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吹的樂器(先秦樂器有哪些 )

董乐器 2022-05-07 04:37:23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先秦吹的樂器。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于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秦以後盛興于民間。關于以琴爲聲樂伴奏的形式,早在《尚書》中,已有"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來所謂的琴歌。從漢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展,除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伴奏樂器外,還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現。如器樂曲《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反映出古琴作爲器樂演奏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先秦古琴的幾大轉變不定弦變定弦,五弦變七弦,天地柱的分離。另外,先秦的古琴曲沒有受其他地域影響,是中國原創

蘇州民族樂器的蘇州民族樂器

文化遺産名稱:蘇州民族樂器制作技藝

先秦吹的樂器(先秦樂器有哪些 )

所屬地區: 江蘇 · 蘇州

遺産編號:Ⅶ-18

遺産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蘇州市

遺産級別: 國家 蘇州民族樂器制作的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吳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十分發達,爲青銅樂器生産提供了有利條件,1964年江蘇陸合程橋東周墓出土了“臧孫”編鍾九枚。正面有銘文,其中有“攻吾欠”兩字,據考證“攻吾欠”即“勾吳”。這組編鍾是迄今爲止發現最早的吳地樂器。

從1991年在蘇州市吳縣長橋鎮長橋村的一處戰國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國內也極爲罕見的木漆古琴(七弦琴)來看,早在兩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時期的吳地先民,就有著自具特色的民族樂器。 蘇州的民族樂器造型優美、工藝精細、漆澤光亮、音色優美。

造型優美:民族樂器集工藝特色和演奏于一體,既考慮使用的方便實用,又考慮了每件樂器的秀美造型及裝飾的民族特色。

工藝精良:每件民族樂器的制作從選料、配料、木工制作、打磨、油漆、裝配、定音等每道工序均細致周到,無懈可擊。

漆澤光亮:樂器的油漆工藝要通過幾十道工序的精工細作使其外觀盡善盡美,達到似漆非漆的效果,使演奏者手感光滑,順暢。

音色優美:樂器的優劣,不僅只表現在外觀上,最重要的一環是樂器的音質、音色。音質要深厚豐滿、穿透力強,音色要甜美、純淨、圓潤、明亮、平衡,還要適合演奏者的風格與審美。

蘇州民族樂器特色爲:造型優美、簡練,結構合理、不繁瑣,做工精巧、一絲不苟,格調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純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現了蘇州民族樂器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而這種內涵和風格乃是中國民族樂器的精粹和靈魂。 蘇州民族樂器是中國民族樂器制作的典範,1984年虎丘牌《紅木專業二胡》榮獲中國輕工業部優質産品獎,同年又獲國家質量銀質獎(不設金獎,行業最高獎)。2002年對原失傳恢複的箜篌進行了改革,使其音域更寬廣,音色更甜美,轉調更完善。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填補了國內空白。 2004年5月獲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特別金獎,同年7月獲國家專利。

上一篇:樂器哪種第一(哪種樂器最好學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