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樂器(瓦笛樂器 )

董乐器 2022-06-04 03:01:14

  (1)中國戲曲從原始的歌舞發展而來瓦缶樂器。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刀耕火種、捕魚打獵的生活。爲了獲取食物,人們在采集或出獵以前,要進行跳舞、歡歌的祈禱活動,以求成功。原始社會的儀式性歌舞因爲要用人來裝扮野獸或其他事物,便爲後世人們裝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鑒。儀式性歌舞到後來發展爲各種既娛神又娛人的節日民俗,成爲一種歌舞傳統。以後,宮廷和民間還有各種祭祀神靈、驅除瘟神的儀式,大家載歌載舞,活動中還需要裝扮人物。

  (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以樂舞戲谑爲業的藝人,即優伶。

  優伶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專業演員。關于“優伶”,有這樣的說法,據說,滑稽戲爲中國戲曲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基礎。滑稽戲最早是由“優”發展來的。優是國王貴族的弄臣,專以諷刺國王和貴族的缺點爲職業。

  (3)元朝時,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現元雜劇。

  元代的戲曲形式稱爲元雜劇。元雜劇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關漢卿和《窦娥冤》。此外,還有王實甫的《西廂記》等。

  (4)明代時,出現昆曲。

  昆山腔發源于江蘇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間小唱,曲調悠揚婉轉,後來經著名戲曲名家魏良輔吸收其他聲腔的優點,又借鑒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對昆腔進行了改革,創造出轉喉押調、字正腔圓的新腔,就是號稱“水磨腔”的昆曲。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湯顯祖和《牡丹亭》。

  元代的雜劇和宋元南戲的産生爲地方戲曲樹立了楷模,大大推進了地方戲曲的發展。

夏商時代“全民性”的原始舞蹈開始從勞動活動、祭祀發生轉變,步入表演性的娛樂舞蹈産生“女樂”,同時原始時期的祭祀功能被進一步強化。 夏商時期樂舞的特征:以巨爲美。(巨通钜,古代用的鋼。釋義:把聲音巨大當做美好,把樂器衆多視爲壯觀;) “女樂”成爲繼巫而起的真正專業歌舞藝人。 傳說中堯、舜、禹的時代,已處于氏族公社末期,生産力的發展,使農業、畜牧業有了剩余産品,氏族公社的首領已成爲有特權的貴族。一般認爲堯建都于山西臨汾一帶,在這一帶進行歌舞活動。《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了堯命質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來敲擊,這就是最早的“鼓舞”。 舜時有苗不服,禹率兵征伐不勝,後來聽了益的建議,沒有用武力,而“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尚書·大禹谟》),舞蹈了70天,有苗乃服。執幹(盾)執羽而舞,應是“文舞”和“武舞”的起源。 《韶》又名《箫韶》,傳說是歌頌舜的樂舞,實際上,原始的《韶》舞,原本是一種狩獵後歡慶勝利的群衆性集體歌舞。當原始人狩獵歸來,向祖先獻上獵獲物,並狂歌勁舞之時,有人披上獸皮,有人戴著鳥羽,模仿鳥獸動作,在排箫聲中,鳳凰自天而降,舞蹈達到了高潮。主要伴奏樂器,是用竹管編排而成的樂器“排箫”,舞有九段九種變化,所以有“箫韶九成,鳳凰來儀”的說法。殷墟博物館掠影 《鼓舞》、《幹羽舞》、《排箫舞》可看作是堯、舜、禹叁位氏族首領的代表性舞蹈。殷墟博物館掠影 歌頌禹治水有功的《夏龠(yuè)》,創作過程是這樣的:禹時“勤勞天下,日夜不懈,——疏叁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百姓)”;于是命臯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龠”即“排箫”,後來的“文舞”“左手執龠”“右手秉翟”,都是在這種舞蹈的基礎上發展。

上一篇:蕭樂器指法(小號樂器指法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