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管弦樂器(管弦樂器圖片 )

董乐器 2022-05-23 22:49:45

古代樂器有四大類:吹管樂器、打擊樂器、拉玄樂器日本管弦樂器,彈撥樂器。失傳的古典舞樂器應該也是這麽分的。

當然,還有個很古老的“八音”分類法,誕生于周代,根據樂器的不同制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分成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叫做“八音”。後來不怎麽常用,這就不詳細介紹了。

下面是些失傳的樂器,我自己總結的,可能有遺漏,你參考參考。

一、彈撥樂器

1、五弦琵琶

就是敦煌飛天反彈的那種琵琶。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簡稱五弦。曆史久遠、造型別致,盛唐時期曾流行于我國廣大中原地區,並東傳日本。到了宋代,便不見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失傳。

制如琵琶,稍小。外型式樣較多,頸項有直項、曲項的,音箱有半長梨形、半圓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圓形的等等。

2、小箜篌

小箜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角形箜篌。是豎箜篌之一種,屬于豎箜篌中的較小者。

唐代樂舞就有它,像《霓裳羽衣舞》。曆史久遠,結構簡單,造型美觀,使用方便。長期流傳于宮廷和民間,清代失傳。20世紀30年代得以複興,80年代推陳出新,造型各異的小箜篌登上我國和世界音樂舞台,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3、鳳首箜篌

箜篌的一種,在東晉時自印度傳入中原,明代後失傳。

鳳首箜篌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緊弦。曲頸項端雕有鳳頭。

4、花邊阮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飛天合奏圖,其中一飛天手抱花邊阮。

5、築

形制如同現在的筝,用竹片敲擊發音,所以古文中常有“擊築”之說。從戰國至隋唐期間,廣泛流行于民間,漢魏南北朝時,曾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用于伴奏清樂,廣泛流行,宋代以後消聲匿迹。 曆代古籍上關于它的大小、弦數、鼓法的敘述又不相同,所以很難定論。

二、吹管樂器:

1、篪(音chi,第二聲)

是一種似笛而又非笛的樂器,竹管制成,有吹孔、出音孔,另加五指孔共八孔。

篪原是一種民間樂器。早在周代,它常與埙一起演奏。戰國之世,它作爲大型宮廷樂隊中的一員,與編鍾、編磬、建鼓、箫(排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時演奏。漢魏的相和歌樂隊,有時也用它。六朝時,隨著清商樂的興起,它又成爲吳聲的主要伴奏樂器。隋唐時,它是當時藝術性最高的清樂樂隊的一員。宋以後,因主要用于宮廷雅樂而逐漸失傳。

2、管

中國古代的一種管樂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長一尺。後失傳。

3、尺八(只能說在中國失傳)

是一種古管樂器,亦稱“蕭管”,相傳産于印度,至遲在隋唐間已傳入中國,唐時有呂才定制爲一尺八寸,故有是名。成爲漢民族一種常見的樂器。但到宋以後已失傳不用,約在七八世紀時傳入日本,現在仍流行于日本,稱“晉化尺八”。它獨特的音樂中充滿了蒼涼,憂郁,奇幻,惆怅。

4、竹相

現已失傳的中國古樂器,根據文獻所載“相乃樂器,謂送舂聲”之意研制而成。每根相就是一根粗粗的竹筒,最低的亦高達2.3米,發單音,舂地演奏。

5、排箫

又稱龠、籁、雲箫、鳳箫、比竹等,相傳在虞舜時就已存在,是一種編管樂器。

排箫在古代用于宮廷、教坊,也有的用于,在民間曾廣泛流傳。但由于排箫表現力較差,演奏又很費力,到宋代排箫在民間失傳了。近年來,我國已對失傳的排箫進行研制,並改革成雙排加鍵式排箫,共50管,按12平均律排列。

排箫的管一般多爲竹管制成,用繩或竹篾纏梆在一起,或用木框鑲之;也有的排箫管用石頭制成。23管的大排箫,稱作“言”;16管的小排箫稱作“筊”;不封底的稱作“洞箫”;封底的稱作“底箫” 。此外,還有10管、13管、17管、18管、21管、24管的排箫。

叁、打擊樂器

1、羯鼓

是一種出自于外夷的樂器,據說來源于羯族。以羊皮做鼓面,用鼓槌兩面敲擊的樂器。現在很多地方使用的鼓,都可視之爲是它的演變。這種樂器在唐代曾紅極一時。聲音急促、激烈、響亮,尤其適用于演奏急快節奏的曲目。

2、鞉牢

又名鞉鼓。常見形制爲一根柄上穿2個小鼓,鼓腹兩側用繩系兩上小珠,將柄來回轉動.小珠便可擊鼓面而發聲。《樂書》雲:“鞉牢,龜茲部樂也。形如路鼗,而一柄叁枚焉。”有8面(1柄4鼓)、6面(1柄3鼓)、4面(1柄2鼓)等形制。日本嚴島神社所藏鞉牢爲1柄2鼓,相傳系唐代實物。

3、雞簍鼓、扁鼓、答臘鼓、毛員鼓等,失傳已久,資料難尋。不一一列舉了。

四、拉玄樂器

1、軋筝 這種由多弦組成的弓弦樂器,曆史十分久遠,可追溯至先秦。據《舊唐書·音樂志》載:“軋筝,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宋陳《樂書》有其所繪圖像,形制與筝、瑟相似,爲長方形共鳴箱,面板上張弦數根,用細長竹片擦弦拉奏。

好了,終于完了,手好累啊~呵呵!

補充:

我說呢,怎麽這麽奇怪。我上面說的就是樂器,下面說下失傳的古典舞吧。

抱歉,我不知道中國古典舞還有什麽分類,似乎是沒有誰明確過的,不過聽過一種說法,分爲漢族古典舞和少數民族古典舞,或許還有別的分法,按照年代,或者按照門類,什麽漢唐舞、敦煌舞什麽的,宮廷舞、民間舞什麽的,不過沒有定論,以上只是我的猜測。

其實自宋至明清,中國古典舞大多已失傳,一部分流入民間,成爲民間舞;一部分進入戲曲,成爲戲曲舞。現今的古典舞都是後照記載、創制的。

所以要說清失傳的古典舞根本不可能,只能列關鍵的了。

1、周代雅樂舞蹈——六大舞:

也稱“六代舞”,代表六個朝代。分別是黃帝的《雲門》(又稱《雲門大卷》、《鹹池》和《承雲》),堯帝的《大章》(又名《大鹹》),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稱《夏龠》),商湯《桑林》,反映武王伐纣功績的《大武》。

《雲門》的內容據說是歌頌黃帝創制萬物,團聚萬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雲一般。由于黃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世間萬物沒有不受到他的恩澤的,所以這個樂舞也叫《鹹池》,“鹹池”也就是“鹹施”。

《大章》相傳是歌頌堯帝領導天下時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陽,敬仰祥雲一樣。“大章”,意思就是說堯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可見它原來也是氏族社會中的原始舞蹈。

《大韶》,簡稱《韶》,是六樂中最著名的一部,孔子在春秋末年還曾見過。傳說這個樂舞的創制者是一只腳的怪獸“夔”,內容是歌頌舜帝能繼承並發揚光大堯的功德,而它的表現形式則是“擊石拊石”,是“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可見它原來也是氏族社會中的原始舞蹈。

《大武》是武王伐纣勝利後由周公創編的,內容就是表現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據春秋時孔子所見,這個樂舞開始先有一段長長的鼓聲作引子,舞者(戰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著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隊由北邊上場,這是描寫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現滅了商朝,第叁段繼續向南進軍,第四段表現平定南部邊疆,第五段舞隊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列隊向武王致敬。舞蹈雖然是用的象征性手法,並不象舞劇那樣描繪人物和矛盾過程,但無疑這是一部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敘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將這六部樂舞加以集中、整理、規範成一個整體,作爲國家的禮制,用于祭祀、慶典等活動。並對它們的演出儀制、祭祀對象、服飾道具、樂歌宮調和舞者身份、演出場合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六大舞又分爲“文”、“武”兩類,前四舞屬文舞,《大武》等屬武舞。文舞持龠(似笛的管樂器)翟(鳥羽)而舞,故又稱龠翟舞:武舞持幹(盾牌)戚(斧钺)而舞,又稱幹戚舞。兩類樂舞的劃分,與舞蹈的內容形式有一定聯系,但據後世儒家考證,主要是受祭的帝王得天下的手段差異,所謂“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這一定例一直貫穿到以後曆朝曆代的封建帝制。

周代雅樂除上述六大舞外,還有《羽舞》等“六小舞”,這些舞蹈和六大舞一樣,也是用作教育貴族子弟的教材,成爲樂教的重要內容。

2、漢代——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獸、部族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

漢高祖時,喜愛“巴師勇銳,歌舞以淩”的古巴人的戰鬥力,引爲作戰前鋒,並將宗人的戰爭武舞取名爲“巴渝舞”,引進宮廷,曆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雖曾數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後,“巴渝舞”在宮庭中銷聲匿迹,名不見經傳了。但在民間仍在世代承傳,曆經演變,原始的武舞演變成祭祀性舞蹈和慶典性舞蹈。

漢代的"巴渝舞"共4篇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叁曰安台,四曰行辭。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執仗而舞”。“仗”,兵器,“執仗”即執幹戈;伴奏則是擊鼓。

3、七盤舞

是在漢代舞蹈中最爲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表演時先在地上排列數盤和鼓,舞者衣著長袖,在盤、鼓之上,或盤、鼓之間,跳躍徘徊。《七盤舞》在漢魏時代非常盛行,常常出現在漢晉文人墨客的詩辭歌賦中。張衡《七盤舞賦》:“ 曆七盤而屣(又作‘縱’)蹑。”

4、踏歌(是失傳的舞種)

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古典舞《踏歌》雖准確無誤地承襲了“民間”的風情,但其偏守仍爲“古典”之氣韻。

5、北齊——蘭陵王入陣曲

也叫大面、代面,爲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

起源于北齊,勝于唐代。是爲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曾東傳日本,今屬日本雅樂。

6、唐代——秦王破陣舞

又名《秦王破陣樂》或《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軍歌,李世民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在原有的曲調中揉進了龜茲的音調,婉轉而動聽,高昂而且極富號召力。同時有大型的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裏,氣勢雄渾,感天動地。後失傳。

7、驚鴻舞

是唐玄宗時期寵妃梅妃江采蘋創作的舞蹈,已失傳。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當時廣爲流傳。而梅妃的《驚鴻舞》著重于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翺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柔美、自如。

8、霓裳羽衣舞

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相傳唐玄宗作曲,楊玉環舞蹈。安史之亂後失傳。描寫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

9、宋代時“隊舞”、“舞隊”等舞種盛行,每個物種裏有若幹舞蹈,不一一列舉了。

10、元明清應該都是些戲曲方面的舞蹈吧,差不多也失傳,不是很了解。

上一篇:手鼓樂器(非洲鼓十個基本節奏是什麽?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