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奏樂器(自動奏樂器2課程設計)

小乐 2021-10-15 15:12:57

  

  《奇趣景觀:小博物館大歷史》

  劉珊珊 陳洪瀾 著

  同濟大學出版社

  閑暇時,許多小伙伴都喜歡到博物館逛逛。我們穿越時空,與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對話。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個博物館都有著自己的特色,等待著游覽者親身體驗。

  新書《奇趣景觀:小博物館大歷史》,帶你“紙上云游”,走進那些最有趣的歐洲特色博物館。

  展示火車演變歷程的鐵路博物館,設在退役的華麗老車站,作為藏品的老火車,仍能帶著游客在鐵路網上馳騁;

  手袋與箱包博物館開在阿姆斯特丹紳士運河旁的古宅里,珍藏著當年河畔豪宅貴婦們心愛的手袋和包包;

  倫勃朗之家并沒有價值連城的展品,但人們仍絡繹不絕地前來紀念這位偉大畫家;

  《最后的晚餐》保存在達·芬奇最初繪制它的墻壁上,簡陋的展廳卻絲毫不會減弱偉大作品帶給人的感動……

  這些小眾但精妙有趣的專題博物館,有著各種特色收藏和鎮館之寶,保留了業已逝去的世界中無數個瞬間的奇景。這一個個瞬間仿佛從歷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總總拼貼在一起,構建出更為平等入微的文化敘事。

  #作者簡介

  劉珊珊,清華大學建筑學博士,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副研究員。專注于建筑史、園林史研究,曾出版《美麗建筑》《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等多部著作。

  陳洪瀾,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專注于知識論等領域的哲學研究,曾出版《知識分類與知識資源認識論》《論知識的融通與組織》等專著,也是《世界文化》期刊的專欄作者。

  從18世紀開始,博物館逐漸向公眾開放,人們終于可以自由步入“繆斯的圣殿”,直接汲取知識,獲得靈感,享受藝術。在博物館里,從遠古時代的文物,到近現代的繪畫、雕塑、工藝品乃至日用細物,一件一件看過來,仿佛穿越在時光的隧道里,心隨物轉,神游千古。?本書介紹的15座博物館都位于歐洲。歐洲有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等許多著名的大型博物館。不過,本書的主角并非那些百科全書式的綜合大館,而是那些專精于不同主題,富有個性與特色的專題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往往特色鮮明,無論是館舍和展覽布置,還是藏品內容和服務形式,都千差萬別。在琳瑯滿目、特色鮮明的博物館里漫游時,我們總能被不時閃現的人性光芒打動。或是安妮之家閣樓上保藏的紅皮日記本,讓我們看到即使歷史的至暗時刻,也無法窒息少女的成長;或是熱帶博物館里盲眼植物學家的塑像,揭示出哪怕無常而殘酷的命運,也無法抹殺學者為科學進步作出的貢獻;或者來到全景畫博物館,眺望百年前的海灘,體驗那放棄無窮財富、投身藝術的人生贏家眼中的風景……或許也可以說,人類的偉大閃光必然蘊藏于歷史的無數細微之處。正像在每一座博物館中那樣,隨時準備著,給予步入其中的人以靈感和啟迪。

  劉珊珊 ?陳洪瀾

  節選自本書前言

  數字時代,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欣賞音樂。可曾了解,從最古典的音樂呈現方式到如今,走過了怎樣的漫漫長路?其間,又有多少精彩的奇思妙想,推進了這個世界的音符翩翩?現在就跟我們一起,走進位于荷蘭的這家“音樂盒博物館”?。

  烏得勒支古城的運河與大教堂,是游人們反復稱頌的風景。在距離大教堂不遠的老房子里,藏著一座音樂鐘與管風琴博物館(museum speelklok)。它別具特色,但知道它的人卻不多。這家博物館的藏品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音樂盒,因此又被稱為“音樂盒博物館”。而荷蘭語中的“speelklok”就是音樂鐘的意思。

  

  ▲音樂盒博物館入口

  音樂盒博物館由一座16世紀的教區老教堂改建而成,內部分為兩層,收藏著15世紀以來的各種自動樂器。從展品制作的時代、體積以及工藝水平來看,大致可分為自動演奏樂器、多功能音樂鐘、外觀龐大華麗的管風琴和精美小巧的玩偶音樂盒四個類別

  自動樂器 :從教堂鐘塔到音樂鐘

  自動樂器是一種能自動演奏音樂的機械裝置。早期的自動樂器并不完全是“自動”的。近代之前,由于沒有電力機械裝置,雖然可以設置演奏音樂的機械程序,但運轉的動力卻是人力。早期的自動樂器是人力驅動的復雜機械,利用手動的轉動搖柄、杠桿、繩索以及手轉發條等裝置,來播放樂曲或進行木偶表演。

  博物館里展示出的最簡易的音樂盒,演示了樂器自動演奏的奧秘。如一件手柄驅動的音樂鼓,如果想聽到美妙的鼓聲,就得搖動手柄,由大輪上的繩索牽動小輪,經過多重傳導,讓掛在架子上的音樂鼓敲響,演奏出音樂。它旁邊還有一款音樂鐘。手柄里的木磙子上纏繞著長長的繩子。通過繩子帶動大磙子、小磙子和齒輪,轉動編制了音樂程序的滾筒,最后才能驅動鐘鈴。

  

  ▲用手柄驅動的音樂鼓

  

  ▲用手柄驅動的音樂鐘

  還有的樂曲被編制在一張金屬圓盤上,用一根手搖鐵軸帶動齒輪轉動。圓盤上的鋼齒編排了彈奏樂曲的程序,搖動手柄,鋼齒撥動樂盤上方有點像手指的鋼梳,發出高低不同的音符,隨著樂盤的轉動,樂曲就演奏出來。

  用來奏響教堂組鐘的音樂盤形體巨大,若非通過博物館員的介紹和演奏,我們很難把這些粗獷的齒輪與動聽的音樂聯系起來。教堂使用的自動演奏器也需要用手柄轉動齒輪,樂譜就編排在機器中間的大圓筒上。圓筒上的鋼齒帶動敲響不同音調的繩索,在不同的時間,演奏不同的旋律,從此教堂的鐘塔便可以用優美的音樂召喚信徒們。

  

  ▲教堂使用的自動演奏器

  這種既動聽又實用的音樂鐘面世后,很快成為時尚。此后的五百多年間,荷蘭許多教堂的鐘塔和市政大廳都有這種音樂組鐘。組鐘奏完音樂后,其中最大的那個會打點報時,告訴人們白天或黑夜的具體時間。

  博物館里有一臺雅各馬茲鐘,制作于1480年。它在自動樂器中非常古老,名氣也很大,被視為家用音樂鐘的早期代表。這臺哥特式掛鐘里安裝了自動機械“組鈴”。組鈴是按音階高低排列出來的。它既能自動奏出不同的旋律,又能按點報時。自動演奏的樂譜編排在一個打了許多釘片的滾筒上。荷蘭人把這臺音樂鐘稱作“雅各馬茲”,意思是“手持錘子的人”。它被視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至今仍能自動演奏的音樂鐘。

  

  ▲雅各馬茲音樂鐘

  盒子里的交響樂團

  除了通報時間,人們越來越渴求在家中也能隨時欣賞美妙的音樂,于是各種各樣的小型自動演奏樂器被發明了出來。烏得勒支音樂盒博物館另一個重要的收藏,是奏鈴臺面音樂鐘,是1790年荷蘭一個佚名的工匠發明的。它共有14個樂鈴,18個錘子,通過敲打多個鈴鐺奏出美妙的音樂。因為它配有很多錘子,能夠連貫快速地反復敲擊,所以演奏出的曲調特別歡快、激揚。

  

  ▲奏鈴臺面音樂鐘

  一般來說,組鈴較多的音樂盒都會形體龐大,占據很多的空間,但這座音樂鐘卻與眾不同,它體積不大,音響效果卻很精良。工匠將許多鈴鐺串成一排,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后面的小鈴鐺被巧妙地套放在前面大些的鈴鐺的凹槽里。這種安裝方法叫“組鈴”,發明之后,便被許多音樂盒所采用。它的優點除了不占用太多的空間,還能同時演奏出多種曲子。

  

  

  ▲上圖:西方工匠想象中的中國樂師

  下圖:中國樂師臺面奏鈴

  隨著臺式自動演奏樂器越來越復雜,體積也變得越來越巨大,一些演奏機還將真正的樂器組合進來。這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座胡普費爾德提琴唱機,是德國萊比錫的胡普費爾德公司研制的。這是一架由自動鋼琴和三把小提琴組裝起來的自動樂器,當初是為奢華的夜總會專門設計的。

  1910年,胡普費爾德公司將這架提琴唱機搬到布魯塞爾的世界展覽會上參展。觀眾們親眼看到這臺無需操作就能實現一個管弦樂隊功能的自動提琴唱機,親耳聽到它流淌出的毫不遜色于提琴手的美妙樂章,無不為之驚嘆,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復雜的自動樂器,甚至有人把它列為“世界第八奇跡”。后來這架神奇的樂器,就成為烏得勒支音樂盒博物館最珍貴的收藏。

  

  ▲胡普費爾德提琴唱機

  

  ▲胡普費爾德唱機中的提琴

  在家里聽音樂!

  能夠自動演奏的樂器雖然激動人心,但是價格昂貴,又難以維護。1796年2月15日,日內瓦的安托萬·法夫爾(antoine favre)注冊了一項新專利,叫做“沒有錘子和鈴鐺的鐘琴”,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盒。這個發明一經問世,便大獲成功。

  

  ▲早期的音樂盒

  瑞士音樂盒制造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每個人都想領先他人并保持創新。這促生出許多新的音樂盒產品,能夠演奏更復雜的音樂,具備更多的奇特功能。博物館里有一個妮可·弗雷斯(nicole frres)創作的“變奏箱”,可以演奏各種不同的旋律。這些發明直接導致了后世點唱機的誕生。看看這些早期放在箱子里的音樂盒,確實很像老式的點唱機。那金屬的音樂盤,不就是后來唱片的先祖嗎?

  

  ▲用金屬唱片的早期音樂變奏箱

  我們見過老式的唱片機,但看到穿了孔的金屬唱片和紙唱片還是第一次。在唱片機問世之前,這些唱片裝在特制的機械盒子中,通過摩擦演奏出動聽的樂曲,已經和后來常見的留聲機非常相似了。

  

  ▲使用金屬唱片的留聲機

  這本打孔書是供樂器自動演奏的樂譜,被稱作“音樂書”。音樂書的優點是音樂程序的長度不受限制,材料便宜且制作簡單;但也有致命的缺點,它非常脆弱,樂譜需要一遍遍被演奏梳摩擦,很容易損壞。

  

  ▲用打孔硬紙制作的音樂書“萊博林”

  用紙板這種脆弱的材質來做樂器和樂譜,居然也能演奏出悠揚的樂曲,實在是一種奇跡。今天的自動鋼琴仍然是利用方孔紙上的窟窿拉動琴鍵實現自動彈奏的。

  #目錄預覽

  

  資料:同濟大學出版社

  編輯:徐諾

  

  上觀號作者:書香上海

上一篇:周望古箏教學(周望古箏教學視頻1-5級)
下一篇:星海音樂學院要多少分(星海音樂學院分數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