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F孔起源(fa樂器起源 )

董乐器 2022-04-09 21:56:15

下面資料自己整理著看吧

西方樂器的類別樂器F孔起源:

1、弓弦樂器 (小提琴 大提琴)

2、銅管樂器 (小號 長號 圓號)

3、木管樂器 (長笛 雙簧管 單簧管 )

4、打擊樂器 (小鼓 大鼓 叁角鐵)

5、色彩樂器 (鋼琴 管風琴 豎琴)

弓弦樂器的概念

弓弦樂器顧名思義:由弓與弦組成的樂器,是以弓擦奏琴弦而發音的弓奏弦鳴樂器。所以又稱爲拉弦樂器。弓弦樂器一般多爲竹木與絲弦的組合。

編輯本段弓弦樂器的特點

弓弦樂器的發聲原理是應用琴弓上的弓毛磨擦琴弦而發聲,演奏者將弓與弦放成直角,再以適當的速度和壓力拉動琴弦使琴弦振動。改變拉弓的速度或壓力,可以改變振幅而使音量産生變化。至於音高的變化,則是靠左手按弦,改變琴弦的振動長度而達成;而其音色的控制,主要取決於弓法(運弓技巧)及左手按弦的技巧,如抖音。

弓弦樂器的發音方式是依靠機械力量使張緊的弦線振動發音,故發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 弓弦樂器一般以塗有松香的馬尾琴弓來摩擦琴弦以産生音響,另外也可以用撥奏的方法來演奏。弓弦樂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各種弓弦樂器都可以運用分弓,連弓,跳弓,斷弓,飛躍斷弓,撞弓和擊弓等特殊弓法來表現作曲家特殊的要求。也都可以使用弱音器來改變本來的音色。

弓弦樂器可以表現極強到極弱範圍很大的力度變化,可以制造各種濃稠和稀薄的音響效果。無論是合奏還是獨奏,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弓弦樂器在古今的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創作和演出中,演奏技巧和表現能力都日趨完美。

編輯本段西方弓弦樂器的介紹

西洋樂器中的弓弦樂器主要組成份子包括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Double Bass)、等提琴家族的四大成員。另外今天人們稱之爲古提琴的維奧爾族提琴(這種古提琴興起於十五世紀,十八世紀後被提琴家族所取代),也屬於弓弦樂器 。

小提琴是一切弓弦樂器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樂器,也是自1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爲重要的樂器之一。 現在的四弦小提琴是16世紀從老式的叁弦小提琴發展來的,1650-1730年間經斯特拉迪瓦裏、 阿馬蒂和瓜爾內裏等家族加以改進而臻于完美。再後來的改良包括加長指板,增加腮托,用鋼絲和尼龍絲取代腸線琴弦等。

提琴家族 小提琴樂器的音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不僅外形美觀,而且聲音悅耳動聽,音質幽雅非常善于表達感情,不僅是最理想的獨奏樂器,也是管弦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其演奏技巧極其豐富,作曲家們經常用以引發作品的基調。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分爲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擔任樂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 則擔任樂曲主要聲部的和聲伴奏。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內樂和小品中常用于獨奏。近年來,小提琴又成爲當代流行樂和爵士樂的當家樂器之一。

中提琴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幾乎一模一樣,同樣廣泛應用于管弦樂隊、交響樂隊 以及室內樂(尤其是弦樂四重奏)中。但中提琴通常擔當中音聲部,爲主旋律起伴奏和襯托的作用, 極少用于獨奏。不過偶爾也以獨奏樂器的形象出現,如在柏遼茲的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中, 中提琴的獨奏就占了相當比重。中提琴的音質別具一格,近似鼻音的詠歎,非常適合表現深沉與神秘的情調。

大提琴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 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麽大,弧形也不那麽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爲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歎息;有時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爲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绌。

低音提琴體積龐大,需站立演奏。它有兩種基本形制:一種屬于六弦提琴一族,肩斜背平。另一種屬于小提琴一族,肩較方,背微圓。

倍低音提琴是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中的最低音聲部,多充當伴奏角色,極少用于獨奏,但其雄厚的 低音無疑是多聲部音樂中強大力量的體現。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響樂隊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開始時,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敘調,有力 地回絕了前叁個樂章的主題動機。 還有聖・桑在他的《動物狂歡節》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動地塑造出笨重、莊嚴的大象形象。

編輯本段西方弓弦樂器的起源

並沒有任何人一下子創造發明了提琴這一樂器。從這弓弦樂器的發聲原理來追溯它的起源 , 它應是原始先民在獰獵或戰爭勝利後的歌舞時分, 從弓弦的聲音得到啓發而産生出最雛型的弦樂器。然後, 因弦的長短、粗細、繃緊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音響效果,進而發展出二條弦(如二胡) 、叁條弦(如叁弦) 、四條弦 (如提琴) 、五條弦 (如有些大倍司) 、六條弦 ( 如吉他) 、八條弦 (如曼陀琳) 等種類繁多的弦樂器。有些書本與學者硬要爲提琴拉遠親, 找祖宗。是否真有此必要,有其價值,那就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編輯本段西方弓弦樂器的發展

如果定要爲提琴類樂器在曆史的長河裏尋找一些演變進化的痕迹的話,那麽其遠祖當與斯裏蘭卡地域的銮芬那斯荃 (Ravanastron), 阿拉伯的冉芭(Rabab), 中亞細亞地域的克曼奇 (Kamantche), 比利牛斯半島區域的蕾貝卡 (Rebec) 等古樂器有淵源。而發展到公元十二世紀前後的歐洲地區有一種名叫維歐 (中世紀的弦樂器 ) 的樂器 , 定與提琴類樂器有更爲親近的血緣關系。它的外形甚至字母的拼法都與小提琴有不少相似之處了。

銅管樂器(Brass Instrument)是一種將氣流吹進吹嘴之後,造成嘴唇振動的樂器。他們也被稱爲“ labrosones ”,字面上的意思是“嘴唇振動的樂器”(Baines)。

要在按鍵樂器上改變音高,有兩個方法能夠辦到:一、壓下按鍵改變管子的長度,二、演奏者所吹出的氣流改變嘴唇的振動頻率。

多數人認爲,被稱爲銅管樂器的樂器,應該是由樂器所發出的聲音來決定,而不管樂器是否是由金屬做成的。因此,有的時候會發現用木頭制成的銅管樂器,像Alphorn、Cornett、以及Serpent,也有許多木管樂器是由金屬做成,例如薩克管。銅管樂器的前身大多是軍號和狩獵時用的號角。在早期的交響樂中使用銅管的數量不大。在很長一段時期裏,交響樂隊中只用兩只圓號,有時增加一只小號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銅管樂器才在交響樂隊中被廣泛使用。銅管樂器的發音方式與木管樂器不同,它們不是通過縮短管內的空氣柱來改變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氣壓變化與樂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來改變音高。所有銅管樂器都裝有形狀相似的圓柱形號嘴,管身都呈長圓錐形狀。銅管樂器的音色特點是雄壯、輝煌、熱烈,雖然音質各具特色,但宏大、寬廣的音量爲銅管樂器組的共同特點,這是其它類別的樂器所望塵莫及的。

編輯本段銅管樂器的種類

現代銅管樂器一般有兩個家族:

・按鍵式銅管樂器是由好幾個按鍵組合(一般是3或4個,但也有7個或7個以上的情況),由演奏者的手指視演奏的需要來調整管子的長度。這一個家族包括了除了長號(Trombone)之外的所有現代銅管樂器:

高音樂器:小號(Trumpet)、短號(Cornet)

中音樂器:法國號(Horn)、柔音號(Flugelhorn)、行進圓號(Mellophone)

次中音樂器:上低音號(Euphonium)、下中音號(Baritone Horn)

低音樂器:低音號(tuba)、蘇沙號(Sousaphone)

以及室外樂隊使用的薩克號系列(Saxhorn)。

由于現代按鍵式樂器在銅管樂器中占大多數,關于按鍵式樂器的操作在後文再加以詳述。按鍵通常是活塞式的,但也有轉閥式的。轉閥式按鍵是法國號的標准配備,有的時候也會被使用在低音號上。

・滑管銅管樂器使用拉管來改變管子的長度。滑管樂器的主要樂器是長號家族,但是按鍵長號偶爾也被使用,特別是在爵士樂。長號家族的祖先Sackbut以及民族樂器Bazooka也都是滑管家族。

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銅管樂器家族,但對現在來說已經是老古董了,但偶著會被用來演奏巴洛克時期或古典時期的樂曲。

・自然銅管樂器,只能夠演奏出自然泛音,例如號角(Bugle)。小號在1795年之前是一種自然銅管樂器,而自然號是在1820年前被使用。現今自然號仍然在一些慶典中使用,如升旗降旗使用的立正號令(Mi-Do-Sol)與稍息號令(Sol-Mi-Do)

・開孔銅管樂器是在樂器上有一連串的孔,像木管樂器使用手指或是按鍵去蓋孔。這些包括了Cornett、Serpent、Ophicleide以及Keyed Trumpet。他們比按鍵式樂器還要難演奏。

・其它銅管樂器

Alphorn (木制)

Conch (獸角)

Didgeridoo (木制、澳洲)

Natural horn

Shofar (horn)

Vladimirsky rozhok (木制、俄羅斯)

Wagner tuba

編輯本段按鍵式銅管樂器

滑管如上所述,按鍵可以使銅管樂手變換音高。當開啓,每個按鍵由于氣流轉向了增加的管子而改變音高,這樣子使樂器的振動的長度增加並且可以吹奏出不同的泛音列。增加的管子通常還會有一個微調的小滑管狀置(通常位于第叁鍵),如此才能使音准正確。

兩個主要的按鍵是轉閥式及活塞式。第一個活塞式按鍵樂器自發明之後,在19世紀不斷發展。Stolzel式按鍵是早期的其中一種。在19世紀中葉,維也納式按鍵也是一種改進的設計。然而大部分專業的音樂家選擇比較快也比較准確的轉閥式按鍵,一直到19世紀末才大量出現設計良好的活塞式按鍵。在19世紀開始的數十年間,活塞式按鍵普遍使用在銅管樂器上。

不同的按鍵組合能演奏出不同的音高。按鍵指法是全球都通用的。下面列出各按鍵的組合以及會造成的音高,這在今有的銅管樂器都適用。

第二鍵 - 一個半音

第一鍵 - 一個全音

第一鍵和第二鍵 - 一個全音及一個半音;這也可以使用第叁按鍵,但是音准會偏低。

第二鍵和第叁鍵 - 兩個全音

第一鍵和第叁鍵 - 完全四度,或兩個全音及一個半音。

第一鍵、第二鍵和第叁鍵 - 增四度或叁個全音;音准容易偏高。

譜上所計的音高吹奏出來會是不一樣的(差了一點點);這是樂器的設計上的特性。

在有第四鍵的樂器像低音號、上低音號、高音小號,第四鍵是要低完全四度用;這可以取代其它的按鍵組合(4取代1-3、2-4取代1-2-3)。當然,其它叁鍵也可以配合第四鍵使用來吹奏出低于完全四度的音,因此第四鍵增加了完全四度向下的音高(至大七度,使樂器的音域向下延伸了完全十一度,配合第一泛音列的使用),但是音高需要更多的技巧來調整。

但當樂器做1-2-3或1-2-3-4按鍵組合時,音准往往會嚴重地偏高。

編輯本段銅管樂器的調音

小號、短號

小號、短號等樂器在第叁鍵上使用無名指微調調音管(或是利用左手大拇指按鍵控制此調音管),使1-2-3鍵組合時所發出的音更低。如此一來才能夠在低音域吹奏准確的音階。

行進圓號、行進上低音號

由于這兩種樂器的無名指位于第叁鍵調音管下方支撐樂器重量,故改在第一鍵以左手拇指使用調音管,使1-2-3鍵組合時所發出的音更低。

上低音號、下中音號、低音號

在一部份的這類樂器裏面,當第叁鍵與第四鍵同時被按下時,氣流除了原有行經的管子之外,另外會行經一個附加的管子,如此一來才能確保在第二諧音以下低音域音准的穩定性,尤其對于這兩種樂器來說,低音的音准是被嚴格要求的。

除此之外,另一種常用的方法則是增加第五鍵(常見于CC調、BBb調低音號)或第五、六鍵(常見于F調、Eb調低音號),而按下它們降低的音程較第一鍵、第二鍵來的低一些,如此一來配合第叁鍵、第四鍵使用即可達到調整音准的效果。

另外一種常見于上低音號、F調低音號、Eb調低音號的方法是利用大拇指增加按鍵推動杠杆,使得調音管被拉長。

雙排法國號

在雙排法國號裏面,不采用于按鍵全按時增長管長的方式,而是于左手拇指添加了轉換調性的轉閥,使得在轉閥按下之前是較長的F調法國號,按下之後則是較短的降B調法國號。樂手可以透過更換F調、降B調指法的方式避免1-2-3指法的問題,使其在難以演奏的低音域才存在;這同時也提供了較短的管長,使樂手在高音域的吹奏中較爲輕松。

而F調、降B調法國號的轉換則是直接利用兩排不同長度的調音管,如此一來可以精准地調准兩調性中的每個音(不同調性的調音管互用會有問題),雖然在樂器的重量上增加了不少負擔(約爲原來的1.5倍左右)

編輯本段銅管樂器的發聲

以嘴唇作爲簧片(唇簧)

由于銅管樂器采用嘴唇作爲簧片,因此銅管樂器可以讓樂手調准自己嘴唇的情況,而吹出不同的泛音(諧音)。

一個常見的銅管泛音列:

低音Do

中音Do

中音Sol

高音Do

高音Mi

高音Sol

高音降Si(偏低)

高高音Do

高高音Re

高高音Mi

高高音降Sol(嚴重偏低,幾乎介于Fa與降Sol之間)

高高音Sol

高高音降La(偏高)

高高音降Si(偏低)

高高音Si

高高高音Do

而一般叁鍵銅管樂器在樂曲中大多使用第二至第六泛音,偶有使用第八泛音者(第七泛音音准不佳,不用)。而四鍵樂器由于可以依靠第四鍵來使得光是利用按鍵便可以將樂音降低大七度,因此也增添了使用第一泛音的可能性。比較例外的是法國號,由于管徑較細的關系,因而可以使樂手吹出較高的泛音(空氣速度較快;參見伯努利定律),大多使用第叁至第十二泛音(偶有使用第二泛音者:例如管樂版的《行星組曲・火星》第一個音。)

銅管吹嘴

絕大多數的銅管樂器都有一個可以拆卸的吹嘴;而吹嘴的形狀、大小配合著不同的運唇方式,而且音色也會有所不同。

杯狀吹嘴(cupped mouthpiece):這是大多數的銅管樂器使用的吹嘴。

而相較之下,越低音的樂器使用的號嘴就顯的越深而越大,音色也會比較暗沉。

錐狀吹嘴(conical mouthpiece):一般來說這是只有法國號使用的吹嘴。

有時行進圓號也會附有轉接頭以配合這種吹嘴,因爲在室外樂團中,行進圓號往往擔任法國號的角色。

銅管發聲的方向性

銅管樂器與木管樂器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銅管樂器發出的聲音有很明顯的方向(從號口發出),而木管則向四面八方擴散。這容易影響到樂曲的錄音,以及室外樂隊樂器的使用。

在大多數的室外樂隊當中,由于室外表演一般而言沒有回音,因此樂器演奏方向統一向前,避免有時間差的問題。

而號口不是向前的樂器(法國號向後,上低音號、低音號向上)會被替換爲音域相同但號口向前的樂器。

法國號一般而言以行進圓號替代,管長是法國號的一半,但管徑類似,因而高音音域相同,但缺乏低音部分。

同時,它也有著圓錐狀銅管與號口較大的特性,因而音色仍然柔和。

上低音號一般來說以行進上低音號替代,管長與音域均與上低音號相同,音色也極爲類似。

低音號一般來說有兩段管長一樣,可拆卸式的管子,只是管的方向不同,因而可以適應室內與室外的演奏。

(室外一般而言樂器是扛在左肩上,號口因而向前。左手扶住樂器前端,右手則依然爲按按鍵之用)

低音號有時也會使用蘇沙號替代,那是一種專爲室外樂隊設計的低音樂器,與低音號各方面接類似。

另外,在部分樂團中,由于長號滑管在室外樂隊不方便的問題(容易打到人),因而以音域相同的行進上低音號替換。

但這樣會造成一個缺點,就是長號莊嚴而直接的音色並不容易呈現出來。

編輯本段銅管樂器的教學

小孩子大約在十一歲時恒齒長齊了,就可以開始學習銅管樂器。也是可以更早就開始,但是只要牙齒仍在汰換時,吹嘴所放的位置以及施力的方式,都要針對嘴唇及牙齒做調整。

木管樂器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排蕭和低音管,他們都有一個可以吹出空氣的中空管子。木管樂器的得名是由于它們起初都是木制的,但是現在許多木管樂器也用金屬和塑料制造。

木管樂器靠氣流震動來發聲,一般有兩種震動方式。如果是最簡單的木管樂器,當你往裏面吹氣時,進入和通過“吹孔”的空氣回撞擊管子中的一些部位,並通過這更、根管子的長度,來輸送空氣的震動從而發出聲音。如果是其他木管樂器,他們都有簧片,進入“吹孔”的空氣回使簧片震動,並引起簧片下面的管內的空氣震動,聲音就這樣發出來了。

管樂器起源很早,從民間的牧笛、蘆笛等演變而來。木管樂器是樂器家族中音色最爲豐富的一族,常用被來表現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情景。在交響樂隊中,不論是作爲伴奏還是用于獨奏,都有其特殊的韻味,是交響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木管樂器大多通過空氣振動來産生樂音,根據發聲方式,大致可分爲唇鳴類(如長笛等)和簧鳴類(如單簧管等)。木管樂器的材料並不限于木質,同樣有選用金屬、象牙或是動物骨頭等材質的。它們的音色各異、特色鮮明。從優美亮麗到深沉陰郁,應有盡有。正因如此,在樂隊中,木管樂器常善于塑造各種惟妙惟肖的音樂形象,大大豐富了管弦樂的效果。

唇鳴類: 長笛(Flute)、 短笛(Piccolo); 簧鳴類: 單簧管(Clarinet)、 雙簧管(Oboe)、 英國管(English Horn)、 大管(Bassoon)、 薩克斯管(Saxophone)、 口琴(harmonica)、 笛子、 笙、 唢呐、 蕭。

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也叫“敲擊樂器”,是指敲打樂器本體而發出聲音的。其中有些是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如雲鑼、編鍾等;其它還有一些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如拍板、梆子、板鼓、腰鼓、鈴鼓等。若根據打擊樂器不同的發音體來區分,可分爲兩類:(1)“革鳴樂器”也叫“膜鳴樂器”,就是通過敲打蒙在樂器上的皮膜或革膜而發出的樂器,如各種鼓類樂器;(2)“體鳴樂器”,就是通過敲打樂器本體而發聲的,如鍾、木魚、各種鑼、钹、鈴等。

大多數打擊樂器有一個確定的音,甚至連鼓的音也是確定的。但一般來說打擊樂器的分類是看一個樂器是否有一個確定的音高。

定音鼓、木琴、馬林巴、顫音琴、鈴、管鍾、古钹和鍾琴都有一定的音高。小鼓、大鼓、沙槌、響板、響棒、牛鈴、吊钹、沙球、齒輪剮響器、勺、木魚、嗵嗵鼓、蒂姆巴爾鼓、叁角、震音器、擦衣板、鞭、南梆子一般沒有確定的音高。但也有些打擊樂器手在錄唱片或演奏特別的作品前確定他們的鼓的音高。鑼有有確定音高的和沒有確定音高的良種,西方的鑼一般沒有確定的音高。吊钹也有有確定音高的,但很少見。

此外打擊樂器還分膜鳴樂器和自鳴樂器。膜鳴樂器上覆蓋著一層膜,打擊膜産生聲音,比如鼓。自鳴樂器自己就可以發聲,比如叁角。鈴鼓即是膜鳴樂器也是自鳴樂器。

編輯本段中國的打擊樂器

中國的民族樂器中有許多特有的打擊樂器,這些打擊樂器有的今天還在使用,有的今天已經不使用了(比如編鍾)。許多這些傳統的打擊樂器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在中國的戲劇中的磬、鼓、鑼、钹,或者在說書時使用的快板、響板等。

在中國的傳統音樂中打擊樂器的使用比較少,打擊樂器(除木琴和編鍾外)一般也被看作是下級的樂器。在春秋和戰國的文獻中比如就有嘲笑秦國的打擊音樂的文章。

編輯本段西洋管弦樂團以及管樂團中的打擊樂器

在大部分的管弦樂曲完成的時代,打擊樂器並未受到重視,最普遍使用爲定音鼓,用途僅爲增強樂曲氣勢。再來是小鼓、大鼓、钹、木琴等。不過後來樂曲逐漸走向多樣化,打擊樂器豐富的節奏性因此得到善用。在二十世紀初期管樂開始發展,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器慢慢被研發改良,作曲家得以利用多樣的音響效果使樂曲更加有變化。

編輯本段打擊樂團中的打擊樂器

打擊樂團中的打擊樂器又比管樂團中的更多樣化,甚至範疇不再僅限于使用固有的樂器來産生既定的聲音,如拖鞋、砂紙、鐵錘等生活用品也常常出現在樂曲中。

色彩樂器

colour instruments

泛指音樂演出時,能同時提供光線色彩與之相配合

的一些樂器與儀器。外形似風琴,以鍵盤演奏或控制,故

又稱色彩風琴。這種樂器多數並不發出音響,而是與音

樂同步表演;也有與某一樂器(例如鋼琴或管風琴)結

爲一體,是名符其實的色彩樂器。

最早提出音樂與色彩聯系在一起的,是17世紀德國

人A.基歇爾。他在著作中提出:音樂是光線的模仿,二

者是可以互爲表達的。最早從事這一理論實踐的是法國

人L.-B.卡斯特爾,他于1720年出版了《音樂與色彩》一

書,1734年設計了一種“視覺哈普西科德”,將音階按

光譜的位置排列分配,一個鍵連接一種顔色,按鍵演奏

樂譜,光線就從透明色彩帶傳出。由于當時尚未發明電

器,僅靠蠟燭燈光顯示,未獲成功。1881年,美國人B.

畢曉普設計過一種能演奏音樂的色彩風琴。他用的是一

架小型風琴。首次試驗成功的是1895年A.W.裏明頓教授

創制的“裏明頓色彩風琴”。風琴本身不出音樂,而是

配合樂隊和其他樂器將色彩投影到銀幕上作同步表演,

這種實際是儀器的“樂器”。更爲精巧的是丹麥歌唱家

兼科學家T.維爾夫雷德于1925年在紐約演出的“克拉維

勒克斯”,其外形如一張斜面寫字台,有各種旋鈕與開

關。1926年,他與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Н.А.裏

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在視覺與聽覺的結合

上,效果頗佳。А.Н.斯克裏亞賓是色彩音樂的熱心倡導

者。其交響詩《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總譜

上寫有一行色彩譜,詳細標明用何種色彩與音樂配合進

行。現代采用更先進的電子合成器與激光技術,以立體

投影于空間而非銀幕。

“色彩樂器”一詞,也指某些具有鮮明音色特點而

又不屬于常規管弦樂隊中的樂器,被用于樂隊編配中時,

常以“色彩樂器”作相對稱謂,如吉他、薩克斯管、木

琴及其他只用于民族民間樂隊的樂器。此時,“色彩樂

器”一詞爲管弦樂法中的專用術語(見配器法)。

津寶1120上低音號爲什麽官網沒有?

上一篇:遠州樂器(南華樂器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