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豎笛(我想學笛子和葫蘆絲,哪裏有這方面的資料?

董乐器 2022-04-27 11:40:25

笛子民族樂器豎笛,亦稱橫笛。西漢以後,逐步流行于全國各地,爲民間最常用的樂器之一。笛爲竹制,上開吹孔和膜孔各一,按指孔六個,音色清脆,音域較寬,能吹出兩組多一點的音。常見的笛有兩種,一種爲曲笛(過去用于伴奏昆曲或用于合奏);一種爲梆笛(過去用于伴奏梆子戲)。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解放後,對笛進行了多次改革,先後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調的笛,並在曲笛的基礎上改制了加鍵笛,保留原有的六個音孔,用鍵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臨時升降半音及轉調。笛子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較大,技巧豐富,表現力很強,是我國吹奏樂器中一件重要的樂器。笛子可演奏各種不同的風格、情緒的樂曲,可獨奏、重奏與合奏。在西洋樂隊中,有時作爲色彩樂器,可獲得獨特的效果。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傣語稱“芘南母倒”。主要流傳于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是青年男女用來表達愛慕思念之情的樂器。在傣族民間神話傳說中相傳: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發,一個傣家小蔔冒(小夥子)抱著一個大葫蘆,沖過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愛的小蔔哨(小姑娘)……于是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個勇敢的小蔔冒,小蔔冒捧起金葫蘆吹出了美妙的韻律。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願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

葫蘆絲發音優美、親切、略帶鼻音、含有憂郁的韻律感,古人雲之“彩雲之南獨神韻,繞梁叁日音不絕”,葫蘆絲擅長于表達溫柔細膩的感情,給人以朦胧憂郁的美感。因爲它的發音猶如抖動的絲綢那樣飄逸、親柔而得名“葫蘆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

巴烏流傳于我國西南邊陲的哈尼族、彜族民間,是一種彈簧震氣吹奏的樂器,外形類似笛子,常用于自娛自樂性的獨奏,極富民族特色,但在雲南主要流傳于西雙版納等少數民族集居的地區。

葫蘆絲。又稱葫蘆箫。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以前主要流傳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極富表現力。在雲南,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舞台都能聽到葫蘆絲演奏的優美音樂。近年來在國內外頗受矚目。

葫蘆絲屬於簧管內樂器。常見的葫蘆絲是由一個作爲共鳴腔的葫蘆和叁根竹管組成。竹管插入葫蘆的一端有簧片。中間竹管爲主管,兩邊爲附管,主管上開有七個按音孔(上六下一)。副管無按音孔,一般只能發一下固定音,用作和聲以豐富其表現力。曲調多有深情、委婉之特點。

上一篇:樂器和瓦器(奧運會開幕式第一個節目敲的鼓叫什麽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