三分之一成交。

  回到家里,我对铜果盘稍稍进行了清理,盘里变得黄亮黄亮的。此铜果盘直径25厘米,盘高4厘米,做工精美,厚重大气。我还让行家给看了看,的确是过去大户人家家里用的干果盘,从盘子的包浆等来看,起码是晚清时的生活用品。

  老物件

  逛西仓,能看到许多已经淡忘了许久的老物件,有时无意中碰见,便勾起童年的回忆,让我想起了家,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老院里的生活。

  进到西仓口,看到一个摊位旁摆放着好几辆老自行车,大多是永久、凤凰、飞鸽牌的,虽然车子已经比较旧了,但车子的商标依然光亮如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都有一辆自行车;每天清晨,大街上是如潮涌一般的自行车队伍;街巷的路旁,修理自行车的摊子也多,旁边放着好几辆待修的车子,修车师傅总是忙得满头大汗。如今看见这些老自行车,就想起了过去骑自行车的年代。

  有一回,我看见一大一小的木斗,这是过去乡村计量粮食的量具,我曾经在乡下姥爷家里见过。由于年代比较久,木斗颜色黑沉,尤其是木斗中间一根横梁提手,已被磨得光滑,口沿和边子都用铁皮加固,已锈迹斑斑,斗的四周刻着“校准官斗”几个字,选料精良,做工讲究。

  我还见到一个摊位上放着几个木棒槌,有个年轻人随口问摊主:“这是干啥用的?”摊主哈哈一笑说:“干啥用?过去家里洗衣服用的,以前家里洗衣服都是用棒槌敲。”我童年时见过母亲洗衣服,把浸湿的衣服放到一块石头上,上面放些皂角,用棒槌在衣服上敲,之后把衣服放到水里漂洗干净。

  在西仓档子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老钟表,挂钟、座钟、摆钟等,有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上海三五座钟,淡黄颜色,漂亮大气。现在,我家里还保存着一台那时的三五座钟,上满发条,就滴答滴答地走了起来,走时还很准。

  尤其在一些卖杂七杂八的摊上,常见过去的收音机、照相机、铜火锅、家具、算盘、小人书等,它们都曾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摊上看到一个过去中药店里用的小秤,筷子一样细的秤杆,黄亮的小秤盘,圆圆的小秤砣,过去中药店里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小秤。

  一日逛完回头望,晚霞落下离四巷。西仓档子上人很多,其实有好多人并非去买东西,而是逛一逛百年来的老档子,感受一下浓郁的市井气息。

(西安晚报> 2020年05月23日 > 悦读周刊 作者 李永安)

上一篇:二胡中国乐器(中国乐器二胡英语作文)
下一篇:鼓属于乐器吗(架子鼓属于乐器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